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技与文化对养猪业发展的影响

2017-01-14石伟文王前

中国猪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养猪业养猪猪肉

石伟文王前

(1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农业局,广东广州511400;2广州伯瑞丁生物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450)

浅谈科技与文化对养猪业发展的影响

石伟文1王前2

(1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农业局,广东广州511400;2广州伯瑞丁生物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450)

养猪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深受科技与文化的共同影响。在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生产效率、经济效益是养猪业的根本。创造新型的工厂化养猪模式,提升我国养猪业的竞争力,是养猪业首要的任务。

科学理念;文化习俗;人口;土地与水资源;养猪业模式

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在短短的40年间,从农业社会转型至工业社会,现在又向信息化社会发展。在此期间,养猪业发生了巨变。2016年仅从美国进口的猪肉量增加了近3倍。对进口猪肉的担忧不仅引起国人的思考,而且引发全球的关注。此时,一方面有人呼吁养猪业必须提高效率,提高效益,从而提高养猪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也有另一种声音。最近,张伟力教授等[1]概述了文化对养猪业的发展之影响,其中对养猪模式发表了见解。还有,如樊福好[2]的全盘否定集约化养猪成果,倡导恢复散养模式。由于两类人群的视点不同,分歧较大。对此,笔者发表一些浅见。

1 科学理念与传统文化对养猪业的影响

1.1 社会制度决定文化,文化影响饮食需求与习俗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方面上层追求猪肉具有独特风味,从珍品到贡品,满足豪门直到皇族的需要;中国文化对养猪业的影响,实质上是上层社会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普遍存在妇女围绕锅台转,尽一日三餐的烹调义务,形成中国养猪产业链是养猪-吃肉两个环节;而西方则是养猪-猪肉加工-消费三个环节。在19世纪初期西方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后,中国仍然停滞在农业社会。

1.2 科学认知和传统习俗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猪的理解是全方位的。西方文化对猪的价值主要集中在胴体部分[1]的论断,不能令人信服。

笔者认为西方科技发达国家对猪的认识,第一位是科技理念,其次是文化理念。

以猪头为例,中国人主要集中在“吃”字,西方科技发达国家,对猪的利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中国研究如何烹调猪头为纯粹食品的时候,西方科学家注重的是猪头内的大脑,他们取出大脑,制备组织浆为脑病者服务。

以猪皮为例,西方科技发达国家,利用猪皮为原料,提取胶原蛋白在化妆品中广泛应用。

再以猪毛和猪鬃为例,中国长期以来利用中国猪特有的猪鬃,制成用品并出口;西方科技发达国家则用工业化的方法,提取猪毛中的胱氨酸为医药产品。

过去人们爱吃内脏,是因为不了解内脏中含有坏的胆固醇,对健康不利。

过去人们爱吃肥肉和猪油,是因为动物性食品短缺,肥肉和猪油能满足提供热能之需要;此外,美味芳香,满足人们的口福。

再以吃骨吸髓为例,现在还有些土豪,为了大补,大吃骨髓,导致了多日拉不下屎,甚至死亡的悲剧。现代人少吃或不吃骨髓,是因为科学揭示骨髓中脂肪特高并含有较多的磷,对健康无益。现代科技,把动物骨骼加工为骨粉,为配合饲料中钙的重要成分,再利用于家畜养殖业。

张伟力教授所言,中国人把内脏和下水,视为珍贵的肉食;西方人则视为废物抛弃。首先,西方人并未把内脏和下水完全抛弃,而是中国人还未了解他们用在何处,主观臆想,自我麻醉,贬低西方科技发达国家。实际上西方科技发达国家首先把猪油用于宠物饲料,把内脏用于生物化学制药,因为宠物饲料的市场价格可观,有较大利润;他们把内脏用于生物化学制药,为制药工业开发出新型制剂,补充化学药物的不足,出口世界各地,为患者服务。中国当时生物化学工业和宠物饲料都处于空白阶段或起步时期,养猪业的科技工作者对高科技的生物化学知识贫乏,本应自我检讨,反在中国悠久文化的掩饰下,自我陶醉,十分可笑。长期以来,多数中国人生活在温饱线下,饲料工业几乎为零,没有工业化的宠物饲料,这与其说是文化,不如说是生存与经济决定了需要。

笔者认为:了解科技常识的人重视健康,科技知识缺乏的人重视口味;现代人追求效益最大化,信息闭塞的人才不追求效益。这是长期以来的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科技与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结果。

至于谈到最近一个猪头标价1 000元,这和广州市的吴丹先生建议1 kg土种猪肉,卖价2 000元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这能表明散养出栏的土种猪,特别珍稀吗?

