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保险、农业贷款与农户人均纯收入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6-12-22阮贵林孟卫东

当代经济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农业贷款纯收入促进作用

阮贵林,孟卫东

(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农业保险、农业贷款与农户人均纯收入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阮贵林,孟卫东

(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本文基于2001—2013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实证考察了农户人均纯收入、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仅西部农业保险没能表现出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各区域农业贷款都表现出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存在1-2年的滞后期;各区域农业贷款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促进作用均大于农业保险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促进作用;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区域性差异。

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农户人均纯收入;面板VAR

一、引 言

从2004年到2015年,中共中央连续十二年发布“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其中更是多次提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能否增收致富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很大帮助。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再加之我国自然灾害较多,仍属于高风险行业,农业保险能够有效分散风险,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匮乏,是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引进现代化机械设备的重大障碍,使农户难以改变传统作业模式,向高效农业转变。农业贷款能够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帮助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变作业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较为缓慢,发展过程更是跌宕起伏。自2007年开始,中央政府在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六个省区开展了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9年的13283.29(百万元)到目前的30462.23(百万元),涨幅达到了129.33%。我国农业贷款虽然发展较早,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农业贷款的需求并不强烈。自2005年人民银行在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内蒙古五个省区设立七个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试点,并确立了多户联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的措施,使得农村小额信贷迅猛发展。涉农贷款规模从2009年的90756.7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06143.11(亿元),涨幅达到了127.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政府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也有了大幅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5153.7(元)到2013年的8895.5(元),涨幅达到了72.6%。作为两项重要的农村金融工具,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三者之间有何联系?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的迅猛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户收入的提高,反过来农户收入的提高对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又有何影响?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是否存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二、文献回顾

(一)关于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之间关系的研究

Pomareda[1]对巴拿马的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信贷抵押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小规模农户由于抵押物不足,很难在信贷市场上取得贷款;农业保险保单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农业信贷的抵押物之后降低了农户违约风险,同时提高了信贷机构的预期收益;有农业保险作为抵押之后,信贷机构的经营效率和净收入更高。Mosley & Krishinamurthy[2]通过对印度综合性农业保险计划研究发现,该计划并没有实现预期改善农业贷款偿还效果的政策目标。王向楠[3]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只是促进了农业产出的增加,但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并未发挥出协同作用。方首军、黄泽颖等[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二者相关程度表现为由弱到强,其中1995年到2003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42,2004年到2009年两者的相关系数上升到0.96,且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还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农业保费收入和农业贷款均不构成对方的Granger原因。范文敬[5]认为保险公司通过与信贷机构的合作,不仅可以获得关于农户的诸多信息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还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利润水平,进而提高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农业信贷能够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益规模农业发展,为农业保险的发展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安冬、张元波、陈思齐[6]认为完善的农业保险模式+保险体系,有助于缓解我国农业信贷市场困境。祝国平、刘吉舫[7]通过2001-2009年全国22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之间相关关系微弱,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关联,表明农业保险没有有效化解农业贷款的违约风险。叶明华、卫玥[8]通过建立农业贷款波动和农业保险波动间的VAR模型研究发现:农业贷款波动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波动互为因果关系,且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在短期内实现了协同发展,但互动程度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关于农业贷款和农户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

Binswanger[9]通过印度农户的数据分析显示,正式借贷提高了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Pitt[10]通过考察孟加拉正式借贷项目发现,正式借贷对农业产出有较大影响。朱喜[11]通过对我国3000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IVQR)回归法,实证得出,借贷在总体上促进了农户经营收入的增加,但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户有不同的影响,对最贫困和最富有的农户收入促进作用不显著,对中低收入层次的农户收入促进作用较为显著。杨春玲,周肖肖[12]基于1985—2007年数据,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得出,农业贷款对农户农业收入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童馨乐[13]通过多元回归发现,农户借贷行为对农户的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总收入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且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时,对总收入的影响更大。戎爱萍[14]通过协整检验和VAR模型考察了贷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贷款对收入的促进作用是生活性贷款的3倍,但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仍有限。张建军、许承明[15]基于江苏、湖北两地的调研数据,运用平均处理效应下的Match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保险与信贷互联能有效改善农业信贷配给,显著提高农户收入。邓锴[16]考察了农户收入质量对农户贷款行为的影响,农户收入的充足性、稳定性、结构性、成本性、知识性,会对农户贷款需求、用途、还款期限产生影响。

