APP下载

新疆阿勒泰地区畜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2017-01-15文小平宋淑娟李宏建

浙江畜牧兽医 2017年4期
关键词:奶业畜牧业草原

文小平,宋淑娟,李宏建

(1.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原站,新疆 阿勒泰 836500;2.中科院新疆生地所)

新疆阿勒泰地区畜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文小平1,宋淑娟1,李宏建2

(1.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原站,新疆 阿勒泰 836500;2.中科院新疆生地所)

新疆阿勒泰地区是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地区。从秦汉之始到21世纪,在绵延漫长的2000多年中,草原游牧业一直是我国传统畜牧业的主体,在当时原始落后的社会背景下,草原游牧方式保护了草原数千年,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人类对草原的影响力。并且以极少的投入换取了人们所需的各种畜产品,保证了草原的天然更新与持续利用,即便到了清代末期,新疆游牧区的家畜总数约为771万头只。这种原始的草业生产制度在有限的载畜量状况下延续了数千年,但是原始的草原游牧业带来的是草业经济的脆弱性、生存方式的移动性和科技发展的滞后性。

近年来,我国畜产品进口量快速增加,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以肉类为例,2000年以来,肉类出口量一直维持在30~50万t之间;进口量却从115万t增加到256万t,净进口量从63万t增加到225万t,2013年肉类净进口量占国内产量比例已从1%增长到2.6%,肉类贸易逆差达到50亿美元。据测算,我国今后每天至少要消耗肉品2.3亿kg、禽蛋8000万kg、牛奶1亿kg。随着人口总量增长、收入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农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畜禽饲料、用地、水资源等资源约束趋紧,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

伴随着提高和改善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我国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为进一步保护好天然草原生态,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生产组织形式,实现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新疆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充分认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草原畜牧业是阿勒泰地区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草原是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年来,天然草原退化、超载放牧、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为贯彻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地区的要求,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势在必行。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促进畜牧业增效、拉动农牧民增收,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等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向规模化经营要效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品牌经营要利润,全面推进农牧业协调发展、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势在必行。

预计到2020年,阿勒泰地区力争实现天然草原草畜动态平衡,放牧牲畜保持在万羊单位;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240万亩(1亩=667 m2),改良天然打草场114万亩,饲草料总产量达到372万t、农作物秸秆产量达到100万t,实现规模化舍饲圈养400万羊单位以上,种草、养畜全部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实现冬羔生产和牛羊育肥“两个百万”头只目标;肉类总产量达到16万t,奶类总产量达到44万t,蛋类产量超过0.5万t,畜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牛良种率达到80%、羊良种率达到90%;60%的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增收,农牧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全面实现小康。

2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1 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加大草原保护与建设力度 依托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退耕还草、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牧草良种补贴等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根据自然条件和草原植被情况,确定行之有效的恢复和改良方式,加快退化草原的恢复,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实施牧草种子工程,选育适合区域种植的优质牧草良种,加大优良牧草品种推广力度,做好引育试验示范种植成功的苜蓿品种推广种植工作。引导草业向优质、规模、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快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等育种单位、企业开展优良牧草种子生产繁育,打造优质牧草品种品牌,提高种子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利用现代遥感检测技术,开展草地生产能力监测,及时发布各季节草场的载畜量,以村为单位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无异议后载入草畜平衡卡。实行放牧场资格准入制度、职业代牧制度和违反草畜平衡取消职业代牧人资格制度;制定具体办法,规范引导草场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结合第二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制定奖罚制度,引导牧民买草购料对超载牲畜进行规模化舍饲圈养方式,严格推行草原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保证天然草原实现草畜动态平衡。

2.2 创新养殖模式,发展集约化养殖业 根据天然草原产草量监测结果,核定载畜能力,由职业代牧人按照每群牲畜不少于1000羊单位的标准,对天然草原进行休牧和轮牧利用,改变牧区多数牧民四季跟随畜群转场放牧的传统游牧生活方式,实现牧区集中合群代牧,规模经营,保证天然草原有休养生息的机会;把发展草畜联营合作社作为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草原畜牧业从小规模、粗放式向标准化、适度规模效益型转变。