中国地方良种猪优秀的肉质基因,正如张伟力教授等科学家所言,要用试验数据证明中国猪肉质基因与洋猪基因的差异。这一步的工作,很多科学家已经在做了,并在攻关转基因的课题。

我们期望利用基因育种、基因编辑技术,把中国猪的肉质基因,整合到瘦肉型猪中。我们高兴地看到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教授的伟大发明,第四代的基因编辑技术,可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定向打靶,把中国猪肉质基因输入到洋三元猪的基因组中,同样把杜洛克、长白猪快速生长的基因移植到中国猪体内。这一天,看似遥远,实际上会很快到来。

2 养猪业发展的科学理念

2.1 科技进步和规模化集约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散养模式,不是先进科学的,它是在特定条件下劳动人民养猪的经验积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素材。中国各地的环境与资源千差万别,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群需求各不相同。散养的存在与发展,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只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当地人们增收,就应该支持。当前,我国养猪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饲料转化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均处于竞争劣势。我们的饲料转化率比美国低10%,年均母猪出栏的商品猪比美国低50%。这正如农业部畜牧业司马有祥司长[3]告诉我们,我国要比美国多养2 000多万头母猪,才能生产出同等的猪肉。提高养猪的效率,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如果全国实施散养方式,即使土种猪肉以它的风味,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需要,我们也要回到改革开放前的凭肉票供应的岁月。

2.2 客观、科学地认识猪体各部分的价值

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科技发达国家,首先利用猪血提取了超氧化歧化酶(SOD),利用猪的内脏器官和皮肤提取了近100种生化产品。中国晚了20~30年才建立生化制药工业。长沙生化制药厂于1994年得到中国科学院的支持,开发出SOD。南京大学袁玉孙教授,将凝血酶提取技术,转让珠海生化制药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起,10年时间内每年从猪的血液里得到9 000万元以上的利润。这些事实说明,对猪体的认识是一个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我们仅把眼光集中在吃内脏和下水的时候,欧美的科学家早已开始研究利用猪的器官为人类服务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原来养猪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养猪与生物医学高科技研究部,他们高瞻远瞩地适应时代变化,把猪的产业和人类生物医学直接联系起来,为猪的产品开发出广阔的利用空间。

2.3 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

西方人习惯于吃工厂化加工的食品,是为了节约时间。中国人爱红烧肉和狮子头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竞争并不激烈。西方的洋猪,尽管肌肉纤维粗,氨基酸不全面,风味欠佳,但经过食品工厂的加工,制成猪肉罐头也有风味,得到人们特别是战场上军人的欢迎。现在,我们在炒肉片时用木瓜蛋白酶制成的嫩肉粉处理一下,猪肉就非常柔嫩可口。猪肉肉质的改良,是否只有散养土猪一条途径,科学上尚无定论。当然,我们有的猪场为了追逐最大利润,生产速成猪,使肉质低劣化,那是由于对猪肉缺乏可操作性的检测标准,市场监管不力所致。

我们把猪体全身吃的一干二净,是否了解猪的其他部位也是宝贵的制药原料呢?

西方的营养学家,第一,注重营养的需要,考虑健康;第二,一切为了抢时间。通常他们不需要一日三餐烹调。他们把时间就是金钱的思想深植在灵魂里。我国千年以来,田园牧歌式的悠闲生活,发展了风味食品、休闲食品和宫廷贡品,是文化和科学共同影响的结果。

2.4 高脂猪肉消费量的下降,是健康意识的觉醒

改变国人的饮食结构,是医学界多年来的建议。据胡浩等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调查,该区域2012年与1995年相比,猪肉消费量下降了52%,鸡肉上升45.45%,水果蔬菜上升了82.41%。这表明,食品结构中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量,对健康有益的理念,慢慢为人民所接受。在今天,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比50年前提高了30%以上,除了医疗和体育事业的进步之外,营养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也是原因之一。

我们可喜地看到江苏的苏太猪的育种成就,非常赞赏他们育种的努力与贡献。他们把优秀的太湖猪肉质基因和洋三元猪的饲料转化率高的基因整合到苏太猪中。笔者在苏州品尝了苏太猪肉的美味,感觉并不比广告里吹嘘的1号土猪肉差。

