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发展红松坚果林产业可行性初探

2016-12-18李长江

防护林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林业产业红松

李长江

(黑龙江省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黑龙江 哈尔滨 150600)

黑龙江省发展红松坚果林产业可行性初探

李长江

(黑龙江省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黑龙江 哈尔滨 150600)

摘要随着林业经营模式的改变,红松坚果林产业成为东北林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在自然条件、种苗资源、技术优势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红松坚果林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红松坚果林产业是具有充分可行性和良好生态、经济效益的林业产业项目。

关键词红松;坚果林;林业产业

红松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珍贵用材树种,同时由于红松果仁富含油质和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既可提取油脂,也可作为保健食品和药用资源,在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且供不应求,目前,红松林产出坚果的经济价值已远远大于其本身木材的利用价值。随着结果型红松坚果林选育技术的不断进步,红松坚果林已经成为目前东北林区坚果经济林培育的主要项目之一。黑龙江省作为红松的故乡,在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国有林场改革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红松坚果林,对充分利用林区资源,调整林区产业结构,发展林区经济,改善林区职工生活,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现有红松果林概况

红松是东北东部山地的地带性树种之一,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乡土珍贵树种,主要分布在东北的长白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最北至小兴安岭北坡爱辉县以及黑龙江省孙吴县东南的毛蓝顶子,西至黑龙江省德都以北的五大连池,东至乌苏里江的饶河,南达辽宁的宽甸县,垂直分布在海拔50~1 600 m。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到1981年东北地区红松天然林面积仅存39万hm2,我国红松天然母树林主要还是集中在黑龙江省林区,约有78 226 hm2。至目前,共营造红松人工林140万hm2,其中大部分为大径级用材林,不足10%被改造成坚果林。这些红松林生产的种子已经成为近些年林业部门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1.1国内红松果林发展情况

国内,东北东部山区,红松的营造已有50余年的历史,在20世纪通常是为培育用材林营建的,为国家储备了大量后备木材资源,而忽视了其种食资源的开发研究。直到20世纪末,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林分培育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既具有生态效益又有较高非木质经济效益类树种越来越受到重视,复合经济效益高的树种开始发展,由于人工栽植的红松早期在幼龄阶段侧枝十分发达,借助不断成熟的红松坚果林培育技术,开始出现由红松用材林改建成果材兼用材林或者果林的现象。不仅能够继续发挥红松林分的生态效益,而且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地理条件适合的地区,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地引导扶持红松果林的发展,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比例,相继建成了一批红松坚果林基地。

1.2国外红松坚果林发展概况

为满足食品工业的需要,早在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原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就对天然红松林改造技术进行了研究,制订了西伯利亚红松原始林改造成商品林的定向经营全套技术及人工果园营造系列技术。在美国及欧洲的芬兰等国家,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促进植物开花结果的技术研究已有30余年的历史,并在红松坚果林培育生产实践中得到初步应用。

2发展红松坚果林的必要性

红松林分的培育经营一直以提供商品木材为主导方向,但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以及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单纯的木材生产和加工的经营格局已不再适应新时期国家对林业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主体要求。为此,在全省林业大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林区产业大发展、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切实把握时代脉搏,结合当地红松林分资源特点,在保护和培育好现有林木资源的前提下,建立规模化的红松果林基地,大力发展红松果材林,不仅符合当前林业产业建设的实际,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3发展红松果林的可行性

红松不仅是东北地区的乡土珍贵用材树种,也是培育结实生产名贵果仁的林果树种。红松属于中生型树种,要求生长在温凉湿润气候条件,黑龙江省地处中温带湿润气候区的温凉区,是红松天然分布生长区域的主要地带。因此,境内具有适合红松生长发育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近年来随着省内红松果林人工培育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具备了相对成熟的嫁接、营造和改培的人工栽培技术。以尚志林管局为例:现有红松人工林3 133.3 hm2(其中红松幼龄林2 200 hm2,中龄林933.3 hm2),分别于2005、2007和2009年通过透光抚育改培,株行距控制为4 m×4 m左右,满足果材林培育合理区间。同时以嫁接苗形式定向栽培51.3 hm2,成活率达85%以上,目前,两项培育模式均已初具雏形。因此,通过人为干预,采取嫁接苗人工营造和对现有人工红松林进行改培相结合的途径进行红松果林培育是切实可行的。

3.1具有红松果林嫁接的成熟技术

3.1.1具备成熟的嫁接和造林技术条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红松果林的培育就已经进入到林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范畴,通过几十年的试验,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对较为完善的系列培育技术。科技含量高,技术成熟,为全省红松果林建设的铺开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1.2具备种苗、种穗条件全省各地均有天然或人工红松林分布,其中人工林面积相对较大,进入结实期的林分较多,比较容易选择质量好的接穗,具备适合种苗繁育和优良种穗采集的先决条件。且操作简单,交通便利,成本较低。

3.1.3缩短培育周期,提前10~15 a结果采用苗圃幼苗嫁接造林后7~8 a即可结实,如在造林地进行高枝嫁接,3~4 a即可进入初期结实期,可比实生红松林提前10~15 a进入结实期。

3.1.4红樟异砧嫁接技术成熟红松对立地条件要求高,需要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上方有一定庇荫的环境条件。而红松嫁接樟子松后,可在土壤瘠薄、干旱的荒山荒地正常生长,人为扩大了红松的分布范围。目前,红樟异砧嫁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得到了大面积的实验验证,且黑龙江省人工樟子松林资源非常丰富,为红樟异砧嫁接发展红松坚果林产业提供了丰富资源。

3.2现有人工红松林改培的可行性

3.2.1具备人工红松林资源条件目前,黑龙江省大部分人工红松林均为中幼龄林,符合改培条件。当然,红松人工林的培育要合理,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盲目的发展红松坚果林。顶端优势明显的,该培育用材林的还要继续培育用材林,以此来满足国家建设对红松大径材的需要,不要把所有的红松人工林全部疏伐改造成红松果林。

3.2.2具备技术支持红松坚果林培育截至目前已历经了30多年,培育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多年来黑龙江省林科院、黑龙江省带岭林科所、牡丹江林业科学研究所、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等单位在红松坚果林培育方面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更为生产单位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黑龙江省地方标准《森林采伐更新技术规程》DB23/T (1444-2011)中有关红松果材林的技术标准,对人工改培红松坚果林提供了《规程》层面上的技术支持。

4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发展红松果林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一项有着长远发展潜力的产业建设项目。习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面临全面禁伐,林业经济全面转型的背景下,黑龙江省充分利用好自己红松故乡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红松坚果产业,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又可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是具有充分可行性和良好生态、经济效益的林业产业项目。

参考文献:

[1] 陈宝贵.红松果林培育的主要类型与经营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12(2):101-102

[2] 殷霈瑶,王光明,胡瑛.红松无性系果林嫁接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8(3),38-39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6-0107-02

收稿日期:2016-04-10

作者简介:李长江(1961-),男,黑龙江尚志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森林经营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S791.2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6.044

猜你喜欢

林业产业红松
绕口令
没有红松的红松林
关于红松育苗造林技术的探讨
你会砍哪棵树
如何做好林业产业管理分析
快乐的暑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