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乙肝孕妇口服拉米夫定阻挡母婴传播的应用策略

2016-12-10刘冉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

刘冉

【摘要】目的:评估慢乙肝孕妇口服拉米夫定阻挡HBV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将HBV感染的60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自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天一次,分娩后停服。对照组只做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测,不口服拉米夫定。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内及产后第2周注射HBIG200IU,并按0-1-6月方案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每次10μg。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新生儿、12个月婴儿血清HBV标志物、HBV DNA含量。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24h内HBsAg阳性率和HBV DAN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血清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婴儿1岁时,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率和HBV DAN阳性率明显下降,对照组有所上升,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拉米夫定对于阻断HBV的垂直传播有较好的效果,安全性较高,推荐适宜人群临床应用。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垂直传播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90-01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母婴传播已成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1]。研究表明,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孕妇,其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含有较高的病毒载量,可通过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三种主要的方式造成婴儿的感染。尽管婴儿出生时接受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仍可导致免疫失败,且免疫失败和母亲血中过高的HBV-DNA水平正相关。目前,国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约有1/3(约为3000万)患者来源于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2]。为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母血中HBV-DNA水平,减少母婴传播和免疫失败的发生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拉米夫定是核苷类抗病毒药,能迅速抑制HBV复制,疗效持久,安全性较高,为探讨其阻挡HBV母婴传播的疗效,我们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对60例HBsAg阳性孕妇进行分组研究,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孕妇均于孕28周前经过初检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HBV-DNA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23-41岁,平均29.5岁;对照组年龄23-40岁,平均28.5岁。以上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无妊娠并发症及其他严重内外科合并症,孕期未使用其他研究药物或抗病毒、细胞毒性、免疫调节剂等药物。

1.2方法 观察组自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天一次,分娩后停服;对照组只做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测,不口服拉米夫定。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6小时内、产后第2周先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两次,每次200IU,并按0-1-6月方案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每次10μ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新生儿、12个月婴儿血清HBV标志物,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HBV-DNA含量,二者比较,观察用药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用SPSS18软件处理,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新生儿出生24h内,观察组HBsAg阳性率为10.0%,低于对照组23.3%,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HBV DAN阳性率为13.3%,低于对照组33.3%,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血清抗-HBs阳性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婴儿1岁时,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率和HBV DAN阳性率降至6.7%和10.0%,对照组上升至30%和43.3%,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增至90%,明显高于对照组63.3%,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观察组服用拉米夫定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研究表明[3],HBsAg阳性或者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孕妇所生的婴儿,在单用乙肝疫苗的情况下,仍有10.7%~19.9%的婴儿感染了乙肝病毒,同时给予孕妇和婴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可以减低婴儿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并且增高其保护性抗体的产生率。有学者认为,孕妇血清内的乙肝病毒DNA含量与免疫后仍出现宫内传播呈明显的正相关[4]。当孕妇体内的HBV-DNA含量到达一定的浓度时,即使在孕28周以后多次进行乙肝球蛋白注射,仍然一定的发生宫内传播的可能。对于这一部分病例,临床上加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为突出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提高对乙肝病毒复制的抑制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本组研究证实了拉米夫定对于阻断HBV的垂直传播有较好的效果,安全性较高。 在FDA分类中,拉米夫定属于妊娠、哺乳期用药中的C类药物,国外已将拉米夫定广泛应用于HBV阳性的孕妇,并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应用拉米夫定后HBV DNA水平会很快下降[5]。研究表明,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发生妊娠但不能或不愿停止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继续妊娠后,不仅可治疗母体,阻断HBV母婴传播,而且未发现胎儿畸形。鉴于核苷类似物在妊娠情况下的应用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意外妊娠,首先还是建议患者终止妊娠,若安全性为B级药物可继续使用,但目前明确的B级药物只有替比夫定。因此,学者仍谨慎提醒,拉米夫定的临床适应证必须严格根据说明书的内容进行筛选,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Hamdani-Belghiti S,Bouazzaou NL.Mother-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State of the problem and prevention[J]. Arch Pe-diatr,2000,7(8):879.

[2]成军.肝脏病和感染病诊疗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1.

[3]杨永钦,王泳,姚祖述.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04,20(2):109-110.

[4]李恒云,孙燕.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2005,21(1):120.

[5]邱申熊,巫善明,蒋佩茹.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J].上海防医学,2005,17(9):428-429.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
乙型肝炎肝硬化应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的效果分析
拉米夫定耐药 应换啥药
乙肝病毒检测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观察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观察与护理
17102例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检测结果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与临床的关系
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
点击拉米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