2.5 科学理念与文化理念对养猪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人民选择猪肉的科学理念与文化理念发生了变化。文化理念与科学理念应该是统一的,但它统一的基础与前提是科学。中国近代史,证明了科学技术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这样,对养猪业的发展也是这样。

我国医学科学家倡议,改变饮食结构,减少肥胖,增强健康。我们的养猪业应该响应这一号召,为多数人的健康着想,多生产瘦肉,减少猪肉的含脂量,对人民健康有益。

2.6 从观光猪业失败中反思

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珠海市有一家生态型的观光猪场,模仿了苏州的园林,花草遍地,小桥流水,楼台亭阁,并在其间插进数栋猪舍。但是,他们忽略了暴发猪病的可能性和观光者携带传染病病毒的威胁。这座观光猪场经历三四年后以破产告终。据说,猪场的策划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家、旅游界的大腕。但实践证明,把猪场融入旅游文化是违背了科学。

3 关于全年产仔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3.1 生殖内分泌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巴甫洛夫的神经系统学说占统治地位,内分泌学说已经在西方萌芽和发展。进入70年代,内分泌科学及其应用技术于西方科技发达国家,已经在医学和兽医学以及畜牧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中国受前苏联的影响,从遗传学到生理学大大落后于西方欧美国家。中国科学院张致一教授从美国归来,带领一批学者奋起直追,取得重大进展。我国西北农学院王建辰教授等在家畜生殖内分泌学和前列腺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养猪业中按照管理者的愿望,打破季节,同期发情、同期分娩的整套技术,达到常年产仔并成活80%~85%的良好成绩。这为工厂化养猪、定期出栏商品猪,提供了实用技术。这些技术,在养猪业中已有数百家猪场多年反复试验,均取得良好成绩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北京农业大学董伟教授生前,大力推广猪的同期发情、同期分娩技术,他认为这是实现工厂化养猪的关键。我国饲料工业的突飞猛进,为工厂化养猪提供了技术与装备。王立贤研究员等一批科学家,为瘦肉型猪的育种,做出卓越贡献,这些都是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的成就。我国的集约化工厂化养猪业是在零的基础上起步的,我们从模仿开始,学习并不到位,有的只学了皮毛,有的是借用工厂化之名,行骗国家补贴。这不能代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的本质。人们反对、厌恶、批判那种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是正确的,正义的。但要分清真伪,分清主次。

对于现代的繁殖技术的应用,猪场的技术人员在尚未掌握该项技术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规范执行。笔者调查发现,即使是非常简易的猪人工授精技术,在很多地方、不少猪场,也学走样了,应用失败了。这是该场领导忽视培训、轻视科技,操作人员知识缺乏、违反规范的后果。对于猪的繁殖科技以及其他科技项目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要客观、准确地评价,不应笼统地否定。

3.2 肉猪均衡上市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张伟力教授告诉读者,传统养猪是如何解决均衡上市的时间差的问题,在秦汉时代就已经解决了[1]。他说:猪的上市体重,可以依品种、季节和节日,变动在60~200 kg之间。笔者认为,这还要具体分析。根据史学家的研究,到了改革开放前,我们都不能解决猪肉均衡上市的问题,即使今天解决的也不很理想。那时,皇家用天然冰块在地窖里储存食品;而民间则有因为食用腐败的肉食而中毒死亡的实例,在中医典籍中,记载颇多;根据郭沫若的考证,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就是因为食用腐败肉品中毒而死。即古代解决猪肉均衡上市的方法,既不能证明那种猪肉上市的方法是科学的先进的,对今天也无古为今用的价值;不难发现,那时养猪者是不计成本、不求利润的。

4 效益原则是企业生存之根本

不论哪种养猪的模式都追求效率第一、效益第一。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追求效率与效益是企业生存之根本。否则,效率低下,长期亏本,定被淘汰。

据2014年11月份,海南罗牛山猪育种公司的万长华报道,德国的1个饲养工可以饲养5 000头商品猪;还有1个饲养工饲养8 000头商品猪的企业。这种高效率是成本低的原因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把他们的猪肉打进中国市场,靠的是高效率和低成本。集约化养猪的缺陷,只有通过科技进步解决。加快猪的杂交改良进程,研究最佳的配套系,同时学习西方的食品加工技术,加大投入,发展高科技,而不应留恋散养模式。

