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2016-12-20孔德静王鹤张立新徐嵩李政

青春岁月 2016年21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

孔德静+王鹤+张立新+徐嵩+李政

【摘要】立足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建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从纵向课题研究、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研究论文专著写作、论坛与培训、学科竞赛与学团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六个方面对选定的城乡规划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形成师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创新教育文化氛围。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建筑学导师工作室;创新

一、应用型大学教育改革背景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立足教育改革大背景之下探讨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实际意义。建筑学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强、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应当率先落实应用型教学模式,培养注重创新创造意识、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工作室模式

工作室最早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工作室的出现与建筑师身份的转变息息相关。国内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众多,以老八校为首的重点院校和其他专业院校已纷纷开始实施导师制教学模式。然而,现状研究的导师工作室与笔者探讨的研究在形式、内容和操作层面上均有所区别,前者注重结合课程、培养方案、主体教学流程开展教学组织,而后者主要集中在对教学课程以外的能力培养。单从这一点着眼,现状研究较为空白,对工作室组织落实形式和效果的研究甚少。

三、工作室模式的价值取向

在应用型大学构建建筑学导师工作室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建筑学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它脱离于课程教学,采用类似研究生导师制的形式对学生开展课余时间的指导工作,师生比极为合理,即容易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这种导师工作室创新培养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提升了教师的科研、写作和组织协调能力,是对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的一种提高。

四、工作室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第一,纵向科研课题研究。

导师工作室制定课题申报计划,对各级各类课题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性申报,课题主线涉及社会、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心理等相关领域,形成交叉学科的系列成果。对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采用导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形式开展,即导师制定研究主线和计划,以分组形式分别开展各自工作,委派组长统筹管理各组进度。定期召开碰头会,汇报总结阶段成果和部署阶段任务。

第二,实际建筑、规划方案设计。

根据导师工作室承接工程项目情况,挑选学生开展相关调研、资料搜集、方案设计和修改、文本编写、方案论证等系列工作,尽量安排学生全程跟进项目,使学生熟悉实际工程项目的进度和流程,积累实际工程经验。因实际项目数量和规模的不确定性,在每年年初不对这一部分做具体计划。

第三,研究论文写作、专著教材编写。

导师工作室根据近期研究重点或基于横纵向课题需要,对论文写作的方向提出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参考文献汇总和论文初稿写作训练,或对导师需要的数据、图片等进行加工处理,配合导师完成必要的论文发表。

对年度内需要完成相关专著和教材编写任务的导师,学生需要根据导师制定的写作提纲进行文献汇编,从多种渠道获得经典理论、案例和当今最前沿的文献、资讯等信息,与导师一同完善编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四,培训与论坛。

导师工作室组织如建筑手绘、计算机软件、考研理论专业课、考研快题设计等培训课程,对工作室内部学生进行义务指导,并挑选出色学生成为助教,辅助导师完成相关课程的讲授。导师制定每期讲座主题,并提供原始资料,工作室学生负责制作讲座的汇报材料,并完成组织协调工作。

第五,学科竞赛和学团活动。

导师选取针对工作室学生有利的专业竞赛和学团活动,组织队伍参加比赛。通过学科竞赛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为课程学习和工作室工作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通过学团活动培养学生调研民生、感悟社会的人文情怀,为专业学习提供广阔的视野基础。

第六,学生自主研究指导。

这一部分主要指工作室学生在完成导师指定工作之余,导师对其感兴趣的学科、方向、热点问题、专业书籍阅读、专业论文写作等内容进行指导,补充和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和学习侧重。这种学生自主研究工作分布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始末,要求导师随时完成指导,对时长、次数、内容等不做具体计划。

五、结语:创新优势

第一,脱离课程教学以外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脱离课程教学,可避免工作室与课程的相互干扰,可能表现在制定学科任务、成绩评定等方面。工作室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与传统理论课程相脱离,表明的是一种注重应用的态度。

第二,敦促成长的双向作用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导师工作室内部学生的能力将在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中获得显著提高;导师将在这种密集的工作中不断寻求突破,获得更高级别的和更高质量的课题、更大规模和更多数量的项目、更新颖前卫的理论理念、更强的专业技能、更出色的讲课艺术、更敏锐的学科竞赛和学科发展洞察力、更踏实刻苦的理论钻研和写作态度等。

第三,着眼于“点”而立足于“面”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导师工作室以导师组的研究方向为主要着眼点,但开展的相关工作却不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更多的围绕这一点而铺展开来,形成更为广阔、全面的“面”式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师生在提升专业设计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文化、经济、生活、人文等更高层面的感悟和研究。

第四,传递正能量的“学士导师制”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在本科学生中间采用类似研究生导师制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既表达一种选拔优秀人才的信号,对学生良性竞争具有积极意义,又在老师中间提出一种更高要求,即作为非研究生导师的普通老师也要具备科研、写作、组织等各项能力,而非仅仅将工作停留在授课层面。这种正能量的传递将营造一种积极、竞争、进取、协同的文化氛围。

基金项目: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6年教学研究指导性课题,项目编号:JYZD201612,JYZD201604

【参考文献】

[1] 曹  颖, 史  芳, 冯萤雪, 余妍妍. 对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架构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24(6):14-18.

[2] 申绍杰, 周成斌. 建筑学专业导师组工作室教改初探[J]. 中外建筑, 2014(1):84-85.

[3] 赵敬辛, 韩  博, 李  勇.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特色探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3,22(1):21-25.

[4] 周  琦. 工作室教学法,建筑学训练的根本之路[J]. 建筑与文化, 2013(4):15.

【作者简介】

孔德静(1986—),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创新
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研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型大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
应用型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大学《桥梁工程》教学现状及教材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