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风俗“秋之篇”——中秋共把斗香烧,重九茱萸插满头

2016-12-10沈建东

江苏地方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苏州

◎ 沈建东

苏州风俗“秋之篇”——中秋共把斗香烧,重九茱萸插满头

◎ 沈建东

八月半祭月(斋月宫) 李亚萍绘

一天火云犹未已,梧桐忽报秋风起。鹊桥牛女渡银河,乞巧人排明月里。南楼雁过又中秋,桂花千树天香浮。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时,橘绿橙黄洞庭有。

——唐寅《江南四季歌》

关于“秋”·《说文》云:“禾谷熟也。”古人是以禾谷成熟作为“秋”的标志,也是这一时序季节的特征。春华秋实,人们庆贺丰收,祭祀天地祖先,祈求来年的禾谷丰收,人畜两旺。在苏州,秋季主要有中秋节、重阳节、烧衣节、天平观枫、持螯赏菊等节庆民俗活动。

吴俗中秋传韵事,满庭馥桂正临风

农历八月十五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又有八月半、团圆节之称。

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籥师》中,其曰:“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迎暑以昼求诸阳,迎寒以夜求诸阴,寒暑的代表是月亮和太阳,故而古人祭祀太阳和月亮。

在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故事丰富而悠远,故事里月亮与玉兔、嫦娥、桂树、吴刚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在先秦时候就已出现了。嫦娥,相传她本是神射手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不死药,飞入了月宫,西汉初期的《淮南子》一书中,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作为典故引用,其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注解中亦写道:“姮娥,羿妻也。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中国各地的民间传说中也有这样仙话故事:古时候,十日照耀大地,土地干裂,人民不能生活,命后羿射日,后羿在射下九个太阳后,西王母赐给他长生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逢蒙觊觎仙药,冲到后羿家里,逼迫嫦娥交出仙药,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仙药,不想身子轻飘起来,竟然向天上飞去。那一天正是八月十五,月亮正圆,从此以后,嫦娥长居广寒宫,只有玉兔做伴,后羿回家见不到妻子,得之此事后悔不已,于是每年八月十五只好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唐李商隐《嫦娥》诗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即咏此事,后来月中阴影又被人们想象月中有桂树,到唐时衍化出吴刚学仙有过,罚砍桂树,树上创口随砍随合,只能永无止境砍下去的故事。辛弃疾《太常引》里抒发望月想起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故事,词云:“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而在战国时期屈原《天问》已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的疑问,看来月中有兔之说在当时已经成型,不然屈原不会发出此问,后来又演化出玉兔捣药的传说。“小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古人仰望月亮阴晴圆缺,感叹宇宙之永恒,人生之须臾,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咏叹。

八月半斗香 苏州民俗博物馆藏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到魏晋时崇尚清谈优游自然山水,亦有中秋泛江赏月的活动。“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灵运诗)但只限于上层贵族文士。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古代许多民间习俗,但却没有关于中秋节的记载,那个时侯很可能民间还没有形成过中秋的民俗。

其实,中秋赏月在唐代已经很流行,“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 直到天明不炷灯。”(唐王建诗)唐时还盛传“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说是唐明皇在中秋之夜来到月宫里,观赏了月宫佳丽演奏仙曲,默记于心,回宫后记下谱子,演成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中国的百姓视月为神,称之月神,月宫娘娘,太阴月光神,明清以来民间每临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上月饼、瓜果祭月、赏月,在苏州民间祭月仪式称斋月宫。苏州人认为八月十五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早早准备月饼瓜果,全家团圆赏月。中秋夜,家家在中庭院落摆上供案,供上各式秋季上市水果、月饼,果品如秋梨、苹果、红菱、栗子、白果、西瓜、莲藕且一定要带子孙的、桂花酒、斗香摆设供案上。炉香灯烛,兔灯摇曳。侯月亮升起,焚香月下,妇女先拜,儿童次拜,男子一般不参加,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毕,月下焚烧月光纸,所谓月光纸,上绘月宫情景,桂树婆娑,兔杵而立,中秋街市有售。供品则由家人飨食,然后月下嬉戏,称斋月宫。节前,往往市面上有线香编作斗形,纳香于中的香斗沿街叫卖,家家买之焚于庭中月下,谓之烧斗香。清人有《斗香》诗云:“拈将香线匀兼细,长短编成斗样同。只合灵檀和木屑,岂宜旨酒荐琼宫。佳人撒帐腰频折,处士占星柄自空。吴俗中秋传韵事,满庭馥桂正临风。”

明清时苏州古城中,中秋夜有游虎丘、千人石听歌的活动,古诗有“中秋千人石,听歌细如发”之句。此夜斋月宫毕,士女倾城出动,千人石畔人头攒动,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昆曲大家唱一赌清讴,是何等的风雅盛会。曲会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举办,持续到清代中叶仍十分兴盛,民国间尚偶有发生,持续达上百年之久。曲会之记载,见诸明清文人数百种著述之中。明袁宏道《虎丘记》和张岱《虎丘中秋夜》中描绘尤其生动。如袁宏道《虎丘记》云:“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中秋之夜,民间盛行走月亮,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小户碧玉,可以在斋月宮后盛妆出游,联袂踏歌,虽幽巷静坊亦行踪不绝,直到鸡鸣唱晓,犹游意未尽,俗称走月亮,俗信除病延年。清袁学澜《姑苏竹枝词》:“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苏州中秋还有看石湖串月的习俗。石湖在苏州城西南,楞枷山下,水通太湖,诸峰映带,山水之景绝胜,八月十八夜至石湖看行春桥十八桥洞,月成串影,古诗有:“十八楞伽山,湖亭待串月”。明清时尤盛,人们画舫载酒,欢游竟夕,今仍有中秋石湖看月之习俗。农村于中秋夜,好事者以瓦叠成浮屠状,四周燃灯,称塔灯。有的人家在大门口竖竹竿架成桥形,悬灯于上,名观音灯,说是可以禳一方之疫疠。