万熙卿[4]把西方的工厂化养猪工艺与中国传统的散养相比,说明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工厂化养猪,猪的自由活动空间压缩了;用人工照明代替自然阳光,用漏缝地板代替垫草,用狭小的定位栏代替自由空间大的大圈,导致猪很不舒适。由此,容易产生应激和免疫力下降。

人们都赞成福利养猪,也不反对散养,但是散养如何解决养猪的空间、垫草、阳光、清洁饮水、新鲜蔬菜或优质牧草,各地只能因地制宜。散养,一个人能养多少头猪?效率能否提高?成本能否减低?能和西方科技发达国家竞争吗?这些都要综合考虑,最好让实践与时间回答,但是当前最紧要的问题,提高养猪的效率,提高母猪年生产率。当前,有些人呼吁生产西班牙式猪肉,有的企业家为了多赚钱,有的科学家为了创新,而作为技术推广部门的人们,考虑过如何为国分忧,如何为95%的猪肉消费者吃上安全健康且廉价的猪肉吗?否则中国要多养2 000多万头母猪,进口的饲料要增加多少?

现在我们呼吁养猪科学家和遗传育种学家,研究攻关找出养猪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排除我们的主观偏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樊福好博士[2]对集约化养猪批判说,从本质上看,不适合在中国推行过度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不知他过度的定义是什么?他并说集约化和标准化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应该到寿终正寝的时候了。中国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真的到此要被消灭或消亡了吗?今后的实践会回答他的判断。

张伟力教授还告诉读者,如今市场最走俏的已经不是瘦肉,而是骨头,所有的肉店最先售罄的是骨头。我们盼望张伟力教授等的调查报告发表。笔者不知道这是在哪个地区、哪个季节、调查了多少样本的结论。据笔者常年在广州市越秀区景泰综合肉菜市场和大金钟的肉菜市场以及2016年6月初至9月初在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雅苑小区和窦店镇两个集市的了解,情况完全相反。瘦肉仍然是多数市民的第一选择,五花肉和肉排也受欢迎,而所谓的骨头问津者并不多。

在云南省畜牧所的养猪同行告诉笔者,云南是多民族的省区,人们多喜爱洋、土杂交一代或杂交的二代商品猪肉,对于完全土种猪的大肥肉,消费者并不多;至于骨头比肉热销之说,并不能代表大部分地区。在北京,当地居民包括笔者的四周邻居买猪骨头熬汤,加入玉米粉,是作为宠物狗的饲料。广州是喝汤的名城,但广州人喝汤,仅在秋风季节之后至次年立夏之前;汤的主料有鱼、家禽、羊的骨头等,并非猪骨一种;在猪肉市场,猪骨头也不是最先售罄的。

5 关于改造环境与杂交利用

5.1 关于改造环境

众所周知,中国地方猪比引进的西方瘦肉型猪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在养猪业中,存在先改造环境还是先改造猪种以及两者并举的问题。2015年9月,笔者参观了山东省江泉农牧实业公司的一个现代化大型种猪企业,他们的公猪和繁殖母猪,均在空调猪舍里,空气是经过除菌过滤的。在那里闻不到粪便的臭味,要找到1只苍蝇也非常困难。他们介绍从猪舍设计到运行,人员管理都按照标准化,饲养过程智能化,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笔者非常赞赏他们的科学态度与严格操作。他们注意保护环境,精细饲养,善待猪只,并抓好养猪的各个环节,值得称赞。

张伟力教授等提出:在目前条件下,散养依然是猪粮结合的最佳模式,也是猪粮安天下的最佳模式。这一论断是有前提的。可以说:对土地资源富裕的、人口密度宽松的、有条件的地区是较佳模式;而在土地资源紧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难以采用,特别在寸土寸金的东南沿海地区,哪有土地供人们散养那么多猪呢?猪粮安天下,首先要有充裕的粮食,我国的粮食生产虽然14年连续增产了,但粮食的压力非常之大,口粮是解决了,饲料用粮何日能自给自足?猪肉虽然按人口平均每年达到31 kg了,但还有贫困人口,多数农村的老人、儿童,他们每年还吃不到10 kg肉。

再说,散养养猪能节约精饲料吗?中国农业大学的刘少伯教授,在三十年前用科学数据阐明,别说是土种猪,就是肉牛生产1 kg肉,必须摄入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都比肉鸡和瘦肉型猪多的多。笔者相信刘少伯的理论是正确的,经得住时间检验;而创立散养的土种猪能节约饲料的言论,缺乏试验数据支持。

