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古字画装裱的时代特征与辨伪

2016-12-25曹晋

关键词:任伯年墨迹题跋

□曹晋

略谈古字画装裱的时代特征与辨伪

□曹晋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各朝各代为我们留存下来的浩如烟海的珍贵古字画,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有极高的经济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玩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古玩的价格越来越高。正因为此,赝品充斥市场,作伪者往往利用装裱手法,以假乱真。如何辨伪,首先应该熟悉各种形制的装裱技法,这是辨认古字画真伪的基本知识。

一、各种装裱形制

1.手卷。亦称长卷。秦代至五代末,所有的书籍、墨迹均用卷轴。自宋代以后,由于舒卷检阅不便,便逐渐舍弃不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仍保留手卷装裱。

2.册页。亦称册叶。春秋战国之际,用木片、竹片一个个连起来为册。《左氏春秋序疏》中记载:“册与策通,策竹简之属,单执一扎为之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说文通训定声》云:“竹为之简,木为之牍,扎联之为编,编之为册。”一本册页最少八开,有十二开、十六开,最多二十四开 ,再多则要分成两册。名人的墨迹装成册页的很少,因为他们的墨迹无一定之规,很难合于册页。册叶源于唐,当时称“叶子”。册叶内容,有全部是画或全部是字之分;另有一面是字,一面是画,为“对题册”。

3.中堂。即指悬挂在厅堂中央的书画。悬挂在中堂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证。明代中叶,书法家很多,形成了将书法墨迹挂在中堂的风俗也兴盛起来,所以今天所见到的中堂字画,主要是明中叶以后的作品。清代继承了明代遗风,康、乾两代皇帝重视书法,社会上形成风尚,字画作品之多,超过历代各朝。

4.挂屏。即指在有框的木板上或镶嵌在镜框里供悬挂用的屏条。画面狭长,适易于装裱成挂屏,单幅者称“条条”(屏条 ),绘画、书法内容不限。挂屏者有四、六、八、十二乃至十六为一堂紧挂相联,内容格式可分通景屏,内容连贯,画面一体,缺一不可。如“四季屏”,其春、夏、秋、冬,四种景色少一不可。

5.帖。秦以后称帛书为帖。南唐李后主将名人的墨迹刻石印刷也称为帖。通俗地讲,帖就是古人的书信。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墨迹是晋代陆机的《平复帖》。

6.对联。俗称对子。对联是由楹联演变而来的。宋代还不多见,元明以后渐多,清代则家家户户都贴有对联,而真正称为对联的则是在明中叶才出现,现在还能见到明代人的真迹。

7.扇面。扇面的种类有400多种。如羽扇、纸扇、绢扇、竹扇、骨扇、象牙扇、檀香扇、木扇等,中国素有“扇子王国”之美誉。折扇和团扇,由于多用绢、纸做扇面,很适合于书画家在扇面上写字画画,于是扇子从单一的生活用具、工艺品,发展为扇子艺术。不少名人书画家所做的扇面,成为收藏者的珍品。

二、伪造古字画的方法及其鉴别

历来书画赝品,大多出自民间画匠,或业余画家,或具有一定水平和影响的书画家之手。他们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伪造古代名人字画,仿品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1.摹仿原迹,依样勾勒。将原迹摆在榻纸下,依照原样勾摹,然后填墨加色。 此种摹仿多见于工笔人物、花鸟、山水画,例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早已失传,现留存于世的为摹本,有两件:一是宋徽宗赵佶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一是李公麟摹仿,现藏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

2.画贴窗上,“响榻”复制。古人书画墨迹,由于年代久远,往往纸色沉暗。复制时,将古画贴在窗户上,用白纸覆在上面,就明处勾勒出原笔画,再填颜色,谓之“响榻”。此方法类似于摹。

3.临摹原作,赝品仿真。即:将原作放于案头,边看边画或写;还有半摹半临,通常说临摹。例如: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为明代人所临,技法高超。

4.蓄意模仿,冒名顶替。一般无蓝本(原作),或取其原作某一部分,仿者常临摹“某家”作品,因而非常熟悉,往往追摹其意,直接写或画。

5.凭空伪造,以假乱真。依传闻、想象,无任何根据,凭空伪造。例如:传王羲之爱鹅,即画王羲之与鹅有关之图画。唐伯虎一生从不画虎,但常见伪作“虎”。宋徽宗画鹰,根本就无此事,但自清中叶至清晚期时有伪造赵佶画的鹰,全属伪品。