改变传统家庭小规模饲养方式,合理引导劳动力入社合作经营,实行农牧结合,对核减的超载牲畜充分利用建成的定居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等设施,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舍饲圈养,根据区域畜种发展布局,以整乡整村推进的方式,加入到养殖和草畜联营合作社中,开展冬羔生产、牛羊育肥、禽类养殖和特色养殖,实现牲畜四季均衡出栏,大力推广应用“四良一规范”措施,实现规模化养殖效益,促使畜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牧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2.3 创新宏观战略,优化草业种植布局 推行“粮、经、饲、草”1∶3∶2.5∶3.5的四元种植结构,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240万亩,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高产苜蓿、青贮玉米及饲料玉米种植面积。积极引导劳动力加入合作社,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科学种植草料,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应用栽培改良技术,提高牧草质量和产量,增加饲草料总量,满足规模化舍饲圈养牲畜对草料的需求。优化饲草料加工产业布局,加大非粮食饲料源、作物秸秆、甜菜颗粒粕等可利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实现饲草料品种系列化、结构多元化、利用资源化。

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环保饲草料产品,努力开发与草食家畜舍饲养殖模式配套的配合饲料产品,鼓励生产加工使用颗粒及颗粒配合饲料,推行饲草料生产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饲草料产品质量监督与监测体系;保证饲草料产品满足本地畜牧业发展需要。到2020年,饲草料产品加工生产能力达到50万t、饲草料产品的交易流通量达到20万t。

2.4 加强草原执法监管 把草畜平衡政策的落实转化成为职业代牧人的自觉行动;严禁代牧农区牲畜,切实减轻天然草原压力;设立天然草原超载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认真核查进入各季节牧场的人畜通行证,对超载牲畜严禁进入放牧场,对监管不力村委会负责人和执法不到位的草原监理人员,建议相关部门给予适当处理,确保草畜平衡制度执行到位。

3 加强畜禽品种改良体系建设,实现畜牧业提质增效

3.1 科学划定生产区域 根据区域发展基础条件和发展趋势,划分5个生产区。

3.1.1 草原牧区高端牛羊肉生产区 推行划区轮牧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的生产模式,发展绿色有机高端牛羊肉生产。推进阿勒泰羊、新疆褐牛品种改良和选育,增加个体产出,提升草原品牌核心竞争力。

3.1.2 农区牛羊肉扩增生产区 以农区和额尔齐斯河流域沿线开发区为主,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开展牛羊育肥,实现育肥二次增产;实行冬羔生产、专用商品肉羊经济杂交生产,提高肉羊繁殖率和出栏率,大力发展专用肉牛养殖,增加牲畜数量,提高繁殖率,提高品质效益。

3.1.3 特色乳业发展区 在以荷斯坦奶牛为主的农区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上,各牧业定居点加强以新疆褐牛乳、驼奶、马乳等特色乳业的发展,加快干乳制品和特色乳产品的开发,使乳业成为带动牧民增收的主产业之一。

3.1.4 猪禽养殖基地建设区 在粮食供应富余的县(市)地区加快猪禽养殖基地建设,改善城乡居民肉食禽蛋消费结构,增加猪禽业养殖效益。

3.1.5 马产业开发区 紧密结合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围绕传统马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娱乐性马业。通过引进杂交改良,推广发展速度马、速步马、长途耐力赛马等新品种。

3.2 加快发展畜禽良种工程 每年力争新建种畜禽场5家,到2020年,新增种畜禽场25家,实现年供应种公牛1000头、种公羊1.6万只、优质母牛4000头;种公畜供种能力年均增长牛27%、羊3%左右,种公牛基本满足地区牧区更换需要,优质母牛满足农区养殖场需求,种公羊在满足地区需求的同时向外地推广供应。

扩大良种母畜引进规模,加快自繁自育步伐、强化良繁技术推广,提高畜禽良种率,牛、羊、猪、禽良种率年均分别增长2%、1%、1%和1%以上,分别达到70%、95%、95%和95%以上。

3.3 开展“十百千万”良种牛养殖工程 以县(市)为单位,一村抓一户、一乡抓一合作社,确保每年“十头”良种牛养殖户达到500家以上,“百头”良种牛养殖合作社达到50家以上,县(市)每年新增良种牛“千头”以上,全地区每年新增良种牛“万头”以上。有效增加良种母牛存栏量,提高养牛业的养殖效益。

