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旅游资料日译方法探讨

2016-12-30覃霄曾文华

青年时代 2016年19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翻译方法

覃霄 曾文华

摘要: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及研究成果等外译工作,是近年来外译工作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在“走出去”战略思想指导下,对于民族典籍外译的方法论和案例探讨,又掀起一股热潮。本文针对壮族民俗旅游资料日译方法进行探讨,以实例论证,少数民族文本翻译,应综合运用各种翻译理论,注意中日语言的差异性和受众的接受度,达到文本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民俗旅游;日译;翻译方法

大部分民族典籍外译的研究著作或论文,都集中在英语翻译问题上。如何认识民族典籍的日语翻译,日语翻译和英语翻译有哪些异同性,如何处理中日文化差异中的翻译问题,是个迫切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根据翻译语种的不同以及民俗翻译的独特性,应考虑不同的翻译方法论。本文以研究壮族民俗旅游资料的日译为例,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不同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语言

根据纽马克理论的阐述,旅游词属于呼唤型文本,应以游客为对象,考虑受众和受众体的信息接受度。另外,日语的语言特点不同于英语,日语根据不同的文本、场合以及受众对象,有不同的语体用词。这一语言体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民俗旅游介绍中使用的文本,应该使用语体。而导游使用的导游词中,应使用更高级别的敬语。

在维基百科和国家对外介绍的官方网站上,对壮族的介绍,使用了型文本,这是作为报告、论文等等正式书面语场合使用的文章体,应与导游词介绍区分开来。而在日本观光网站上,几乎都是使用语体。

二、不应直接套用西方的翻译理论来解决民俗旅游中的翻译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莫言作品外译的成功经验说明,在异文化输出时,一味的归化或异化都不是理想的选择。“硬译” “直译”应建立在对方对本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上,否则适得其反。

适当的翻译成目的语国家的固有表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如在介绍壮族特色食品“驼背粽”时,将其比喻成“猫背,因为在日语中,常用“猫背”一词来比喻“背弯得像虾米一样”。“猫背粽”,很容易说清楚这种粽子特殊的地方。再配以制作说明,很容易就让受众理解。

三、注意中日文化及表述思维的差异

日本的文化因起源于中国,相似性较多,因而差异性容易被忽略。但日本文化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国文化,要注意文化中共通的部分和差异部分。在民俗旅游文本的翻译中,大部分都是根据中文导游词直接翻译成日语,其中的语言表述思维差异较明显。

显而易见,两段文字对于“(壮族)是少数民族人口中最多的民族”及居住位置的描述是有差别的。四、尊重民俗旅游文本中的独特性,但应合理翻译文本内容

因民俗旅游文本内容的独特性,在翻译这些文本时,应结合受众的文化水平、对本民族的了解程度,适当进行增译、删减和解释,引用目的语国家的部分成语、惯用语等进行类比,更容易使其理解和接受。

如在翻译壮族是“歌的海洋”时,翻译成“歌海”后,再形象的用“歌祭”来说明,则很容易理解“像节日一般的热闹,处处在赛歌”的场面。

总之,民俗旅游文本的翻译,应以受众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为原则,这样才能达到以文化交流和输出的目的。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翻译方法
四川省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我国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