(三)关于农业保险与农业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

Hart和Babcock[17]分析了美国爱荷华州农业保险带来的影响,农户可以获得农业保险赔付带来的的直接收益。Goodwin[18]测算了1988-1999年,农业保险赔付比例为1.88,即农户只要付出1美元,就能得到1.88美元的赔付。梁平、梁彭勇[19](2008)分析了1986—2005年我国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认为农业保险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孙朋、陈盛伟[20]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实证考察了山东省1983—2008年农业保险和农户收入之间的关系,表明二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业保险能促进农户收入的增加,农业保险的技术难题和市场主体参与度低,降低了对农户收入的促进作用。 柴智慧[21]采用匹配-倍差模型对内蒙古农业保险实证得出,农业保险未在内蒙古地区发挥出收入保障功能。周稳海、赵桂玲、尹成远[22]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保障了农户的偿还能力,降低了违约风险,有助于农业贷款的发展。祝仲坤、陶建平[23]运用2007-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得出,农业保险没能承担起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的重任,反而具有一定的负效应,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促进了农户收入的增长。以上研究对于本文考察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农户人均纯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大帮助,但以往学者较少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来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我国2001—2013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将区域划分为全国地区、东中西部地区①①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西藏12个省市。,运用PVAR模型来考察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农户人均纯收入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一)变量选取

农业保险(ai),单位(百万元),采用《中国保险年鉴》中各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数据,农业贷款(al),单位(亿元),2001-2008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由于2009年之后统计口径的变化,不再单独统计农业贷款规模,故选取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涉农贷款数据,农户收入衡量标准采用各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pni),单位(元),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表1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模型设定

本文建立如下模型

Zi,t表示一个包含三个变量的列向量pni ai al}T,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p表示模型滞后阶数,B0表示截距项向量,Bj表示滞后变量的参数向量,fi是地区效应列向量,Zi,t-p表示固定效应形式反应的截面个体差异性,et为时间效应列向量,εi,t表示时间变化对截面个体的影响,为干扰项。

根据AIC、BIC、HQIC判定准则,对全国地区和中部地区设置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东部和西部地区设置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在进行广义矩估计之前应先去除固定效应,在时间截面采用“均值差分法”去除时点效应et,接着利用“向前均值差分法”(Helmert)过程去除个体固定效应fi,得到h_pni,h_ai和h_al序列。随后采用GMM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参数估计结果见表2,该过程均采用STATA12.0实现。

表2 GMM估计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全国地区和中部地区滞后一期的pni,滞后一期、二期的al对当期pni的影响在1%水平下显著,且都与当期pni存在正向关系;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滞后一期pni、滞后一期al对当期pni的影响在1%水平下显著,且都与当期pni存在正向关系。这跟现实情况比较吻合,农业贷款并不是在当期就能发挥出对农户人均收入的促进作用,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期。

从表3可以看出,全国地区滞后一期的pni对ai的影响在1%水平下显著,且与当期ai存在正向关系;东部地区滞后一期的pni、滞后一期ai对当期ai的影响分别在1%、5%水平下显著,滞后一期pni与当期ai存在正向关系,而滞后一期ai与当期ai存在反向关系;中部地区滞后一期pni、滞后二期ai对当期ai的影响都在1%水平下显著,滞后一期pni与当期ai存在正向关系,而滞后二期ai与当期ai存在反向关系;西部地区滞后一期pni、滞后一期al对当期ai的影响分别在1%、10%水平下显著,滞后一期pni与当期ai存在正向关系,而滞后一期al与当期ai存在反向关系。以上分析跟现实比较吻合,若农户收入较高,即表明有更多资金可用于购买农业保险。

表3 GMM估计结果

表4 GMM估计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全国地区滞后一期ai、滞后二期al,滞后二期pni、滞后二期ai对当期al的影响均在1%水平下显著,且都与当期al存在正向关系;东部地区滞后一期ai对当期al的影响在10%水平下显著,且与当期al存在一定正向关系;中部地区滞后一期ai、滞后二期ai对当期al的影响在1%水平下显著,且与当期al存在正向关系;西部地区滞后一期al对当期al的影响在10%水平下显著,且与当期al存在正向关系。由于农业贷款通常是在之后的几年才需要偿还,而且滞后期的农业保险能够保障农户的偿还能力,因此,农户将会加大当期的农业贷款额度。

四、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效应函数能够直观的表现出各变量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反应过程,尤其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因素冲击对另一个因素的动态影响。图1-4横轴表示冲击反映的滞后期数(单位年),纵轴表示脉冲效应的响应程度,中间曲线表示脉冲效应函数,两侧曲线表示95%的置信区间,函数图均为蒙特卡洛模拟500次得到。

