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IK免疫疗法治疗HBV携带者疗效观察

2017-01-04袁睿刘莲马建军张力刘红芸

河北医药 2016年24期
关键词:携带者乙型肝炎细胞因子

袁睿 刘莲 马建军 张力 刘红芸

CIK免疫疗法治疗HBV携带者疗效观察

袁睿 刘莲 马建军 张力 刘红芸

目的 观察针对HBV携带者,采用CIK免疫疗法进行治疗产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HBV携带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则采取常规保肝治疗+CIK免疫疗法,对HBV携带者进行治疗;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免疫反应、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2例,概率6.67%;治疗前HBV-DNA载量、HBV-DNA阴转情况,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HBV-DNA载量下降≥2个log值,共10例,有效率为33.3%,HBV-DNA阴转共6例,有效率为20%;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对照组于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治疗组IL-2、IFN-γ升高,IL-4、IL-10水平均降低,IFN-γ/IL-10升高,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于治疗组组间依次比较,治疗后指标均出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CIK免疫疗法治疗HBV携带者,可有效改善Th1/Th2细胞功能,促进HBV-DNA阴转,对治疗HBV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CIK;HBV携带者;HBV-DNA阴转;细胞因子

HBV乙型肝炎病毒为嗜肝DNA病毒,乙肝病毒在肝脏内繁殖和复制,但是对肝细胞没有明显的直接损伤,其引起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等有关。免疫耐受期和非活动型携带者的HBV感染者没有临床症状且肝功能正常[1]。由于HBV感染患者的自身免疫状态不同、被感染方式不同。且患者的病毒复制情况不同,患者发生肝外感染疾病情况有一定差异,导致慢性HBV携带者会出现不同情况的肝组织病变,病理有一定差异,甚至可直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2],所以他们也需要临床早期干预。本研究中通过观察CIK免疫疗法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h1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和Th2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来了解Th1/Th2细胞功能,从而阐明免疫耐受在HBV携带者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寻求打破免疫耐受可能的免疫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3],且无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等重叠感染,无酒精及药物导致的肝脏损伤。纳入患者既往无抗病毒药物治疗病史和免疫调节药物治疗病史,并均知情同意,签署同意书。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9~57岁,平均(37.4±2.6)岁;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0~54岁,平均(35.8±2.4)岁。2组临床资料,其性别比、年龄,以及病毒学指标等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HBV携带者均给予常规的保肝等治疗,而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另为患者给予CIK免疫疗法,留取患者血清,使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2、IFN-r、IL-4、IL-10,对治疗组进行CIK治疗。

1.2.1 CIK细胞体外扩增:所有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采血。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封闭式挂到对单个核心给予采集,在无血清培养基AIMV将细胞数量调整为1×106个/ml,治疗首日加入rhIFN-γ 106U/L,在培养1d后加入rhlL-2(剂量为3×105U/L),rhIL-1 (剂量为3×105U/L)及OKT(剂量为350 μg/L)进行继续培养。每四天更换一次培养基,将细胞数量调整为1×109个/L,随后再补加rhlL-2,剂量为3×105U/L。随后每8 h再补加rhIL-2及OKT 350 μg/L。2周后对CIK细胞进行收集,使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3次洗涤,并加入人血白蛋白。使用0.9%氯化钠溶液配成100 ml细胞悬液,并进行静脉回输,每日输入1次,共输入3 d,每次细胞数量为2×106~6×106个。在回输前要确保支原体检测、细菌检测及病毒检测均呈现阴性。

1.2.2 仪器与主要试剂:Human THl/TH2 Cytokine Kit(BD公司);无血培养基(AIMV)(G1BCO提供);Forma311型C0:培养箱,Formal205生物安全柜。XL型流式细胞仪为COUL—TER公司生产,血细胞分离仪(CS-3000PLUS)。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输液期间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统计,利用WH0统一标准给予评价毒性[4]。对患者给予治疗前治疗后免疫指标进行测定,方法为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中Th1细胞选择IL-2和IFN-γ因子,Th2细胞选择IL-4和IL-10作为代表,并检测健康者的免疫指标。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 CIK细胞回输后,治疗组食欲、精神、较前改善者共28例,仅2例患者在回输时发生了不良反应(占6.67%),表现为面部潮红伴轻微烦躁感,患者均无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回输后均给予血常规、肝肾功能的测定,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

2.2 2组免疫反应对比 治疗前,2组HBV-DNA载量、HBV-DNA阴转情况比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30例患者经CIK免疫治疗,10例患者HBV-DNA较治疗前下降大于等于2个

log值,显效率为20%,有效率为33.3%;2组HBV-DNA载量比较,于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改善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6例患者出现HBV-DNA阴转,有效率为20%;对照组无阴转,有效率为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见表1。