5.2 智能化,集约化模式是我国养猪业发展的方向

未来,智能化养猪也许彻底解决招工难,实现无饲养员的养猪业。芦维本同志[5]呼吁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政府作为创新,代表了养猪业者的渴望。创新、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把这个系统工程搞好了,养猪业将更具有竞争力。

5.3 当前,中国的养猪总量超过资源负荷,散养则加重负荷

当前养猪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科技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养猪业。换句话说,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瓶颈问题。在科技还未能解决上述问题之前,养猪总量超过了耕地的最大承载力,而不是散养与集约化饲养方式的问题。在1980年以前,全国是一家一户散养,养猪是副业,养猪赚不赚钱,首先看农田。那时养猪和种田是一个家庭,现在不同了,养猪的不种田了。在短期内,种田的用化肥比用猪粪更方便,更省工,更经济。中央电视台上播出的化肥企业的广告,生动有趣,每天在黄金时间播出,不仅使种地的农民看了在思想里扎根:复合的化肥就是比农家肥好,连笔者这个畜牧专业的老兵,也觉得不用家畜粪便而用化肥更能增产丰收。我们设想在法制尚未完善、监管不力的大环境下,有哪个养猪者愿意在排放猪粪尿上多付出劳动力和成本呢?

据2010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告,畜牧业已成为仅次于钢铁、煤炭的第三大污染行业。据李培培的方法测算[6]养猪业排泄系数,能繁母猪的猪粪为3.29 kg/天;商品肉猪猪粪为2.17 kg/天;猪粪中含的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为52.0 kg/吨,BOD(生化需氧量)为57.03 kg/吨,氨氮为3.08 kg/吨;总氮为3.41 kg/吨,总磷为5.88 kg/吨。其化学含氧量的污染,占总污染的90%;从2000—2012年的13年中,平均生猪粪便承载量为5.96吨/公顷;平均预警值为0.45。

赵亮等的资料[7]证实,四川省为我国养猪第一大省,2013年出栏生猪7 314.1万头。四川省耕地总面积399.38万公顷;猪粪承载力的预警值为1.0168;而最适宜值为0.45;由此推算,最适宜的出栏量应为3 236.96万头,实际的出栏量超出最适量4 077.14万头。据研究,化肥和猪粪对农业增产的最佳比例为猪粪占60%、化肥占40%。按此,应该要求把化肥的产能压缩60%。而国家农业部仅计划到2020年化肥的产量零增长。由此,在化肥产量不变的件下,四川省的出栏生猪应该减少一半左右,才能保障养猪业的粪便还田,不造成环境污染。政府处于两难境地,要么压缩化肥产能,要么削减猪的出栏量。削减猪出栏量而猪肉产量不减,必须提高母猪生产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否则必须大量进口猪肉;如果压缩化肥产量,则面临大量工人下岗。

全国畜牧总站石有龙同志告诉我们,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排放量达38亿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董仁杰教授[8]在2016年6月27日北京召开的畜禽养殖粪便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提出:经过处理或未经过处理的养殖业粪便,用于还田的物质,无论是粪水、粪便,还是堆肥、沼液,都必须对其中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测定,才能避免污染食物链。

这说明,养猪业的粪便处理是一项浩大的艰巨工程,由于今天喂猪的饲料添加剂以及防病治病的药品和50年前大不一样了,猪粪还田也并不是过去那么简单,要经过处理与检测,达标还田。这也说明缺乏高科技,解决不了现在的养猪业粪便污染问题。关于种粮的农民为何不愿意使用猪粪还田的问题,另有深层次的原因。在不减少养猪总量的条件下,散养和农牧结合能达到彻底消除畜牧业的污染吗?解决畜牧业污染最理想的出路,是猪粪经过高温发酵处理后转化为能源(发电),但是该项技术目前还未有大的突破,不能产业化。

5.4 花园式养猪企业只能在集约化模式下产生

经过农业部专家组验收的花园式猪场,在广东省已经有数家。花园式的猪场,空气虽不如森林公园那样好,但是确实和传统猪场的那种扑面而来的气味差距极大。我们和国外的思维差距体现在环境保护与畜牧场建设方面。