(一)全国地区

图1表示全国地区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农业保险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冲击:0-1期,农业保险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为负,1-3期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影响为正,且逐渐增大,在第3期达到最大,随后开始下降,在第6期收敛于0。农业贷款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冲击:农业贷款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为正,0-2期逐渐增大,到第2期达到最大,随后开始下降。农户人均纯收入对农业保险的冲击:0-1期逐渐增大,在1期达到最大,2-3期开始下降,3期之后出现了一定的负向作用,随后开始上升,在第6期收敛于0。农业贷款对农业保险的冲击:0-1期为负影响,2-3期为正影响,且逐渐增大,在第3期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在第6期收敛于0。农户人均纯收入对农业贷款的冲击:0-1期对农业贷款的影响为负,且逐渐减小,2-3期影响为正,且逐渐增大,在第3期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收敛于0。农业保险对农业贷款的冲击:在一开始对农业贷款的影响为负,且逐渐减小,随后开始上升,在第1期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2-4期的影响为负,5-6期为正,在第6期收敛于0。

(二)东部地区

图2表示东部地区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农业保险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冲击:0-1期,对农户人均纯收入为负向影响,2-4期为正向影响,之后在5-6期收敛于0。农业贷款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冲击:0-1期,影响逐渐增大,在第1期达到最大。农户人均纯收入对农业保险的冲击:0-1期逐渐上升,在1期达到最大,随后开始下降趋于稳定。农业贷款对农业保险的冲击:0-1期的影响为负,且逐渐增大,1-2期影响为正,且在2期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农户人均纯收入对农业贷款的影响,0-1期影响为负,且逐渐减小,1-2期影响为正,在2期达到最大,3-5期逐渐下降,并在第6期收敛于0。农业保险对农业贷款的冲击:0-1期影响逐渐增大,且在1期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2-4期影响为负,之后收敛于0。

图1 全国地区

图2 东部地区

(三)中部地区

图3是中部地区脉冲响应函数结果。从图3中可以看出,农业保险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冲击:0-1期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为负,2-3期为正,且在第3期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在第6期收敛于0。农业贷款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冲击:0-1期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快速上升,2-3期上升速度相对较慢,在第3期达到最大,4-6期开始下降。农户人均纯收入对农业保险的冲击:0-1期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为正,且缓慢上升,在1期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2-4期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为负,5-6期为正,在第6期收敛于0。农业贷款对农业保险的冲击:0-1期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为负,2-3期的影响为正,且逐渐上升,在3期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收敛于0。农户人均纯收入对农业贷款的冲击:0-1期的影响为负,且逐渐减小,2-3期影响为正,4-5期为负,最后收敛于0。农业保险对农业贷款的冲击:一开始为负影响,之后迅速上升,在1期达到最大,2-3期开始下降,4-5期为负影响,在第6期收敛于0。

图3 中部地区

(四)西部地区

图4表示西部地区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农业保险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冲击:0-3期影响为负,且在1期达到最大,之后收敛于0,即农业保险没能表现出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农业贷款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冲击:0-1期逐渐增大,在1期达到最大,之后开始逐渐下降。农户人均纯收入对农业保险的冲击:0-1期之间增大,在1期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在第6期收敛于0。农业贷款对农业保险的冲击:0-1期影响为负,2-4期影响为正,且逐渐上升,最后在第6期收敛于0。农户人均纯收入对农业贷款的冲击:0-1期影响为负,2-4期影响为正,最后逐渐收敛于0。农业保险对农业贷款的冲击:0-1期为正,之后逐渐减小,收敛于0。

综上所述

1.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

全国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业保险在开始阶段对农户人均纯收入具有负向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农业保险对农户人均纯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则没有表现出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全国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业贷款都表现出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在开始阶段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促进作用较小,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才达到最大。

2.农户人均纯收入、农业贷款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全国地区、中部地区,农户人均纯收入在开始阶段对农业保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之后表现出负向促进作用,随后又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一直表现出对农业保险的正向促进作用;全国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业贷款在开始阶段表现出对农业保险的负向促进作用,之后表现出对农业保险的正向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的农业贷款在开始阶段也表现出对农业保险的负向作用,之后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随后又表现出负向促进作用。

图4 西部地区

3.农户人均纯收入、农业保险对农业贷款的影响:

全国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户人均纯收入在开始阶段均表现出对农业贷款的负向促进作用,之后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中部地区农户人均纯收入在开始阶段也表现对农业贷款的负向促进作用,之后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随后又表现出负向促进作用,最后又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全国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农业保险在开始阶段表现出对农业贷款的负向促进作用,之后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随后又表现出负向促进作用,最后又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则在开始阶段表现出对农业贷款的正向促进作用,之后表现出负向促进作用。

