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达木盆地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探析

2016-12-18吕嘉井建青

防护林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柴达木

吕嘉,井建青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林业局,青海 海西 817099)

柴达木盆地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探析

吕嘉,井建青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林业局,青海 海西 817099)

摘要文章对柴达木沙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工作面临的困难作了简要回顾,分析了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封禁保护区建设思路、原则和目标等构想,正确把握组织领导、投融资机制、质量管理、科技支撑、宣传教育和依法管理重点环节,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关键词柴达木;沙漠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土地沙漠化成因非常复杂,它是自然、经济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互相叠加的结果。土地沙漠化已成为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沙漠化威胁,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笔者认为应遵循“以防为主,保护优先,积极治理, 合理利用,恢复植被,协调发展”的原则和“防、治、用”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防沙治沙法》的要求,加快沙漠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将一些不具备治理条件或者因生态需要确需保护的沙漠化土地,特别是目前没有工程布局的沙漠化土地划为沙漠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对保护区内的沙化土地采取封禁保护措施,有效控制和减少人为活动,以保持沙漠和沙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恢复和发展沙区林草植被,遏制沙漠化蔓延的趋势,对于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条件、恢复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1沙漠化土地概况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沙漠分布最高的地区,据青海省第四次荒漠化调查资料显示,柴达木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到948.9万hm2,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75.6%。沙化土地面积中,流动沙(地)丘面积96.3万hm2,占本区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0.1%,半固定沙地(丘)面积89.6万hm2,占9.4%;固定沙地(丘)58.7万hm2,占6.2%;露沙地45.1万hm2,占4.8%;风蚀残丘73.2万hm2,占7.7%;风蚀劣地274.4万hm2,占28.9%;戈壁311.9万hm2,占32.9%;非生物工程治沙地944.2 hm2。

该区沙漠化土地以流动沙丘( 地) 、戈壁、风蚀残丘、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地) 为主。流动沙丘主要分布于祁曼塔格北麓、纳森台东西方向条带、盆地东南缘低平地和各河流阶地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北麓山前平原前缘潜水位较高的地带, 特别是盆地东部夏日哈与铁圭一带尤为集中;风蚀残丘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部的冷湖、茫崖等地,是我国风蚀地貌最发育的地区之一;露沙地主要分布在湖泊周围及风沙带内的天然草地中;戈壁是面积最大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盆地周边山地山前冲积—洪积平原。

2建设必要性

2.1柴达木发展的需要

柴达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也是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正在加快推进,但沙漠化时刻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土地沙化已成为当地生态恶化的重点,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受高寒干旱气候影响,柴达木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十分突出,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土地沙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增长需求不相适应,土地沙漠化将长期成为该地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突出的问题,急需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加快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基本需求。

2.2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意识到防沙治沙的重要性,把防沙治沙、改善生存环境、实现农牧民脱贫致富作为生态立民、生态富民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出台了一系列防沙治沙政策,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受自然技术条件的限制,大面积的沙化土地未得到有效的改变,沙尘暴、扬沙和浮尘等恶劣天气仍然侵袭着城镇周边,影响着交通、工农业生产和农牧民生产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生态区位重要,急需进行治理,但由于受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等限制,目前施行的常规治理措施难以奏效的沙化土地进行封禁保护,遏制人为干扰,促进沙区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减轻沙尘暴的危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是当前防沙治沙工作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建设构想

3.1原则

3.1.1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用结合的原则土地沙漠化的发生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为活动的加速加剧十分相关。因此,必须正确处理防、治、用的关系,以防止出现新的沙漠化土地和原有沙漠化土地的进一步发展。在适宜恢复林草植被的封禁保护区沙缘地带,采取直播造林、人工种草等辅助措施,人工促进生态植被恢复。

3.1.2坚持集中连片,全面封禁的原则封禁保护区的布局要相对集中连片,具有一定的规模,所涉及移民的数量尽可能少,便于施工操作。封禁保护区实行集中连片治理,采用“封”和“禁”的措施,禁止乱樵采、乱开垦、乱放牧,严格管控封禁保护区域内开发建设活动,促进保护区内植被自然修复,遏制沙化扩展。

3.1.3坚持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目前,柴达木盆地生态区位特别重要、治理难度相对较小的沙化土地已基本完成治理,剩下的大多是不具备治理条件或者不宜开发利用的沙化土地。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优先考虑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相对容易封禁保护的沙化土地。对地处沙漠深处、干旱少雨、人迹罕至的区域,暂不宜将其纳入建设范围。

3.1.4坚持统一规划,群众自愿的原则封禁保护区建设要统一规划,分步分期实施,优先保护一些人口稀少,生态极其脆弱,对区域经济建设、环境质量和群众生活有较大影响的地区。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意愿,做好宣传发动,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3.1.5坚持部门合作,协调配合的原则封禁保护区规划应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防沙治沙规划、草原保护和建设规划以及相关的自然保护区规划相衔接。按照职能分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共同做好封禁保护区建设工作。

