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契约机制下大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2016-12-30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20期
关键词:契约心理大学生

张 杰

(潍坊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潍坊 261000)

心理契约机制下大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张 杰

(潍坊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潍坊 261000)

心理契约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探析大学生存在心理契约的原因与差异,了解大学生心理契约的现状与特点,是教育从业者研究不可推脱的义务与责任。合理引入符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管理的理念和标准,是规范大学生意识、行为的主要方式。从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做起,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互动,多方位全角度地研究心理契约在思想政治教育里的应用,加强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心理契约;大学生;管理;教学理念

0 前 言

最初提到心理契约机制这一说法的是阿基利斯在1960年所著《理解组织行为》这一书。奥尔特在阅读这本书以后针对事业公共单位的个案进行详细探究,将公司和员工之间的期望总和定义为心理契约,即为“没有书面化的契约”。著名的美国管理心理学专家施恩在其著作《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心理契约实则是一种心理期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对雇佣双方相处与交往最终达成权利义务的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受到人的主观影响。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大学生的心理契约应当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自身该承担的组织责任的认识;二是对组织上级的心理期待。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关注更加变得尤其重要。

1 高校大学生心理契约的问题所在

在教育改革实施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契约在普遍程度上履行实践效果不错,但仍有需要教育从业者和相关职能研究者关注一些问题。通常情况下,以学习与考核为标准的管理模式,让很多大学生丧失了独立的发展空间,也弱化了其自我管理能力,无法从本质上塑造学生的独立意识与主体性,其中,大学校园担任班级、学校干部的学生在履行心理契约这方面成效要比普通学生高。抛开学生自身的个性和因素外,教师应当考虑在高校行为的管理中有无行为和言辞的不恰当表达。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多以自己主观印象为基准,不够客观,过于感性,很大程度促使普通学生违背心理契约,频频出现反社会行为。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深化,日渐明显的还有高校的后勤化倾向,这些变化无不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大学校园原本的纪律规定逐渐遭到学生的质疑,其中不乏有矛盾和纠纷。教师应当从心理契约方面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教育工作,从出现问题的案例中追溯原因,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以此作为出发点来塑造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品质。

2 心理契约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管理对策

心理契约表现了多数学生的内心需求,为了将宣传效果达到最大化,学校应该把重点对象放在大一新入学的学生上,具体工作在刚入学的时间实施,一定要从制度上达到学生有差异的教育管理目标。在遵循制度的前提下,教育从业者应尽力满足和实现学生的内心期待,在校内建设有关的课程培训,明确学生的就业观念,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就,以此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自身的认同感。

沟通也是促成大学生心理契约教育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筑需要教师重视和学生的沟通,心理契约的履行就是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交流感情、传达信息的过程。有效的交流便于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与需求,更方便向学生传达学校的建设思想。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学校未来的发展制度规划和政策。保证有效的沟通和平等的交流能够增强双方的信任感,也能及时阻止学生负面情绪的产生和消极情绪的影响,牢固履行心理契约。

大学生心理契约的违背跟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低下也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大学是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的过渡期,认知不全面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弱,容易在一些制度规定理解方面进入误区,致使心理期待过高而实际实现有一定误差,心理契约的违背现象就会频繁发生。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当在考虑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异的前提下,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才会避免和减少大学生违背心理契约的现象。

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建设,对其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职业的发展等不同的方向进行规划,了解大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目标与设想,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结合自身知识掌握的程度与对社会的了解分析当今社会对职业需求的改变,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校园气氛,学生才会对自身责任和权利有正确的认知,以此使心理契约更有效地实行。

学生经历了大学一年级的适应期以后,随着专业课的逐渐深入开始关注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教师在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家长的推导与学生自身的价值,要帮助家长建立合理准确的教育观念,平等融洽地交流,真正做到把大学生当作一个有思想的成年人看待,给予他们信任和赏识,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强大的推助力,完善心理契约机制的发展与实行。

3 结 语

心理契约机制不是某个时期或是某个指定对象的问题,它是不断发展的,一直变化的问题。研究与管理大学生的心理契约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根据其各个时期的状态,使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有十分清楚的认知,站稳脚跟,才有机会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与进步,才会构建起合理准确的心理契约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华.论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教文汇,2011(5).

[2]袁方舟.大学生心理契约差异问题与教育管理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王小艳.民营企业新毕业大学生心理契约现状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7).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70

G647

A

1673-0194(2016)20-0252-01

2016-09-20

猜你喜欢

契约心理大学生
一纸契约保权益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大学生之歌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