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魏:从“石室旧墟”嘎仙洞到洛阳城

2016-12-25石圭平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6年10期
关键词:洛阳城平城鲜卑

□石圭平

北魏:从“石室旧墟”嘎仙洞到洛阳城

□石圭平

据《魏书》记载,由鲜卑族人创立的北魏王朝,他们的祖先住在北方的一个山洞里,但确切的位置书里并没有记载。因此,北魏的祖先究竟住在哪里,成了千古之谜。长期以来,相关的考古工作者多次考察,未有所获。19世纪后期,先后有日本、加拿大、俄国等国的考古人员进行过探险性的寻查,也是无果而终。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终于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它就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境内一个叫嘎仙洞的洞穴里。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像一个十分迷人的仙境:群峰叠翠,林茂草丰,静谧幽深,轻柔的薄雾笼罩着莽莽林海,气象万千,阵阵松涛悦耳动听,无数的小溪流蜿蜒林间、清澈见底。嘎仙洞就位于深山幽谷中。

从鄂伦春族自治旗旗府所在地阿里河镇出发北行约10公里,在一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天然洞穴,这就是著名的嘎仙洞。它是北魏拓跋鲜卑族的发祥地,拓跋氏 (鲜卑族的一支)就是在这里逐渐发展壮大,后走进中原定都洛阳的,奠定了北魏王朝148年 (公元386—公元534年)的历史基础。

嘎仙洞呈三角形,洞深(南北)92米,(东西)宽28米,高达20多米。洞内如一个大厅,可容纳千余人。大洞的西北角还有一个斜洞,曲径通幽,是另一番景致;斜洞的底部上端,东、西各有一个壁龛式的小耳室。这个斜洞可能是当时的部落首领居住之地。大洞东壁的上方还有一个小洞,可能是部落存放猎物的地方。大洞当中,有一块天然大石板由下面的一个大石块托着,这大概就是部落首领召集众人议事的石桌。整个山洞古朴幽深,充满了威严、神秘的气氛。

长期以来,鄂伦春族人民中间许多关于嘎仙洞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嘎仙洞名字的由来。传说很久以前,这个山洞被一个叫盖满的妖怪长期霸占着,它长着九个头,吃人、放火……无恶不作,使得居住在大兴安岭里的鄂伦春人长期不得安宁。鄂伦春族有一个名字叫嘎仙的人,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英雄,他聪明、勇敢、膂力过人,决心战胜盖满,为民除害。嘎仙来到山洞和盖满斗智,嘎仙对盖满说:“你长期霸占着这个山洞,俨然以大兴安岭的主人自居,我提个问题你如果回答不上来,你就不能算是大兴安岭的主人。”盖满盛气凌人地回答说:“好吧,你提什么问题随你的便吧,如果我回答不上来,山洞就永远归你所有了。”嘎仙问:“你知道大兴安岭有多少座山?有多少条河流?”盖满傲慢地回答:“有900座山,450条河流。”嘎仙哈哈大笑,说:“你答错了,鄂伦春人连5岁的小孩子都知道大兴安岭有100座山,50条河,两山夹一河嘛!你长着9个脑袋,把1个东西错看成了9个,所以你回答得不对。”盖满虽然输了,但是仍然不肯让出山洞。嘎仙决定和盖满比武,他们约定,就在洞口前面,以南边山顶上的石砬子为目标,连射三箭,谁射中了谁就是大兴安岭的主人。盖满连射三箭,箭箭落空。嘎仙走上前去,拿出弓箭,只见他弓开如满月,嗖,嗖,嗖,三箭皆中,把石砬子射了个大窟窿。盖满垂头丧气地认输了,只好把山洞还给嘎仙,消失在茫茫的森林里。嘎仙占据山洞以后,从来不伤害百姓,和大家和睦相处,为大家做了很多好事,鄂伦春人过上了安乐祥和的日子。从此,这个山洞就叫嘎仙洞了,嘎仙洞和嘎仙射中的石砬子窟窿山遥遥相对,至今这个传说还在鄂伦春族人中间流传着。