6.款署伪造,伎俩用尽。历来作伪者首先在“款”字上大做文章,花样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最常见的有改款、移款、洗款、裁款、挖款、添款。款署伪造,细心观察,定会看出破绽,若将画面对着自然光观看,挖痕清楚可见。

7.改头换面,鱼目混珠。名家画一手卷,引首和拖尾,多有鉴赏者题跋。造假者将画面与题跋分别切开,绘画部分单装成卷,把伪画与原引首、题跋另装成一卷,这样一卷变为两卷。而且伪画配真跋,容易骗人,此伪画一般是照原作临摹。

8.在旧纸上模仿名人墨迹。鉴别古旧字画,首先要看纸料是否符合作者年代,若符合才有鉴别真伪的意义,纸料不符合肯定是伪制品。现存宋、元、明、清初的纸,几乎不能得到,于是就裁切旧字画的空白边角来代替。比如,要伪造隋唐五代作品,就割用唐、宋、明人写经的空白页来用,其仿制精者,非内行不能辨别。此外,也可用于卷、册页的空白页。古旧纸多是从古旧手卷、册页的空白页上裁剪下来的,价格昂贵。用这种昂贵的纸作伪,非一般画匠能够下手,都是请名师画家仿画,其伪作也可以乱真。

9.割裂题跋,东拼西凑。古字画最讲究的是题跋,题跋越多,价值越高,年代越久,题跋相应越多。因此有商人故意裁掉旧字画的题跋来制造伪品。伪造古字画年代已很久远,所以今天能见到的许多旧画,有作品与作者不同年代的,有题跋先于作品的,有题跋与作品虽属真迹,却是硬行拼凑的,等等。鉴定者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全面了解,否则仅知其一点,准会上当。

10.揭裱作伪,破绽可寻。中国的揭裱工艺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一幅破碎不堪或糟脆不能拿起的旧字画,经手艺高超的匠人一裱,其状复原如初,更神秘的是能将一幅古字画,复制出几幅伪作。如果揭裱的是最上一层纸,颜色必淡,仔细观察,表面必然有不合理的飞白处 ,或有新添的墨迹。如果是下层纸,纸的表面肯定会有浮毛,颜色必淡,笔迹会出现补笔,深浅不同和重复。

鉴别古字画应从整体上把握,真迹自然合理,伪造品不管怎样高明,总会有破绽可寻。

三、古印鉴伪作名人字画的鉴别

印鉴,是书画作者取信于人之证物,用来说明自己的作品。印鉴的使用,大约始于唐代。据记载,唐代张彦远的家祖曾刻“河东张氏”印,钤在书画作品上,被视为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用印之滥觞。书画家自己用印,宋代赵希鹄《洞天新录》中曾提到,郭熙画于角上有“熙”字印,《早春图》左边中部钤有“壬子年郭熙画”印,以及常见米芾钤“米芾”“芾印”于尺牍上,苏东坡也把“眉阳苏轼”印用在书画上。然而这只是极少数人,书画家署款往往写在不显眼的石隙中。在宋代,绝大多数书画家是不署款、不用印的。

到了元代,相传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石之类 )刻印,钤于书画上 ,效果极佳,镌刻又十分方便。此时,正值文人画之昌盛时期,随之钤印广泛而普及,研究印学也蔚然成风。明、清时每画必有印,无印感到画面不完整,使得绘画与诗、书、印融为一体。此间,一些收藏家、鉴赏家更是滥用印,凡经他们过目或收藏的名画,都随心所欲钤印,往往一件作品上钤几十方、几百方印,如元钱选《浮玉山居图》流传至清末,所钤收藏、鉴赏者的印已达 260方,真可谓洋洋大观。从对书画鉴定角度来看,这些繁杂的印记,大致可分为作者印、收藏鉴赏印、宫廷印以及象形印四大类。

作者印,包括书画家的姓、名、字、号印。还有书画家,将自己的起居、藏书、藏画室起号为斋、轩、庐、楼、室、亭、居、舍、庵、园林、别墅并等治为印,称为“馆堂室名”印。如明中期陶浚“泼黑山房”印、清早期高岱“旷庵”印、清中期黄丕烈“求古居”印等。有的书画家将自己一生中经历的重大事情治为印,称为“记事”印,如清中期李蝉的“辞官卖画”印。有的书画家将自己仕途晋爵刻成印,称为“官宦仕途”印,如清早期唐岱“御赐画状元”印、清中期李宗翰“吴兴太守”印、郑燮“十年县令”印等。书画家出身仕宦、历史人物之家,英雄、名门、忠良后裔或书香门第治为印,称“门第”印,如明沐璘“黔宁王世家”印、明杜琼“旌节名门”印等。另外,还有里居印、吉语印、诗文印、典故印、纪年印等,都属于作者印,与作者有密切关系。

