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帝时代国家起源的阶段性演进过程探析㈡

2016-12-25蔡全法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6年10期
关键词:黄帝

□蔡全法

五帝时代国家起源的阶段性演进过程探析㈡

□蔡全法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氏立,是为帝喾。”玄嚣即青阳,是黄帝二十五子之一。玄嚣之子曰乔极,高辛乃乔极之子。因为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昌意与青阳是兄弟,故帝喾为颛顼之族子。今本《竹书纪年》曰:帝喾高辛氏“初封辛侯,代高阳氏王天下。……元年帝喾即位居亳。”辛侯初封于高辛。《竹书纪年》曰:“高辛里在归德府城东门外。”归德府城即今河南商丘市。帝喾即位所居之亳,据《竹书纪年》云:“亳邑故城,在洛州西四十里,本帝喾之墟,商汤之都也。”洛州指今洛阳市,“西四十里”,当为“东四十里”。文中“亳邑”是指《史记·殷本纪》所载河南偃师尸乡沟之“西亳”。帝喾死后,葬于今河南濮阳[23],冢陵犹存,在内黄县南30公里之三杨庄附近,与颛顼冢相邻,并称“二帝陵”。

《大戴礼记·五帝德》引孔子曰:“玄嚣之孙,乔极之子也,曰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博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致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鬻子》说:“昔者帝喾……其治天下,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颛顼之道而行之。”从文献记载分析,帝喾时代,是上缘黄帝之道,又继承了颛顼的衣钵,立朝施政,取得了社会的昌明、稳定与繁荣。《史记·五帝本纪》说:帝喾“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此是说帝喾能利用土地来取得好收成,并注意节俭,爱抚各氏族成员,对他们不断利导、教化,按天象规律修订历法从事劳动生产,根据鬼神的不同而进行有别的祭祀。显然帝喾施政是重教化,少用兵,纳宗教于礼制,这是帝喾时代对文明发展、完善国家政体做出的重要贡献。

帝喾子族的发展,《帝王世纪》中说:“帝喾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源,生后稷。次妃有娀氏,曰简狄,生卨。再次妃陈锋氏,曰庆都,生放勋;又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其中放勋即帝尧陶唐氏,卨即契,为商的始祖,而后稷为周的始祖。”由此可知,尧族、商族、周族皆出自帝喾高辛氏族。从颛顼到帝喾,为夏、商、周三代的到来,推动文明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尧舜时代,尧族是帝喾的子族,尧名放勋,号陶唐氏。今本《竹书纪年》说:“生尧于丹陵。”今不可考,或为“丹朱岭”之简称。岭与陵音同而意又可通,在山西省高平县 (今高平市)北四十五里,与长子县接界。《高平县志》云:“丹朱岭,接长子县界,以尧封长子丹朱得名。”远古时代,人以地名为姓氏较常见,尧封其子于他的族源地,取丹为氏,也不无可能。《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平阳地望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今本《竹书纪年》还有尧“封于唐”“游居陶”“尧居冀”等记载。从字义看尧族早期的活动范围大致在山西南部和河北地区。在今山西省襄汾县东北7.5公里的陶寺遗址,发现了300万平方米的大型龙山文化城址,有郭城、王宫、下层贵族居住区、仓储区、王族墓地、观象祭祀台、官营的手工业作坊区等,年代在前4300—4000年。还发现有彩绘龙纹盘、玉石礼器、铜器、朱书文字等,可以说文明的几大要素无不具备。多数学者将这处遗址定为尧都,从年代、文明要素、文化传承、地理位置看,都是可信的[24],晋南当为尧族的发祥地。尔后向四周扩张,分布于晋、陕、豫和鲁的部分地区,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一支强大部族。