传说归传说,嘎仙洞的秘密在1980年以前无人揭开。许多年来,人们怀着寻幽览胜的心情而来,又带着疑惑不解的迷茫离开。为了揭开嘎仙洞的秘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文物工作者米文平先生多次来到这里考察,他一直在想:这个奇怪的天然石洞是否就是《魏书》上记载的北魏先帝的“石室旧墟”呢?在两三年里,米文平每次到嘎仙洞中,都把每个犄角旮旯翻了一遍又一遍,一石一木都不放过,也未找到这里就是北魏先帝居住过的“石室旧墟”的史料。

1980年7月底,当米文平和同事们准备离开嘎仙洞的时候,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在离洞口约15米的一侧石壁上,长满了厚厚的青苔,他们用手拂拭石壁时,竟然发现了“太平真君四年”“中书侍郎李敞”等字样;然后,在细细地除去石壁表面的青苔和泥土,一块石刻终于清晰地显现出来。这块石刻的祭文里,明确地记载着:“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时惟多祐,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蔫于,皇皇帝天,皇皇厚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飨!东作帅使同念凿。”祭文共201个字,汉字魏书古朴雄健,它如实地记载了当年祭祀的情况。虽然祭文在这个古洞里度过了1500个寒暑,因有厚厚的青苔保护,所以至今字迹仍然清晰可辨,为后人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确有纪年的文字资料。这块石刻是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为感念先祖之恩德,于公元443年特派中书侍郎李敞等人前来祭祀时所刻。

透过历史的帷幕,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情况:李敞等人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带着丰厚的祭祀礼品,从都城平城(今大同市)出发,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赶来祭祀北魏的先祖。李敞等人祭祀后,将拓跋焘皇帝的祭文刻在距洞口15米处西面的石壁上。现在石刻的下方,还遗留着当年凿石刻字时所留下来的碎石片。

这一惊人的发现,终于揭开了千余年来蒙在嘎仙洞上的神秘面纱,从而证实了这就是中外史学家多年来寻找的拓跋鲜卑先祖居住的“石室旧墟”。史书上记载的鲜卑石室,原来就是这个天然形成的巨大岩洞,这里就是鲜卑民族的发祥地,是这个民族的基础。鲜卑族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它的童年,他们以狩猎和采摘野果为生。后来在南迁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先进的东西,摒弃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由狩猎、游牧逐步转向农耕生产,从原始部落联盟跨步发展到封建社会。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的历史研究者介绍:鲜卑是东胡的一支,世居我国北方地区。拓跋鲜卑起源于大鲜卑山,逐渐发展成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这个民族强大起来以后,开始向南发展。在南迁的过程中,他们与匈奴部落杂居,相互融合。

定都盛乐。盛乐,(现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始建于战国时期,隶属于云中郡。公元258年,鲜卑20万人迁居于此城。公元310年,拓跋猗卢在此城建立代国,置百官,制法律,始具国家雏形。公元340年,定都盛乐,在这里建造都城。公元376年,这个建立不久的政权被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灭亡,拓跋珪又乘机收集旧部,东山再起,公元386年拓跋珪大会诸部于牛川(现呼和浩特市东南),即代王位,同年四月,改国号魏,史称“北魏”。将盛乐定为都城。鲜卑在盛乐两度立国、三筑都城,盛乐是鲜卑族建立的第一个国都。

目前,现存的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遗址,依山傍水,是连接关内与阴山南北的要冲地带,故当时北魏建都时将城址选在这里。古城遗址的四周留有城墙遗迹,城墙用黄土夯成,现存最高处有7米多,低处有2米左右。城门、内城、点将台、街道依稀可辨。古城东西宽约1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整座古城占地约4平方公里。

迁都平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现山西省大同市)。到了平城以后,鲜卑部就开始进行新都城的整体规划和全面建设,造宫殿、建宗庙、立社稷。北魏平城是在汉朝平城县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当时,平城分皇城、外城、郭城。外城周围20里,外郭周围32里,有12个门,“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城内建有巍峨的宫殿和寺庙,还有苑林及亭台楼阁等重大工程百余处。在平城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就势开凿了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东西有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万余尊,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魏建设云冈石窟历时60余年。在平城北25公里处,还建有灵泉宫和灵泉池,是规模较大的皇家行宫。在平城南部的山顶上,建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北魏的冯太后的墓——永固陵。整个墓室坐北朝南,里面设有墓道、前室、甬道、主室等。建筑规模宏大、造型装饰美观,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1987年,北魏平城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天兴元年 (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南迁,历时97年之久,平城前后经历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平城是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个时期的北魏在促进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融合和大统一、大团结起了重要作用,为结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迁都洛阳。经过平城近百年的发展以后,积累了丰富的治理国家的经验,鲜卑拓跋部统一了黄河流域后,又把国都从平城迁往洛阳(现河南省洛阳市)。北魏皇帝认为平城地理位置偏北,地形多山,交通不便,而且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粮食产量有限,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也为了使北魏在政治、经济上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鲜卑人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南迁。