鉴赏印和收藏印,往往在名书画上钤有真赏、玄赏(物外玄赏)、心赏、欣赏、清赏、玩赏、珍藏、鉴藏、袖藏、考藏、家藏印,以及子孙永宝、子子孙孙永宝印等。

宫廷印,即皇宫御用印。例如,宋徽宗宣和七年玺印:“双龙”“宣和”“大观”“宣歉”“政和”“内府图书之印”“宜子孙”印等。另有八玺、十三玺印。宫廷治印数量也十分惊人,乾隆用印170余方。

最后一类是象形印,即图案印,也称肖形印。即刻成人物、动物、飞禽、花卉等图案,如作者的生肖、吉祥物治印。此类印在篆刻中有其特殊魅力,它以质朴、简约的艺术特点沿袭至今。

书画中用印,特别是作者姓名印,依然保留着以示郑重、防他人伪造的用意,因此在书画鉴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对印章的鉴定办法,应以真的印章为范,从尺寸、篆法、笔画的曲折、肥瘦、白文或朱文进行分析,细心核对。凡与范本完全相同者,就是真品,否则就是伪品。印章篆刻的艺术水平、印文内容以及钤于书画中的位置是否得当,均为鉴定中的重要因素和依据。一般来说,印章与画的水平应保持一致性,画精印章同样精。署款一般为作者名款,引首印、压角印,其位置和印章大小,无不显示画面章法之高明,并与画巧妙结合为一体。

但是,印章的使用时间远比作者的寿命长久,可代代流传,长期保存。所以印章真,不等于书画真。印章在某些情况下,会起到副作用。因历来鉴赏家水平高低有别或粗心失误,以假当真;甚至有意为作品“涂脂抹粉”,人云亦云的鉴定者也大有人在。经验告诉我们:鉴定书画作品,不能单以印为依据,历代书画家一生中用过很多印,根本无法找全他的真范本,故无法依赖于印章。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所制假印章,完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因此,掌握好印章的识别方法,对鉴定书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清末画家任伯年的书画辨伪,由来已久,至今热议。

任伯年(1840—1896年 ),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人、山阴道上行者等,浙江山阴人。擅长画花鸟、肖像、人物和山水,尤以花鸟画、人物画称雄画坛。他的绘画,笔墨生动,色调明快,构图新颖,是海派画家中的佼佼者。由于他在书画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因而在近代画坛上声誉赫然。正因为如此,早在任伯年在世时,即有伪造任氏画的,致使传于今的任伯年书画真赝杂糅,给收藏与研究任伯年书画者带来很大困难。如要鉴别其真伪,要把握几个要点:

一是综合分析。必须了解和掌握任伯年书画的笔法、墨色、题款、印章的特征,综合地进行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的评价。

二是个人特点。任伯年的款,有其明显的个人特点。《清朝野史大观》中说任伯年“书法亦参画意,奇警常”。以书法笔法作画,自元代始,历朝皆有之。任伯年题名款与元人不同,他一般不用平头款,而用抬头款,即题款的头一行与第二行相比,高书一字或数字,用楷书题跋极少。

三是他人题跋。书画中他人的题跋也是鉴定的佐证之一,有的作品未落作者或钤作者印,如传世画《任淞云像》,就是依据胡远的题跋定为任伯年的真迹。任伯年的印章,约48方,其中大部分是印文相同而篆法、刻法不同的印章。这种变化,是他一生不同年龄段的真实写照。印章可以被后人补盖,从而造成印章与作品风格错位现象,即画伪印真的赝品,如不了解画家风格,单靠印章必然受骗。

(作者单位 河南博物院)

[责任编辑 秦秀林]

猜你喜欢

任伯年墨迹题跋
题跋课程在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中的缺失与建设
妙笔传神
——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
近十年来中国绘画题跋研究综述
李 明
刘国勇
以《千里江山图》为例论题跋的鉴藏功用
卖假画获良机
任伯年
诉衷情
“泼”出精彩 用好PPT中的墨迹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