3.1.6坚持科学治沙,注重实效的原则柴达木盆地自然条件恶劣,在坚持科技示范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业已形成的防沙治沙成果,建立综合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和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实效,确保恶劣自然条件下的治理效果。

3.1.7坚持依法管理,规范管护的原则严禁滥牧、抢牧等破坏植被的行为,依法严格查处损坏项目区植被和设施的违法行为,组建长期稳定的管护队伍,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管护制度。

3.2目标

围绕国家防沙治沙的总体目标,在全面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封禁保护、工程压沙、人工促进等治理措施,强化自然修复,增加林草植被,维护柴达木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尽快遏制柴达木盆地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恢复和重建荒漠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结构逐步稳定,功能不断恢复,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4建设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封禁保护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群众性、社会影响性都很强的工作,关键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是切实将封禁保护区建设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组成封禁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定期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保护区建设顺利有序进行;二是各级领导层层签订建设责任状,制定技术责任制、管护责任制及相应规章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与办事机构;三是认真检查验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县、省州、国家三级检查验收制度,一级督查一级、层层传导压力,并对检查验收中存在问题,深查细究,落实问责制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2完善投融资机制

做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真正抓好各项封禁保护措施,最终实现封禁目标,关键在于投资。一方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大力吸纳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建设的投资体系,加大重点治理区域中央投资力度。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各类公益基金投向防沙治沙。另一方面落实和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在柴达木沙区从事矿产、土地、旅游、自然资源、经济植物和电力等开发和利用活动的经济主体,对沙区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企业和个人征收生态资源补偿费,所征收的补偿费纳入防沙治沙建基金,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与恢复,也可补充封禁保护区建设。

4.3强化质量管理

将封禁保护区建设的规划计划、实施方案、年度任务、作业设计、工程固沙、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抚育管护等主要工序纳入工程建设管理范畴,严格组织实施。一是实行项目法人制。建立工程县林业局长为项目法人制度,对项目资金、质量、进度负总责;二是实行项目合同制,工程县林业局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明确施工的目标、任务、资金、进度和责任;三是实行招投标制。为提高工程质量、合理控制造价,凡符合招投标的建设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执行,严格招投标程序。四是实行项目监理制。选择具有资质的监理部门为项目建设的监理单位,从材料、设备的购置到使用安装,从施工的每个环节到阶段工程验收,从阶段进度付款到竣工结算,进行全过程监理,实行施工质量一票否决制。五是实行项目技术负责制。要推行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跟班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六是实行项目公示制。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工程固沙、围栏封禁、管护、设施设备购置等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4.4依托科技支撑

柴达木地区沙漠化分布及发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防治沙漠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治理的基本目标就是重建和恢复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因此, 封禁保护区的建设离不开科技支撑。一是开展封禁保护区建设相关政策、技术、模式和管理等诸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为封禁保护区建设积累经验,奠定基础。二是依托省内外林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针对工程区人工促进自然修复、工程治沙等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突破工程建设技术瓶颈,使用治沙新技术,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工程监测与评价体系,制定封禁保护区效益监测评价方案,分区域分类型建立一批监测点,完善工程效益监测评价体系,定期对工程建设进行期中和终期评估,及时公布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4.5加大宣传力度

封禁保护区能否真正达到封禁保护的目的,社会公众参与和合作是关键。一是封禁保护区设立前,应及时向社会和公共宣传,争取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封禁保护区设立后,地方政府以公告的形式明确封禁保护区的四周界线,封禁范围,颁布禁牧令。同时在封禁保护区明显位置树立永久性警示标牌,标明区界,予以公告,在重要地段设置封禁围栏。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宣传设立封禁保护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农牧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使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环境成为广大群众自觉行动。四是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封禁保护试点区域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提高管护人员的管护水平和封禁保护区周边群众的生产技能。

4.6强化依法管理

按照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切实做好防沙治沙工作。一是完善法律制度。尽快出台《防沙治沙法》实施办法等配套规章,完善封禁保护区的各项规定,制定封禁保护区管理制度,使依法管理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毁林毁草开垦、乱采滥挖等破坏沙区生态的违法行为,严格保护沙区植被。从源头上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三是加强管护工作。建立一支具有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管理队伍和巡护队伍。积极宣传《防沙治沙法》,使沙区干部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自觉保护林草植被,依法推进封禁保护工作。四是加大教育与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技术、政策法规以及执法管护能力的培训工作,提高封禁保护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培训加强基层管护人员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责任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管护的效率和事件的处置能力。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6-0064-03

收稿日期:2016-04-11

中图分类号:S7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6.023

猜你喜欢

柴达木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我爱柴达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