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7-01-12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4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颈动脉

杨 彬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中医院彩超室,辽宁 锦州 121400)

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杨 彬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中医院彩超室,辽宁 锦州 121400)

目的 探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诊断中,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超声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均给予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斑块位置、斑块形态、颅外段颈动脉血管解剖形态和斑块大小等,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斑块分型。结果 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照组单发与多发斑块血管检出结果分别为12、6例,总检出率为15%;观察组单发与多发斑块血管检出结果分别为36、60例,总检出率为8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检出率明显偏高,且血管斑块分型情况明显偏优,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诊断中,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使用有助于准确判断动脉血管内膜的损伤情况,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诊断;超声检查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直接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病部位是颅内段、颅外段和颈内动脉。其中,颈动脉作为心脑之间的桥梁,其相应检查准确率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率。就目前来讲,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实现完全准确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依然比较困难。但是,各相关研究者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有效的诊断方法。王文刚、闫记英、田晖、李涛、张彤迪、赵雅培在《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1]。邱莹[2]同样指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紧密的联系。现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诊断中,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超声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3],且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中,男性患者为64例,女性患者为56例,年龄为(57.33±4.04)岁,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30例,脑梗死患者为90例。另选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无异常。其中,男性患者为66例,女性患者为54例,年龄为(56.42± 5.05)岁。据了解,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史、病程等方面的差异不明显,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缺血性脑血管临床诊断中具有可比性。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肺等脏器功能衰竭者;排除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者;排除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排除肿瘤患者。

1.2 方法:均给予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采用飞利浦HD15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所有患者实施诊断检查;采用专用的血管超声探头,并将其频率设置为3~9 MHz。通过资深医师的临床操作与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斑块位置、斑块形态、颅外段颈动脉血管解剖形态和斑块大小等,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斑块分型。

1.3 检查指标及判断标准:①当内中膜厚度<1 mm时,表示颈动脉血管壁正常;当内中膜厚度位于1~1.5 mm时,表示经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早期病变;当内中膜厚度>1.5 mm时,则表明已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②在超声诊断检查过程中,根据斑块的不同特性,可分为四种类型的斑块。其一,钙化斑,内部强回声,且伴有明显声影。其二,纤维型斑块,主要特性是内部高回声但无声影。其三,脂质斑,内部弱回声,且表面光滑。其四,复合型斑块,主要特性是回声不均,且混有脂质斑与钙化斑。

1.4 统计学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所有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 15.0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并用 进行检验;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并用卡方χ2进行检验。用P表示检验结果,若P<0.05,则表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斑块检出分析(表1):经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照组单发与多发斑块血管检出结果分别为12、6例,总检出率为15%(18/120);观察组单发与多发斑块血管检出结果分别为36、60例,总检出率为80%(96/12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检出率明显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表1 两组患者血管斑块检出分析

2.2 两组患者血管斑块分型情况:通过分析可知,对照组钙化型、纤维型、脂质型、复合型患者分别为6、6、36、10例;观察组钙化型、纤维型、脂质型、复合型患者分别为24、18、60、36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管斑块分型情况明显偏优,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3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动脉粥样化引起的,主要临床症状有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等,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与病死率,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4]。血管超声检查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具有简单、无创、重复性好等优点[5]。颈动脉超声检查不仅能够将动脉血管的变化情况清楚的显示出来,还能够准确判断其内膜的损伤情况。此外,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象,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也是缺血性脑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将颈动脉作为超声检测动脉硬化的常用部位,主要是因为颈动脉位置表浅,高频探头能够将其形态变化清晰的显示出来,且颈动脉还是连接人体心、脑的桥梁[6]。因此,在临床检查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检查方法十分重要。夏群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中指出,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等优势,将其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诊断中,有助于提高诊断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准确性,为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参考[7]。田春香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中指出,开展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率,便于及早做好预防处理。范淑珍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同样指出,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确诊率,进而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照组单发与多发斑块血管检出结果分别为12、6例,总检出率为15%;观察组单发与多发斑块血管检出结果分别为36、60例,总检出率为80%。通过分析可知,对照组钙化型、纤维型、脂质型、复合型患者分别为6、6、36、10例;观察组钙化型、纤维型、脂质型、复合型患者分别为24、18、60、36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检出率明显偏高,且血管斑块分型情况明显偏优,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由此可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诊断中,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诊断中,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使用有助于准确判断动脉血管内膜的损伤情况,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且安全性较高。因此,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使用十分必要。

[1] 王文刚,闫记英,田晖,等.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3,35(19):2922-2924.

[2] 邱莹.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7):767-769.

[3] 鲍素芬,鲍国辉,张舒新,等.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4): 2801-2802.

[4] 鲍素芬,权媛,郝利锋,等.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5):831+834.

[5] 吴春红.研究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0:149+163.

[6] 夏群.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7):872-873.

[7] 田春香.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2015,28(51):17-18.

[8] 范淑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4,9(4):74-75.

R743.33

B

1671-8194(2016)34-0047-02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颈动脉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临床运用中药治疗脑血管病常见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