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历史上一些帝王建都立业的地方,迁都洛阳也是为了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不满足于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原的君王。为了达到做中原君王的目的,把国都放在中国历史上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无疑显得更为名正言顺。因此,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更好地扩大和巩固北魏政权。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迁居洛阳后的魏孝文帝大举改革,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就连他这个至高无上的皇帝都改姓“元”了。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用30年的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融合在一起了,这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成果。北魏的改革主要是改革鲜卑族的旧俗旧制、移风易俗。为了迎合中原士大夫的喜好和民众尊孔的习俗,笼络大批汉族士大夫阶层,北魏恢复孔子的地位,祭孔的规格逐步升级。北魏实行礼治,学习汉文化,穿汉服,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北魏王朝改革的深入进行,有利于胡汉民族的大团结。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历史上存留下来的汉魏故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了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根据《洛阳伽蓝记》的记载,当时的洛阳占地面积有1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余万,超过了东汉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的规模。

北魏洛阳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公里处。从1954年开始,文物工作者对汉魏洛阳城进行了勘察与发掘,基本查明了城垣、门阙、街道格局、护城河、金墉城、宫城区、永宁寺、灵台、太学遗址和刑徒墓地等遗存。2016年出版的《黄河科技大学学报》上有篇《北魏洛阳城里坊新考》的文章,作者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对北魏洛阳城里坊的数量与名称进行了研究与考证。北魏洛阳城形制布局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鲜卑族汉化,多民族融合,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相互交流的重要见证。公元534年,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在东魏与西魏的战役中,北魏洛阳城化为废墟。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并不多见,而北魏曾经定都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北魏王朝曾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风云,就连创造了空前繁荣的大唐皇帝的身体里也流动着鲜卑人的血液。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和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是鲜卑贵族中的亲姐妹,这对姐妹花的母系是纯正的鲜卑人。

北魏皇帝笃信佛教,除了大建寺庙以外,还大规模地开凿石窟。我国著名的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四大石窟中的云冈和龙门石窟都是北魏始凿的。麦积山石窟虽非始于北魏,却是大兴于北魏。公元477年,北魏对它进行了大规模兴建,为它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就连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虽非北魏最先开凿,但是里边也有许多北魏时代的塑像。第251窟南壁上部的天宫伎乐,第257窟的九色鹿本生连环画,第259窟那尊带着神秘微笑的禅定佛坐像无疑都是北魏石窟壁画、雕塑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第259窟的禅定佛塑像,神情祥和,笑容可掬,宁静淡定,雍容华贵,仪态万方。长期在敦煌博物院工作的谢女士介绍说,这尊禅定佛的笑容与享誉世界的肖像画《蒙娜丽莎》的笑容颇有相似之处,但是,禅定佛塑像却比《蒙娜丽莎》早出现了千年,令人惊叹不已。

鲜卑,这个曾经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宝贵文化遗产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中国的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在石窟建造方面,我国历代王朝没有一个可以与之比肩。北魏时,佛教石窟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特别是以云冈、龙门石窟为中心,无论何种形象,都采用汉族衣饰。这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大变化。

北魏鼎盛之时,统治过大半个中国。据《魏书》记载,鲜卑族自秦汉时期起源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一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长达千余年的踪迹,特别是在统治中国北方的一个半世纪中,促进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统一和融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这四大石窟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石窟文化,建造如此大规模的石窟,不仅中国历代王朝所未有,即使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也是找不到的。北魏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是鲜卑民族对中华文明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是对世界文化宝库的一大贡献!

(作者单位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

[责任编辑 秦秀林]

猜你喜欢

洛阳城平城鲜卑
白鹭飞过铁匠铺
“请君只看洛阳城”
北魏明堂和平城遗址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开拓奋进谱华章
——记大同市劳动模范、大同市平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开龙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鲜卑民族初探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