在1996年广东省第一届养猪博览会上,有好几家畜牧机械参展商宣传环境治理理念,推销猪粪尿处理设备。由于当时环境保护尚未立法,政策不严,执行不力,资金缺口较大,接受环境保护方案者,寥寥无几。从2005年开始,各地政府决心在一定区域禁止养猪。生态养猪,农牧结合,一直是人们的热门话题。通过环保部门的调查,污染严重的养猪场,大多是散养专业户。国家农业部组织专家组验收的种猪企业,粪便排放达标率远远高于散养的农户。

中国有13.8亿人口,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和有限的水资源。中国的畜牧科技和教育还在追赶西方科技发达国家。但是,现在国家已经决心保护环境,控制污染,实施规模化和科技化养殖,全面执行畜禽种业的建设,落实畜牧改良计划,在饲养、繁殖、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实行标准化,加速智能化装备。

5.5 为节约土地,达标排放,猪场建设的新尝试

有研究为证:在1km2的国土上,工业创造了98.9%的财富,而农业(包括畜牧业)只能创造1.1%的财富。所以在1990年至2005年前,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快速膨胀,耕地锐减。所以,划定基本农田作为口粮田具有重大意义。

据李伟等[9]报道,近年来多层、高层楼宇式猪舍的建立,不断地创新与完善。河北省玉田县九鼎养殖公司的8层猪舍,湖北鄂州兴奎畜牧公司的5栋4层猪舍,辽宁九星畜牧公司的6层猪舍,纷纷建成并通过了当地政府组成的专家组验收,试用效果良好。特别是河北唐山九鼎良种养殖公司的8层猪舍,投资1.2亿,占地0.80公顷,建筑面积4.6 km2,仅用15个饲养员,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这种工厂化的养猪企业,有效地解决了环保和土地等制约瓶颈,节约了大量土地,控制了环境污染,实现了集中管理,为我国未来养猪业的发展,探索了经验。

关于规模化养猪的工艺与建设问题,王爱国教授等[10]指出,我国在猪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认知缺乏科学,把复杂的养猪业简单化,把猪场当成猪圈,国家的遗传改良、饲料营养、生产管理和生物安全四大基础理念,受传统的农业社会的家庭养猪思想干扰,以传统文化的小农经济思维审视,批评现代专业化、集约化养猪业。

中国的养猪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工业化社会的养猪业,除了提供我们的猪肉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的生理与精神需求。

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在接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党婷云[11]在2007年,就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从改革开放后,西方的饮食文化和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不断地融合,广大的青年人也热爱西方的牛排、猪排与啤酒。在1996—2007年,国内已经有肯德基店1 700家以上,年轻人以接受西方饮食,西方文化为时尚。这将持续影响中国的猪肉市场。

中国的养猪业好比一艘航船,向前走是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虽然困难重重,但能破浪远航;要是返回传统,确实安全,但永远停滞不前。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在与强大对手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品牌竞争中,我们高成本、高消耗的散养方式,必然要败下阵来。那些反对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方式的人们,是否考虑到这一方面?

致谢:本文在中国农业大学施守堃教授指导下修改定稿,特此致谢。

[1]张伟力,黄龙.东西方文化对养猪业的影响[J].养猪,2016 (2):1-5.

[2]樊福好.中国养猪业的一条不归路——集约化规模化与标准化[J].今日养猪业,2015(6):14.

[3]马有祥.十三五期间畜牧业的特点及工作重点[J].中国猪业, 2016(7):12-13.

[4]万熙卿.关于福利养猪理念与实践若干问题的浅析[J].养猪, 2015(1):81-86.

[5]芦维本.养猪业呼唤顶层设计[J].养猪,2015(4):5-8.

[6]李培培,王建华,张宝珣,等.青岛市猪场粪污排放量估算研究及污染综合解决方案[J].猪业科学,2014(3):85-87.

[7]赵亮,陶红军.我国猪肉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J].中国猪业,2016(6):52-58.

[8]王亚辉.畜禽养殖粪便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中国猪业,2016(7):20-25.

[9]李伟,刘畅,秦思远.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路在何方?[J].河南畜牧兽医,2016(8):15.

[10]王爱国,傅金銮,王晓凤.在规模化养猪生产工艺[J].中国畜牧杂志,2015,51(20):57-62.

[11]党婷云.西方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J].才智,2011(13): 182.

F326.3

A

1673-4645(2017)05-0044-07

2016-10-17

猜你喜欢

养猪业养猪猪肉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2020年养猪业盘点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猪肉价格“落地”后怎么走?
养猪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河北唐县四措施推动生猪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