尧之业绩与主要贡献。《尚书·尧典》说他:“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在尧为中原各部落联盟首领时,他首先施德政,搞好族内的和睦团结,使大家各尽其力,搞好各项事务,成为各部族融合和发展的楷模与表率。尧命羲和授时于民,命鲧治水,命舜摄政,派“钦差大臣”于各地,监督、管理地方政权。命羲和居郁夷,命羲叔居南交,命和促居西土,命和叔居北方。尧还对四边不臣服或为敌的部落命舜进行征伐,显然尧不是一般的部族首领。《尚书·尧典》说:“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使羽诛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锲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为天子。”羽即羿,是东夷族的首领,他听从尧的指挥,伐灭凶族叛民,使社会呈现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尧还制定刑法,作“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25]这些成文法典的实施,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尧还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制定历法,以“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26]“四时”即四季,“成岁”即好收成。这是以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做到不误农时,争取好的收成。今本《竹书纪年》载,尧还巡视各地,“游于首山”,“祭于洛”,陶寺尧都之内的观象祭祀台就是有力的证据。尧俨然是一代帝王之风范,在通往“军权”与“王权”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氏族社会随着私有观念的产生和母系氏族社会的解体,被 “千古颂扬”的美德——“老则禅贤”之举随着部落联盟酋长之间的争权夺利而不复存在。《孟子·万章》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又说:“尧崩,三年之丧毕…而(舜)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古本《竹书纪年》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本人认为篡权之说是可能的,更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禅让”是对当时社会实际状况的掩盖及对政体的美化,实际上早已不复存在。

舜是尧的臣下,尧时已握有兵权,舜又是中原地区有虞氏部落的首领,名重华,号有虞氏,故又称虞舜。《世本》说:“颛顼生穷蝉,六世生舜,处虞之妫讷,尧嬗以天下,天下号有虞氏。”又说:“帝舜,姚姓。”今本《竹书纪年》云:“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于姚墟。”《史记·五帝本纪》云:“帝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以及“舜居妫讷”等。可知,舜为颛顼的后裔,生于姚墟,居于妫讷,冀州人。妫讷在山西永济县(今永济市)古妫水的拐弯处,冀州在冀、豫两省的接壤处,故有学者认为他是濮阳人[27]。《通志·氏族略》曰:“姚,虞之姓也。虞舜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李绍连先生考证在旧鄄城西南五十里的姚城,即今濮阳县境内的徐镇[28]。《五帝本纪》所指的历山、雷泽、河滨、寿丘等,应是舜族不断迁徙或子族生活过的地方,都当在晋、豫、鲁、冀四省接及其壤的地带。寿丘在山东曲阜北八里,是黄河的下游地域,说明舜也曾在东夷地区活动过,与东夷族关系密切。

舜族之兴,是借助帝尧之力不断发展起来的。舜以“孝”闻名于世,不仅受族人的尊重,而且也得到帝尧的赏识,并把二女嫁给他,尧舜两族的联姻,使舜族的发展加快,尧又在舜的协助下,征服和诛灭了中原“四凶”。尧年迈时又命舜摄政,掌握兵权,使舜的力量不断壮大。舜羽翼丰满之后,囚尧篡权,尧死后又同化其族,取得了中原盟主的地位。先后有22个部族首领称臣于舜,舜一并委以官职,《史记·五帝本纪》曰:“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为谏言、宣传之官。远佞人,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举八恺,使主后土(掌管土地)以揆百事。命禹为司空,以平水患;以弃为后稷(农官),管播百谷;命契为司徒,管教化;以皋陶作士,即典狱之官,用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来惩治违法犯科之人,也包括侵扰华夏的蛮夷,以维护社会的安宁。同时,“舜却苗民,更易其俗”[29],这是继尧之后继续对苗民进行攻伐与同化。还以垂为共工(即司空)管理百工;以益为虞,掌管山泽;还安排朱虎、熊罴为副职;命益为秩宗,主郊庙典祭三礼之官;命夔为典乐,掌管文化教育之官;少龙为纳言,即喉舌之官,听下纳言于上,授上宣言于下。除禹及垂以下六人为初任命,其余皆为尧帝旧臣,加在一起共22人之多。舜还注重对神灵的祭祀,掌握着对天神、地祇及三礼的祭祀权(即天、地、人神之礼)。这22个官员,也就是相当于22个“国家部委”,各部门的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而且还“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三年考核一次,根据三次考核的政绩而定官职升降。由于设立了这样的考核制度,远近官员都尽职尽责,努力为王朝建功立业,出现了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俭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避讳。唯禹之功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30]

