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虎洞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划分与分类保护措施

2016-12-18李秀菊

防护林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保护功能

李秀菊

(建平县林业局,辽宁 朝阳 122400)

老虎洞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划分与分类保护措施

李秀菊

(建平县林业局,辽宁 朝阳 122400)

摘要根据老虎洞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对其不同区域进行分类,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根据保护区的类型、性质、保护对象、功能区划分以及保护区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的要求,从宏观上将保护区分成3个不同保护力度的管理区域,即:绝对保护区域、严格保护区域和一般保护区域。

关键词省级自然保护区;老虎洞;保护;功能

老虎洞自然保护区地处辽西中低山区,建平县东部,努鲁儿虎山脉西南部,北邻科尔沁沙地南缘,地理坐标为119°44′10″—119°53′52″ E,41°39′ 16″—41°45′33″ N,总面积10 708. 9 hm2。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重点保护油松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和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由于处于内蒙古和华北动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保护区的动植物组成具有各区系成分相互交汇的特点,物种资源丰富,已知维管植物91科327属778种,脊椎动物27目70科357种。因此,加强老虎洞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增强其水源涵养功能与阻隔风沙功能,对于改善辽西生态环境,减少灾害性天气,保障工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1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

1.1核心区

核心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恢复区内的动植物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破坏,保持生物多样性。对该区域的基本措施是严禁任何破坏性的人为活动,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可进行观察和监测,不能采用任何实验处理的方法,避免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破坏。依据上述原则,结合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将生长比较稳定的地带性植被油松阔叶混交林及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域划分为核心区。核心区北由南沟山顶至北阳坡至921 m高程点;东由921 m高程点至863 m高程点至岱王山山顶;南丛家沟至大勿拉沟至老虎沟至白银代沟至岱王山山顶;西南沟山顶至老虎洞山山顶至从家沟。面积为2 957.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62%。

1.2缓冲区

缓冲区位于核心区的周围,其功能是一方面防止和减少人类、灾害因子等外界干扰因素对核心区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在不导致生态系统逆行演替的前提下,可进行试验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第三方面通过天然植被恢复、野生动植物生境的不断改善,使资源和环境逐步恢复到核心区的水平。老虎洞保护区缓冲区北由邱杖子至南沟至张家沟至大上沟东由大上沟至高家沟至新房子至王福沟至三道沟至南山810 m高程点;南由八家至上房申至853 m高程点至新房至南山810 m高程点。总面积为2 867.3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6.77%。

1.3实验区

实验区是保护区内除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外的地带,是自然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普教育和开展生态旅游的基地。实验区的范围为:在缓冲区的外围,北由望北沟至西岭沟至湾沟至新井;东由新井至碾坊至990.6 m高程点至北山至大地至头道沟北梁岗至药王庙至城子沟至房申;南由后山沟沿着山脊线至939.9 m高程点至房申西山至万家杖子至房申;西南由望北沟至草帽山南沟至小东沟至老窝铺至后山沟。总面积4 883.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61%。

2不同保护区域的管理措施

2.1绝对保护区域的管理措施

绝对保护区域是指保护区的核心区,重点保护典型油松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对该区域实行绝对保护,禁止盗伐、偷猎及毁林开垦等人为破坏性活动,只供观测研究,除必要的定位观测、生物防火林带等设施建设外,不得设置和从事任何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或干扰的设施与活动。管理目标:保持油松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自然性;确保不发生人为干扰下的灾害(如火灾等);提供必要的科学观测点。管理措施:杜绝任何人工植被恢复方法;禁止人为破坏性活动(盗伐、偷猎、樵采、毁林开荒等);禁止开展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的科学研究。通过核心区管理措施的实施,可使核心区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有利于保护核心区内比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2.2严格保护区域的管理措施

严格保护区域是指缓冲区,其作用是缓解外界压力、防止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影响,有效保护核心区,同时,也提供向核心区过渡的机会。该区内可进行植被的生态恢复措施,改善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条件,还可以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教学、考察等工作。对该区域的具体管理目标和措施,管理目标:通过对这一区域的控制和管理,减少对核心区的压力,有效保护核心区;通过严格管护,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促使其更好地发挥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的功能;满足非破坏性宣传和科研的需要。管理措施:采取生态恢复手段促进植被的进展演替;改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条件;严禁开展生产经营和生态旅游活动。通过缓冲区管理措施的实施,使核心区外围具有较好的缓冲条件,这样不仅有利于核心区的保护,而且有利于缓冲区的恢复和发展,为缓冲区向核心区转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2.3一般保护区域的管理措施

一般保护区域是指实验区,实验区的建设项目立足于科研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以有利于保护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社区经济发展。在本区可开展森林的生态恢复、珍稀动植物资源的繁育、科普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可持续经营和处站址建设等活动,以增强保护区科研能力、经济实力和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使其成为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的基地。对该区域的具体管理目标和措施。管理目标:提供自然资源保护的教育场所;提供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的科学基地。提供可持续经营基地。管理措施:实施科研、宣教工程;开展森林植被的生态恢复;制定扶持社区经济发展的计划,发展可持续经营项目;建设和购置必要的保护、科研、宣教等工程的设施和设备。通过实验区管理措施的实施,寻求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增强保护区的自养能力,以促进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郑海洋,王国祥.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分析(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3):27-30,44

[2] 郝佳,杨宇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植物标本数据库对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8(35):46

[3] 郑海洋,王国祥.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18):26

[4] 丁娟,张光生,焦华富.试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2:284-288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6-0093-01

收稿日期:2016-03-14

作者简介:李秀菊(1974-),女,辽宁建平人,大学,工程师,现从事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技术指导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6.036

猜你喜欢

保护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五个技巧改善平衡功能
解锁先进功能纤维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