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辽宁省退化防护林的现状及改造模式

2016-12-18柴兵

防护林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现状

柴兵

(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作总站,辽宁 沈阳 110036)

论辽宁省退化防护林的现状及改造模式

柴兵

(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作总站,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通过对人工防护林退化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林分退化的重要原因是树种单一,树种选择不当,有害生物等,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就不同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模式,对实施我省三北工程退化人工防护林改造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退化人工防护林;现状;改造模式

1现状及成因

自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实施以来,经过37年的建设,我省三北工程已累计完成工程造林227.7万hm2,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区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在促进农牧业的增产增收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树种单一,树种选择不当是造成人工防护林退化的主要因素,没有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导致选择的树种不能适应当地的立地条件或气候条件,病虫害严重,造成林分退化、密度过大、火灾、干旱等现象。部分防护林生长缓慢、防护功能逐年降低。据调查,仅全省三北地区就有17.4万hm2退化人工防护林亟须改造与治理。因此,退化人工防护林改造的启动与实施迫在眉睫。

2退化人工防护林改造方式

2.1补植补造改造模式

2.1.1林(冠)下造林在保持现有林分现状的基础上,不进行采伐,根据适地适树适种源的原则确定更新树种,在原有树种行间栽植更新树种。

(1)适用条件:适合在林(冠)下有林间空地、天窗等栽植更新树种条件的退化林分。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复合模式。整地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40 cm×40 cm×40 cm。造林采用人工植苗造林。

(2)模式特点:可以更新成复层异龄针阔混交、乔灌混交林,达到人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群落。

2.2更新、改造模式

2.2.1杨树皆伐更新

(1)适用条件:选择生长衰退、防护功能下降、郁闭度0.2以下,枯死(含濒死)比例大于31%或达到杨树成过熟林的退化林分。更新树种,坚持“适地适树、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的原则,选择乡土和优良树种,营造带状、块状、株(行)间、不规则或网格方式为主的混交林。

(2)模式特点:便于形成针阔、乔灌混交林,林分结构稳定,减少病虫害。

2.2.2刺槐皆伐更新

(1)适用条件:选择林分衰退、林木生长下降、生态防护功能显著降低,枯死(含濒死)比例大于31%或达到刺槐成过熟林。更新树种: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强的针叶树、灌木。

(2)模式特点:便于营造新树种,形成针阔、乔灌混交林,增强保持水土能力,提高自然景观效果。

2.2.3樟子松皆伐更新

(1)适用条件:辽西北沙区、地势比较平坦、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选择生长衰退、防护功能明显下降或枯死木(含濒死木)占小班株数40%以上的林分。更新树种:阔叶、针叶及灌木适生树种等。

(2)模式特点:便于形成以樟子松为主、多树种并存的植物群落,增强整体防护能力。

2.2.4杨树、刺槐萌蘖更新

(1)林分选择:树木均匀分布、密度适宜、品种优良、林木生长过程健壮,水土条件相对较好的杨树和刺槐成过熟林。

(2)时间选择:林木停止生长的冬季到春季树液流动之前(休眠期)。

(3)技术要点:

——伐根培土或伐根培土后扣膜萌芽更新技术。

春季树木萌动前,伐根培土(厚度5 cm左右),或待萌条长至10 cm后薄膜,至20 cm左右保留1~2株健壮者,填土盖膜。

——切断伐根侧根促进根蘖苗萌发技术

在距伐根10~30 cm处砍伤或砍断侧根,刺激萌发根蘖条,浇水、培土,待萌条长至20~30 cm时每处保留1~2株健壮者,培土使之形成独立根系。

——大机械拉沟断根根蘖更新技术

在林带行距之间沿林带走向拉沟断根,沟深20~30 cm,浇水、培土、压实。萌条萌动时及时除去萌芽条,促进断根处根蘖苗生长。

——机械钻坑根蘖更新技术。

距伐根1 m左右机械钻坑(深20~30 cm,内径20~30 cm),回填、灌水、培土。

2.2.5杨树伐根嫁接更新

(1)技术要点:选择林木分布均匀、密度适中、根系具有一定活力的杨树成过熟林。对于整株树干完全枯死的林木不能作为伐根嫁接林分。

(2)时间选择:嫁接当年春季采伐待更新林木。

(3)伐根高度:伐根高度保留5~8 cm,表面平整,确保树皮不撕裂。

(4)嫁接地清理:伐后及时清理,做到“集中采伐,及时清理,随时嫁接”。

(5)换代品种选择:经鉴定或经认定、审定的杨树良种,且适宜于本地区发展,生长迅速,抗逆性强。

(6)接穗采集处理:选择一年生接穗枝条,一般为1+1或2+1一年生枝,生长健壮、无病害或机械损伤,木质化程度好,叶芽饱满健康。嫁接头年秋季末或当年春季采集。采集后沙藏,嫁接时蜡封处理。

(7)嫁接:

——嫁接时间:以树液流动开始时进行最好。

——伐根处理:在伐根上选择相对两处树皮光滑、无节部位作为嫁接口,削去锯口毛茬,露出新茬。

——接穗削制:接穗上保留2~3个健康芽,在基部削3~5 cm长马耳形长削面,削面平滑,在长削面背面再削1 cm长短削面,呈一长一短楔形。接穗削好后含于口中,防止削面表层单宁物质受氧化不利于接口愈合,同时防止水分蒸发。