3.4 保护生产母畜提高产能 制定生产母畜保护措施,延长适龄母畜繁殖力。积极引导养殖场严格控制宰杀适龄母畜,建立适龄母畜养殖补贴制度。开展生产母畜标识置植入工作,促进农牧民群众相互监督,不断提高保护生产母畜意识,能繁母畜存栏量年均增长率达到5%以上。

3.5 创新经营方式,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 在扶持现有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参与畜牧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创建肉、蛋、奶、毛、皮等名优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畜产品有机认证工作,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推进屠宰企业与养殖主体直接对接,家庭农牧场、合作组织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等新业态,不断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和解决就业岗位。鼓励各地充分挖掘农牧业生态、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庭院经济等资源,发展休闲农牧业。

3.6 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以国家、自治区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为契机,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全面推进区域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工作。抓好圈舍、水电路、饲养与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建设和“良种、良养、良法、良料、防疫”的配套,加大规模养殖关键技术的培训指导,严格规模养殖场的备案登记管理和养殖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加快提升畜禽养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3.7 大力扶持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 争取项目支持,加强政策引导,发挥社会投入主体作用,每县(市)至少建设一家“功能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科技转化领先、服务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科学高效”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或示范基地,推进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经营方式、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强化目标引领、模式引领、共享引领,积极推动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产业集群发展。

4 创新兽医体制,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4.1 严格养殖环境监管 把生态健康养殖作为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推进畜牧业向循环利用、生态友好型转变。规范养殖场建设布局,落实养殖污染防控措施。大力推广养殖业节能减排技术和畜禽粪便处理无害化、沼气化、肥料化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点抓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工作,加快发展畜牧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加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及时收集、处理病害动物尸体,净化环境,保证人畜健康、安全。

4.2 加快推进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以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为平台和抓手,实施“六大体系”和“十项工程”建设,加强远程会诊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预防、监测、控制、扑灭能力,提高畜产品竞争力,为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3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建设 完善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实施畜产品生产企业、养殖场生产档案登记制度,开展产品认证、产品标识审定、标签标识审核、标签编码管理、标签信息查询等工作。推广养殖场的适时监控和养殖环节佩戴电子可追溯耳标,逐步建立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跟踪、伪劣产品可销毁、储运信息可查询的管理体系,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全程有效监管和追踪溯源,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在阿勒泰羊产地认证和草原有机认证的基础上,狠抓“三品”生产与认证管理,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力争到2020年60%的乡(镇)取得牛羊“三品”产地认证,上市牛羊肉及其产品30%加贴“三品”认证标识。

5 创新科技支撑,加速畜牧业科技进步

5.1 大力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加强草原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步伐。立足区内外优势科技力量和资源,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畜牧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利用区内外科技人才资源,开展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产业技术的集成研究,全面支撑畜牧产业和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着力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应用水平,以优质、安全、高效、高产、生态为目标,结合区域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系统开展生产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研究,大力推广科学种草、配合饲草料、青贮氨化、畜禽良种、人工授精、两年三产、快速育肥、疫病防控等种养殖适用技术,应用和服务于畜牧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的适用性、整装性和先进性。积极开展“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支持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入驻农牧业电商平台,贯通产供销全产业链,实现精准化生产。强化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5.2 加大科技示范和培训力度 依托各类畜牧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资源,培养组建地区、县市、乡镇三级专门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开展多元化,有针对性的生产技术培训和技术示范推广,扩大畜牧业先进实用生产技术的应用覆盖面,提高从业者的劳动就业技能和科技素质。结合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科学合理地制定出一套可操作性、指导性强、种植养殖户接受快的配套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改善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条件,培养本土人才充实基层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增强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能力,提高养殖场的科学饲养和经营管理水平。

6 创新扶持政策,促进畜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

6.1 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 “十三五”期间,每年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300万元以上,建设20家奶牛和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每年争取自治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资金3000万元,用于对养殖合作社、草畜联营合作社、家庭牧场的扶持,每年争取扶持100家以上;地区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3500万元,用于良种牛引进直补、冻精补贴、良种牛养殖基地建设等,对从地区外引进良种牛给予每头2000元补助,每年新引进1万头良种牛;每年引进5万枚良种牛冻精,以整乡整村推进方式补助;良种牛养殖基地按照每家100头以上生产母牛的标准建设,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万元,每年补助20家;积极争取援疆和商会资金,围绕打造绿色、特色产业基地,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积极扶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业龙头企业。