五、方差分解分析

经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之后,我们接着用方差分解分析来考察各变量变动的主要贡献因素。从对农户人均纯收入1单位波动的贡献程度来看,全国地区、东、中、西部各地区农户人均纯收入波动主要受到自身冲击和农业贷款冲击的影响。对全国地区来说农业保险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解释力度维持在5.7%,东、中、西部地区则分别维持在1.5%、15.6%、1.2%;从农业贷款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来看,全国地区农业贷款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解释力度维持在44%,东、中、西部地区则分别维持在13.5%、45.2%、35.2。从农户人均纯收入自身的影响来看,全国地区维持在50.3%,东、中、西部则分别维持在85%、39.2%、63.6%。从对农业保险1单位波动的贡献程度来看,全国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保险自身冲击对其本身的解释力度分别维持在66.3%、19.3%、79.3%、66.2%;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户人均纯收入对农业保险的解释力度分别维持在21.4%、68.2%、15.3%、23.8%。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贷款对农业保险的解释力度分别维持在12.3%、12.5%、5.4%、10%。从对农业贷款1单位波动的贡献程度来看,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贷款本身对其自身的解释力度分别维持在77%、68.4%、57.7%、78.3%;农户人均纯收入对农业贷款的解释力度分解维持在8.5%、20.6%、20.9%、20.1%;农业保险对农业贷款的解释力度分别维持在14.5%、11%、21.4%、1.6%。

表5 方差分解分析

六、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采用PVAR模型,通过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考察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农户人均纯收入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在当期与农户人均纯收入负相关,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都能促进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提高,但存在1-2年的滞后期。农业贷款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促进作用大于农业保险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促进作用,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对农户人均纯收入波动的贡献率分别为44%、5.7%;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和农业贷款的增加都能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和农业保险的增加短期内对农业贷款有一定的负向促进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能有效促进农业贷款的增加。通过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一下政策建议:首先,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村担保体系、信用体系;其次,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相互补充、竞争合作的农村金融机构;最后,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加大农业贷款利息、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

[1] Pomareda C. An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credit insurance on bank performance in Panama.in: Hazel P,Pomareda C,Valdes A (eds) Crop insurance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ssues and experienc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 Press,1986.

[2] Mosley P.,Krishinamurthy R.,Can Crop Insurance Work? The Case of India [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5,vol.31,no.3:428-450.

[3] 王向楠.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来自2004—2009年中国地级单位的证据 [J].中国农村经济, 2011(10):21-30.

[4] 方首军,黄泽颖.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1985~2009[J].农村金融研究,2012(7):60-65.

[5] 范文敬.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同发展研究[D].2014.58-70.

[6] 安冬,张元波,陈思齐.农业保险影响农业信贷的机制及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5(1):44-47.

[7] 祝国平,刘吉舫.农业保险是否支持了农业信贷?——来自全国227个地级市的证据[J].农村经济,2014(10):77-81.

[8] 叶明华,卫玥.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模式与绩效评价[J].经济体制改革,2015(5):92-95.

[9] Binswanger P H,Peter H. Risk aversion,collateral requirements, and the markets for credit and insurance in rural areas[M].Baltimore and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10] Pitt M, Khandker S. The impact of group-based credit programs on poor households in Bangladesh: does the gender of participants matter?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5):958-996.

[11] 朱喜,李子奈.农户借贷的经济影响:基于IVQR模型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69-75.

[12] 杨春玲,周肖肖.农民农业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10 (2):13-17.

[13] 童馨乐.农户借贷行为及其对收入的影响研究[D].2012,89-93.

[14] 戎爱萍.贷款对农户收入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2013(11):111-115.

[15] 张建军,许承明.农业信贷与保险互联影响农户收入研究——基于苏鄂两省调研数据[J].财贸研究,2013,(5):55-60.

[16] 邓锴.收入质量对中西部农户贷款行为影响研究[D].2014,88-116.

[17] Hart C E,Babcock B A.The impact of crop insurance on the Iowa economy [J].Iowa Agricultural Review,2000,6 (1):19-23.

[18] Goodwin B K,Rejesus R M. Safety nets or trampol roes? Federal crop insurance,disaster assistance, and the farm bill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2003,40(2):415-429.

[19] 梁平,梁彭勇,董宇翔.我国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经验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8 (1):46-48.

[20] 孙朋,陈盛伟.山东省农业保险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82-87.

[21] 柴智慧.农业保险的收入效应、信息不对称风险——基于内蒙古的实证研究 [D].2014, 110-120.

[22] 周稳海,赵桂玲,尹成远.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基于动态面板系统 GMM模型的实证检验[J].保险研究,2014(5):21-29.

[23] 祝仲坤,陶建平.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及经验研究[J].农村经济,2015(2):67-70.

责任编辑、校对:郭燕庆

2016-01-16

阮贵林(1989-),土家族,重庆市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孟卫东(1964-),重庆市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

A

1002-2848-2016(05)-0069-09

猜你喜欢

农业贷款纯收入促进作用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论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工程财务管理中会计审计的促进作用探讨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福建省农业贷款深化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
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
我国货币政策对新疆农业贷款影响研究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Cyslt2r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