组别HBV-DNA载量(log)治疗前治疗后HBV-DNA阴转[例(%)]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7.42±0.674.32±0.64*06(20.0)*对照组7.39±0.717.36±0.5800t值0.4759.3840.00027.358P值>0.05<0.05>0.05<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治疗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 治疗组:IL-2和IFN-r较治疗前升高,IL-4和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IFN-γ/IL-10较治疗前升高,各指标较治疗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以上4项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2组依次比较,治疗前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指标均出现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IL-2治疗前治疗后IFN-γ治疗前治疗后IL-4治疗前治疗后IL-1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119.64±52.71181.23±73.87*16.07±10.4729.07±14.38*97.54±44.7351.72±38.47*37.25±11.5418.27±7.84*对照组118.81±53.45121.49±60.7315.73±9.8716.76±11.7298.17±43.8796.54±41.8637.34±10.9735.41±9.93t值0.01514.3580.27216.2460.13516.5741.02413.257P值>0.05<0.01>0.05<0.01>0.05<0.01>0.05<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CD4+Th细胞按照所产生细胞因子的不同,包括有Th1和Th2[5]。其中Th1型细胞主要介导人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且会产生IFN-γ、IL-2、IFN-α等;而Th2型细胞则可以促进人体内的抗体的产生,并会有效地介导体内的体液免疫应答反应,产生IL-4、IL-5、IL-6、IL-10等。临床大量研究显示[6], IFN-γ和IL-2为Th1型细胞因子代表, IL-4、IL-10则为Th2型细胞因子的代表。因此当患者体内出现有Th1/Th2的失衡,可以利用IL-4、IL-10、IFN-γ和IL-2等进行表示。

目前临床研究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有Th2细胞所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并以其为主导作用,而IFN-γ则可以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生免疫调节。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转录后,其水平会受到抑制,而IFN-γ结合可以与细胞受体相结合,并进一步产生抗病毒蛋白。在Th1型细胞中,随着Th2细胞合成的增加,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并导致IFN-γ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杀灭作用减弱,使人体对病毒的抑制作用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复制,导致慢性病的发生。

此外临床研究还显示出[7,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细胞因子中的IFN-γ一般检测结果较低,提示我们患者的细胞免疫低下,且不能有效地对体内乙肝病毒进行清除。而IL-10则主要为单核细胞产生,可以对Th1细胞形成抑制作用,且IL-10还可以参与到乙肝免疫应答及肝脏炎性反应。研究发现,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IL-10与乙型肝炎DNA水平和ALT水平均有明显的相关性。从研究结果还显示出,治疗组进行CIK免疫治疗后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血清IFN-γ,并降低IL-10水平和升高IFN-γ/IL-10,并且治疗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9]。

在本研究中,通过CIK细胞体外扩增体外后回输,增强患者的免疫应答能力,抑制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结果显示,治疗组30例患者经CIK免疫治疗,10例患者HBV-DNA较治疗前下降大于等于2个log值,显效率为20%,有效率为33.3%;2组HBV-DNA载量比较,于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改善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6例患者出现HBV-DNA阴转,有效率为20%;对照组无阴转,有效率为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IL-2和IFN-γ较治疗前升高,IL-4和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IFN-γ/IL-10较治疗前升高,各指标较治疗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了通过CIK免疫疗法对HBV携带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更新版.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1,5:50-60.

2 欧阳录明,陈福春,胡永轩,等.HBV感染者免疫调节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的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12,9:69-70.

3 Hontscha C,Borck Y,Zhou H et al.Clinical trials on CIK cells: first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n CIK cells (IRCC).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2011,137:305-310.

4 贾文玲,王凤梅,丁会莲等.替比夫定联合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临床观察.甘肃医药,2012,31:35-36.

5 周兵,柏正平.阿德福韦酯联合免疫疗法和扶正祛邪中药治疗YMDD变异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中外健康文摘,2012,9:145-146.

6 范公忍,赵满仓,魏文清,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与其血清HBV-DN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294-297.

7 Ma YJ,He M,Han JA,et al.A clinical study of HBsAg-activated dendritic cells and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during the treatment for chronic hepatitis B.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mmunology,2013,78:387-393.

8 马艳玲,赵培利,杨丽敏,等.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3年随访研究.中国保健营养,2015,25:37,40.

9 马发芝.主动免疫联合清肝片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当代医学,2010,16:146-147.

10.3969/j.issn.1002-7386.2016.24.025

050031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强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袁睿、刘红芸);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刘莲、马建军);河北省赵县人民医院(张力)

R 512.62

A

1002-7386(2016)24-3771-03

2016-07-02)

猜你喜欢

携带者乙型肝炎细胞因子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社会支持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我国女性艾滋病毒携带者的生育权选择探析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与细菌携带者决战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细胞因子在抗病毒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