由此可知,虞舜掌握政权之后,积极治理朝政,在帝尧的基础上,完善官僚机构,根据官员的能力与特长安排职务,并建立了考核制度,成为一个政治清明、政通人和的王朝,并影响到周边的非华夏族。五帝时代,由黄帝时期开创的国家政权雏形,经其子族后裔千余载的不断改革、完善与发展,完成了由氏族集团联盟的邦国政体,到中央王朝的转变。由氏族的“禅让”制,演变为以强凌弱的夺权制,为奴隶制国家家天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当始于五帝时代的初期,其雏形是以氏族联盟的邦国政体出现的,黄帝氏族——即华夏族团是这一时期的中坚力量。地域是以中原为核心,四夷臣服,号称“万诸侯”。在黄帝的带领下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根本转变,走上了一条崇尚王权和军权的王国统治道路。各氏族集团,在中国历史上称为诸侯或方国,黄帝之下的臣僚,都是诸侯国中的领袖人物,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部族群落,当时一个聚落群或一座城池便是一国。这一政体创始于黄帝,延续于五帝时代乃至夏、商、周三代。这一时期城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也是各氏族集团、氏族联盟体制下的产物。黄帝开创国家政体的雏形,划野分州,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的机构,有“四辅、三公、六卿、三少、二十官”。又说“凡百二十官”,说明原始国家领导机构之庞大,多层管理与职能的细化,其中的二十官,有的专门从事天文观测、历法制定、市场管理的工作,有的负责建筑宫室、做饮品(酒),做粮食加工工具、做舟车与驾驭,有的负责绘图、艺术、巫术等,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左右大监则是“钦差大臣”,对诸侯国也包括敌对氏族进行监督与控制。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臣僚配置,具有前无古人的里程碑意义。这些臣僚和氏族都是一方诸侯,他们之间或和谐相处,或通婚,或往来,不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为华夏族的壮大与发展打下基础,也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王国文明,为奴隶制王朝的到来献上的奠基礼。

颛顼与帝喾是继黄帝之后而起的华夏族团首领,有着明确的血缘关系,或称族缘关系。颛顼高阳氏,生于中原的腹心地区,年二十登帝位,并较早在海岱地区生活。早期都城建于高阳,即后来的帝丘(今濮阳市),这时的邦国文明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颛顼承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的策略,崇尚王权和军权,诛共工,平九黎之乱,进行了“绝地通天”的宗教改革,初开君权神授之肇端,还以法律规范社会秩序,创制“颛顼历”以指导农事,将音乐纳入礼制。这些宗教改革与礼制建设,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与王国政体的不断完善。

颛顼帝死后,高辛氏帝喾继位,“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颛顼之道而行之”。按照黄帝和颛顼创立的制度行政,取得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帝喾也具有高尚的品德,很有才能,不仅能按前人已定的制度和礼仪施政,而且以人为本,施行仁爱,教化百姓,平等待民,还尊师用臣共守大业,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尧称帝后,施行德政,搞好族内的团结,成为各氏族融合发展的表率,在“中央”设置五行之官,分职而治诸侯,并派大臣到各地驻守,对四方不臣服或为敌的部族进行征伐,制定刑法,宽严相济为用。制作历法,定四季,促成岁,还巡视各地,祭祀山川河流。这一时期不仅诸侯数量增加,方国都城也随之增多,国都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宫殿遗址、观天象祭祀遗址,铜器铸造,朱书文字等多种文明要素,都可从考古资料中得到证实。这一时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尧之末年,舜囚尧而得帝位。舜施行的政体,官员分工更细,组织更严密,而且施行考核制度,有功则赏,有过必罚,这是国家政权臻于成熟的基本体现,也为夏后禹和启建立奴隶制王朝铺平了道路。此与五帝时代从原始国家的形成,到不断发展为奴隶制国家所做的伟大贡献密不可分。(全文完)

注释:

[2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濮阳县高城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3期。

[24]《皇览》:“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据河南省考古部门的调查,在二帝陵之北确有一座夯筑的故城,深埋于地下。

[25]解希恭:《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26][27]《尚书·尧典》。

[28][29]李绍连:《河洛文明探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30]《吕氏春秋·召类》。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责任编辑 赵建春]

猜你喜欢

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黄帝的N种发明专利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黄帝问道于牧童
“好”德才胜于“好”容貌
黄帝是个养生大师
不要小看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