——嫁接方法:砧木断面皮层与木质部之间插入接穗,使接穗形成层与砧木形成层紧密接触。

(8)嫁接后管理:

——除萌:及时去除伐根萌发萌条,做到除小、除早、除净,除萌后补覆一层湿土,第1年除萌3~5次。

——抹芽和定干:接穗新枝长至20~30 cm时,保留生长旺壮新枝培养主干,其余新枝及时除去。当新枝长至1 m左右时,抹掉所有侧枝,确保主干健康快速生长。一般嫁接成活苗木需进行4~5次抹芽处理。

——叶面施肥:0.5%硫酸亚铁,或根据微量元素缺少情况喷洒其他叶面肥。一般在6—7月生长迅速期进行。

——浇水:每年浇水3次,嫁接当年在嫁接苗长至30 cm时及时浇水,生长期共浇水2次,促其快速生长;落叶后入冬前浇1次封冻水。第2年在萌发期、生长期和封冻前各浇水1次。

——除草:每年松土除草3次。在嫁接后3~5 a内行间间作,以矮棵作物为主,以耕代管。

2.2.6油松、樟子松带状皆伐更新

(1)适用条件:针叶纯林改针阔混交或针针混交更新模式。在生长状态逐渐衰退、防护功能明显下降的油松、樟子松林内选择更新林分,进行带状皆伐改造。规格为70 cm×50 cm×40 cm,造林密度2 m×3 m,杜松、侧柏整地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50 cm×50 cm×50 cm,造林密度1.5 m×1.5 m。造林均采用人工植苗造林。

(2)模式特点:针叶纯林更新为针阔混交,改善油松、樟子松原有生长环境,将油松、樟子松纯林改造成以油松、樟子松为主、多树种并存的植物群落,整体增强该区域防护效能。

2.3抚育复壮改造模式

2.3.1油松、樟子松抚育复壮模式

(1)适用条件:针对密度过大、生长不良的油松、樟子松退化林分,采取疏伐、透光伐、生长伐、修枝、浇水、施肥、补植补造等方式改造,采伐强度控制在20%以内。选择补植适生优良树种,形成针阔或乔灌混交林。

(2)模式特点:调整密度,改善林分结构,提高稳定性和综合效益。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增加后备森林资源,提升防护效能。

2.3.2刺槐、杨树抚育复壮模式

(1)适用条件:初植密度高的刺槐、杨树退化林分,采取疏伐、透光伐、生长伐及必要修枝,清除死亡和生长不良的林木等。抚育改造后选择补植适生阔叶、针叶或灌木树种。达到阔叶与阔叶混交、阔叶与针叶混交、乔木与灌木混交。

(2)模式特点:降低个体间矛盾,增强林木生活空间,促进林木生长。加大树种混交比例,提升改造小班防护能力,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

2.3.3沙棘平茬复壮模式

(1)适用条件:在每年11月下旬到次年3月下旬植物休眠期开展平茬,在立地条件好、林下草本盖度大的地块,平茬强度40%~50%;沙地及林下草本盖度低的,强度 20%~25%。沙棘初次平茬可在造林后5~7 a开始,平茬间隔期4~6 a为宜;根茎以下10 cm;平茬后进行封禁保护,加强管护及抚育管理,避免牲畜啃食。

(2)模式特点:不破坏地表植被,改善灌木林生长状况,提高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功能,同时为地区沙棘产业提供原材料。

2.4封禁保护改造模式

2.4.1机械围栏

(1)适用条件:由水泥桩和剌钢线两部分组成。水泥桩高1.9 m,地下埋深 400~500 mm,水泥桩埋设间距不得超过4 m。地上部分横向均匀布设5~8道,斜拉交叉2道,横线和斜线交叉结点处,要用14号剌钢线绑紧、固定。围栏每100 m或拐角处,要埋设一根加强柱。剌钢线为12号×100 mm(直径2.6 mm),抗张强度大于500 kg.m-1。水泥柱横截面规格为120 mm×120 mm,内设4根φ8冷拔钢筋,混凝土标号为200#。

(2)模式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封山育林成本相对较低,适应范围广,推进速度快的优势,全面恢复林草植被。

2.4.2生物围栏

(1)适用条件:在人、畜、车辆易进入封育范围内的地段栽植刺榆2行~3行,形成紧密结构的生物篱。

(2)模式特点:利用刺榆耐干旱,各种土质易于生长,萌发力强,树枝有棘刺,长成灌木状的特点,栽植刺榆即可以起到生物围栏的作用,又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2.5病虫害防治改造模式

病虫害防治是防止和减缓林分退化的重要途径,是保护森林资源、退化人工防护林修复的必要手段。松毛虫防治方法有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球孢白僵菌,人工捕杀,毒绳环,喷毒环,画毒环。美国白蛾防治方法有剪除网幕,围草诱蛹,挖蛹,灯光诱杀,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樟子松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有松沫禅防治,松针锈病防治,落针病防治,杨树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6-0096-03

收稿日期:2016-03-15

作者简介:柴兵(1979-),女,辽宁抚顺人,大学,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三北防护林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F326.2;S72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6.038

猜你喜欢

现状
黔东农村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状况与调查研究
卫生类高职校“专接本”的现状和管理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高职数学中微积分的教法讨论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