6.2 争取金融和保险支持 金融部门要把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作为信贷和支持的重点,优先安排解决奶牛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优质良种奶牛引进、草料地种植等方面的贷款,积极为发展规模化舍饲圈养业提供贷款服务。各承贷银行要本着“让利于农”的原则,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不超过2个百分点。制定舍饲圈养政策性保险方案,鼓励农牧民积极参与养殖保险,指导各级商业保险机构创新险种,逐步开展规模化舍饲圈养保险试点,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强养殖业抵御市场风险、防控畜禽疫病和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养殖风险。

6.3 进一步拓宽社会融资渠道 大力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鼓励已定居牧民、城镇个体户、下岗职工及其他的城镇再就业人员投资经营舍饲圈养业。支持和鼓励社会闲散资金通过参股、合资等形式参与养殖业发展。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为建成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办理土地证和产权证,以利于规模养殖向银行质押获取发展资金。

6.4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各县(市、景区)要充分认识到转型升级发展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把发展提上重要议程,统一思想,建立健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工作责任制和协调机制,明确职责,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本县(市、景区)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要以行政村为推进单位,形成地区包县、县包乡、乡包村的领导机制,层层传导责任,确保把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6.5 加强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 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大工作力度,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形成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合力。

7 创新服务机制,健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7.1 加快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 通过畜牧、水利、农业、林业、电力、交通、卫生、教育、通讯等行业和部门共同参与完善定居点配套设施,为牧民定居营造良好大环境。不断提高定居入住率,使老人和儿童留在城镇及定居点养老、就医、就学,引导适龄劳动力积极融入乡村休闲旅游,推广、扶持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发展休闲观光畜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畜牧业与一二三产融合,使游牧民“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充分享受发展改革和现代文明红利。7.2 拓宽农牧民就业渠道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区域内的劳动力资源、年龄结构、职业爱好、文化程度等内容,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方案,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体现按需培训的差异化特征。用5年时间减少60%的劳动力,引导牧民坚持走农牧结合的发展道路,鼓励定居牧民发展蔬菜、林果、草料种植等副业生产,形成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牛羊肉、皮毛、乳品、饲草料等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打造地产知名品牌;通过技术培训合理引导劳动力从事餐饮、牧家乐、运输、建筑、旅游等产业,实现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7.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各县(市)根据确定的职业代牧人数量,科学确定在夏牧场和远冬牧场建房数量,由各县(市)自筹资金,按20~40m2/户标准建设住房,并配套水、电、路、暖等相关设施设备,切实改善职业代牧人的生活条件;加强通信网络建设,消除服务空白点;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牧区机械化转场牧道建设,以村民投工投劳的方式维护牧道的正常通行;加快实施牧区饮水工程建设,解决牧民饮水安全问题和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加快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力度,统筹推进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基础条件。

7.4 大力发展牧区社会事业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双语教育,使牧民后代成为懂科学、有技术的新型人才;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地方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力度,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证牧民病有所医;广泛开展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和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培育各类民间服务性组织,加强基层民主管理。

农业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为深入推进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奶业振兴,农业部、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规划》首次明确奶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指出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产业。《规划》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安全、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奶业生产方式,提升奶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一体化水平,提高奶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奶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实现奶业全面振兴、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提出,到2020年,奶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现代奶业质量监管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支持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供给和消费需求更加契合,消费信心显著增强。奶业综合生产能力、质量安全水平、产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迈上新台阶,整体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规划》确定了奶业发展主要任务。一是优化区域布局;二是强化奶源基地建设;三是推动乳制品加工业发展;四是提升婴幼儿配方乳粉竞争力;五是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六是加快推进产业一体化;七是打造国产乳品品牌。下一步,农业部将以《规划》出台实施为契机,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奶业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健全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政策框架体系,强化标准规范、科技创新、执法监管和消费引导,推动奶业发展转型升级,促进奶业全面振兴。

《浙牧》讯

2017-03-21

F326.32

A

1005-7307(2017)04-0014-005

猜你喜欢

奶业畜牧业草原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映像畜牧业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映像畜牧业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