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敏感抗生素冲洗联合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的临床观察

2017-01-12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4期
关键词:小管分泌物冲洗

许 振

(睢宁县人民医院 眼科,江苏 睢宁 221200)

敏感抗生素冲洗联合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的临床观察

许 振

(睢宁县人民医院 眼科,江苏 睢宁 221200)

目的 观察敏感抗生素冲洗联合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睢宁县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39例(45只眼)泪小管炎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20例)实施敏感抗生素冲洗联合泪小管切开疗法,对照组(19例)实施单纯敏感抗生素冲洗法,分别观察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9.5%,高于对照组的60.0%,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10.5%,对照组为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P<0.05。结论 敏感抗生素冲洗联合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敏感抗生素;泪小管炎;泪小管切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眼科门诊治疗的39例(45只眼)泪小管炎患者。其中男21例(30只眼),女18例(15只眼),年龄42~78岁,平均(57.4±8.2)岁。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实施敏感抗生素冲洗联合泪小管切开疗法,对照组实施单纯敏感抗生素冲洗法。所有患者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患者易流泪、病变部位周围皮肤红肿,轻轻压迫患者的上睑或下睑鼻侧会有触痛。患者眼睑内出现较多分泌物,呈脓性或血性,泪点凸起发红,压迫泪小管区,有分泌物从泪点溢出,呈黏液性或脓性,伴有结石者,偶有颗粒状结石从泪点溢出。检查:泪道冲洗时阻力增大,出现液体反流现象。泪道探针探测泪点时有沙粒感。泪道造影可发现泪小管扩张呈憩室状。

1.3 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取分泌物做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观察患者感染的细菌对哪种抗生素最敏感,从而选择最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起到最好的作用。对照组:首先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对泪小管进行挤压,将里面的分泌物尽可能地排空,可以根据分泌物的量分次进行,直至排净。尤其是对于泪小管壶腹部,容易堆积大量的分泌物,一定要彻底清除。用生理盐水冲洗泪小管至无分泌物,清除干净后,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冲洗,将冲洗针头插入泪小管开口后紧贴泪小管壶腹部黏膜进行冲洗。观察组: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扩张泪点,插入探针至泪骨,依附探针,从泪点开始切开泪小管,清除黏附在黏膜上的结石颗粒,结石较多、颗粒较小时可以用注射器进行冲洗。用碘伏涂抹泪小管壁,缝合泪小管。术后对患者实施敏感抗生素冲洗。

1.4 疗效标准。有效:冲洗泪小管无脓液溢出,顺畅无阻,泪小管周围无红肿热痛。复发:治疗后获得好转,无诱发因素及外因感染的情况下于治疗后1个月内重新出现泪小管炎的症状及体征。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我们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P<0.05;且观察组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的比较

3 讨 论

泪小管炎的感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潜伏于结膜囊下的细菌、病毒或真菌沿着泪小管向下感染,另一种则是由泪囊炎引起的上行性感染[2]。早期泪液的刺激性分泌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病原体,将炎症控制在矫情的阶段。后期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泪小管内的病原体越来越多,对于泪小管的黏膜造成了损伤,使黏膜屏障功能破坏,进一步加重了炎性反应。炎性反应时泪小管黏膜上皮水肿,管腔狭小,甚至出现阻塞,患者易流泪。此外,临床资料显示,泪小管炎常伴有结石发生,结石的发生主要与致病菌、坏死组织的钙化有关,相比较没有结石的患者,其治疗后预后较差,且容易复发[3]。这主要是因为,结石堆积在狭小的泪小管内,长期刺激泪小管壁,造成管腔压力增大,内皮功能受损,泪液循环通道不畅通,其免疫清洁作用减弱,容易滋生细菌等病原体。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7)P<0.05。单纯的使用敏感抗生素冲洗泪小管虽然能够清除管内的分泌物,杀伤病原体,但是对于一些存在结石的患者,由于其堵塞因素始终存在,容易造成分泌物的堆积和致病菌的黏附、繁殖,造成再次感染,引起泪小管炎的复发[3]。且从治疗效果上看,泪小管切开治疗能够更彻底的清除分泌物及结石等,更好的控制感染。同时行泪小管切开术后在进行敏感抗生素的冲洗,使药物能够进入到泪小管的每一个部位,有效的清除引起复发的潜在病菌,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的可能性[4]。

曾有报道指出,泪小管发生炎症可能与抗生素和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有关,很多泪小管炎与放线菌的感染有关,放线菌是一类丝状分支生长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酷似真菌,实则是细菌。发生泪小管炎时,其分泌物、结石等会堵塞管腔,形成一个类似封闭的管道,容易滋生厌氧菌[5]。所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治疗泪小管炎很重要,在本次试验中,我们针对患者的分泌物筛选出敏感性抗生素,能够最大限度的杀灭病原菌,所以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敏感抗生素冲洗联合泪小管切开疗法治疗泪小管炎临床效果较为满意,其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叶琳,张敬先,邓宏伟.泪小管切开联合泪道逆行置管治疗泪小管炎[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144-1146.

[2] 朱茂华.泪小管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3,26(8):14-15.

[3] 张呈浦.泪小管炎伴泪小管结石手术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5,37(9):686-688.

[4] 熊海波,潘山,易秦松.泪小管切开联合硅胶管置入治疗泪小管炎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8):1013-1014.

[5] 施虹,杜诚.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伴结石13例[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2,12(2):106.

R779.6

B

1671-8194(2016)34-0037-02在临床上泪小管炎一般是指由放线菌、沙眼衣原体、曲霉菌等引起的慢性炎症,导致泪小管发生感染,泪小管黏膜增生、滤泡形成导致管腔狭窄甚至堵塞,特别是在泪小管与泪囊的共同连接处,更容易产生分泌物的堆积,细菌繁殖[1]。在临床上很多患者泪小管炎反复发作,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泪小管结石,导致泪小管的局部扩张,形成憩室样腔隙,大量分泌物在泪小管内潴留,造成反复的感染。目前临床上治疗泪小管炎主要采用敏感抗生素冲洗法、泪小管切开法等,为进一步探究泪小管炎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我院特对39例患者实施了敏感抗生素冲洗联合泪小管切开疗法,效果较为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猜你喜欢

小管分泌物冲洗
核电站核岛管路冲洗方式分析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油菜营养生长期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鼻腔需要冲洗吗?
一种阴道冲洗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引导队员向完美进发
褐色分泌物一直不干净是怎么回事
和你在安详的社区走一走
眼屎给你的健康忠告
3D打印肾脏近在咫尺
特种设备用小管超声波检验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