重温古人斋月宫 沈建东 摄

中秋节物,以月饼为先,古诗云:“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覈,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苏式月饼皮薄馅甜,自成特色,馅有豆沙、玫瑰、白果等种,市民争买相送,以象团圆之意。五代时期的开封就有玩月羹的食品。到南宋,又出现了称作“月饼”的点心。但是四时都有供应。大约到元末明初开始,月饼开始普遍成为了中秋节的特有的节日食品。

中秋夜也是个情思飞扬、怀念亲人的时节,从古至今,诗词汗牛充栋。“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只恐团栾空说饼,征人多半未还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到了清末,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秋之夜,苏州古城内市井还有了中秋夜看小摆设的习俗,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吴县中秋之俗”记载,每当中秋,“秋高气爽,明月高悬,市面店铺。亦多张烛,以助月色,借为庆赏中秋。故土女三五成群,游行街市,明月灯光下,极一时之热闹也。店铺中咸供小财神一座,并置楼台、几案、乐器及一切杂物,以资点缀。式样精巧,颇有兴趣。故一般步月者,咸注足而视,拥挤异常也。”五路财神出巡仪仗小摆设,今在苏州博物馆有全套的收藏。

苏式月饼

桂子飞香画舫游,秋兴蟋蟀博彩喧

中秋节后,苏州旧俗,市井又兴画舫之游,这时桂子飞香,必有几天闷热天气,苏州人称木犀蒸。桂花树,苏州人俗称木犀,其后,金风送爽,雨露雾香,七里山塘,灯船酒坊,极意娱游。画舫则出六城门,箫管泛歌,俗称桂花节。太湖边自古就有栽种桂花的历史,据《光福镇志》第八章:“唐代,光福就有‘八九月间山家艺此以贩于四方。’的记载,迄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元末明初,光福桂花盛极一时。”当地人有腌桂花、制作桂花酱的传统,苏州乃至江南桂花制品大都出自光福,至今如此。

白露前后,苏州人认为驯养蟋蟀最佳期,谓之秋兴,据古书记载:“蟋蟀善跳,其鸣在股,吴人取其雄而矫健者驯养以斗。”见《斗蟋蟀行》诗讽刺此赌俗:“燃灯夜搜瓦砾丛,开场博彩喧成市。……须眉相效率儿嬉,工商坐比忘生理。游戏输赢难策功,彩钱散尽田园空。岁暮单衣走风雪,此身迫作寒号虫……”

处暑白露后,残暑未退,吴俗谚语“处暑十八盆”。有“白露身不露,赤膊当猪猡”之谚,俗谓白露过后不宜赤膊,农村则以这两个节气气象来卜秋后稻收成。有“处暑若无雨,结实也难收。”之谚。菱塘开始采菱,剥芡实、踏藕。所谓“蓑衣来水上,捧玉出泥中。”街市开始有糖煨芋艿售卖,味甘香松美,为秋后市井小吃。

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茱萸节,菊花节,起源避灾秋游风俗,后受道教影响,演成民间习俗。梁人吴均《续齐谐记》里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汝南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中当有灾祸,应该马上离开,令家人制作绛红色的布袋,盛上茱萸系在自己的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按照费长房所言,齐家登山。晚上回到家里,看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告诉费长房,他感叹说:“是这些鸡犬牛羊代替你们死了。今天的人们九月登高饮酒,妇女带茱萸囊,都始于此。”

关于重阳起源还有其他的说法,如源于古代对山神崇拜说。远古时代自然崇拜中,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有山神的崇拜遗迹如藏族地区、东北地区,山民采取了顶礼膜拜,虔心供奉的方式,以博得神灵欢心,可去山上所产,福佑生活幸福。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清顾禄《清嘉录》卷九记载:“孟嘉从桓温游龙山,亦九日登高之举,后相承为故事。”《南齐书·礼志》载宋武帝在彭城时候,九日,上项羽台登高。项羽台又称戏马台,项羽所筑,在徐州。东晋末年,刘裕北征过此。重阳节登台大宴僚佐,赋诗为乐。九日登台宴会,当地已经相沿成俗。宋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也说到此台,其词曰:“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还有秋天采摘果实说。重阳时节,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织染用的植物浆果。这种上山采集活动,有的地方的农民们称之“小秋收”。何况原始时代古人维持食物的方式就是采摘野果与狩猎为主的,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逐渐形成的事儿了。

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阳数。古人认为奇数属阳,偶数属阴。九是最大的阳数,人们就用来表示最高的尊贵、全福、长久等含义。此外,“九”除了具有其他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以外,在中国的文化意义里“九”还常表示“多”的意思。而在魏晋时代,魏文帝曹丕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从此人们逐渐接受了曹丕的观点。“九”演变成为吉祥的数字,重阳登高避灾与祈愿长寿成为了节日主要的风俗而流传下来。

苏州地区重阳登高习俗比较盛行,旧时登吴山,游治平寺,有牵羊赌彩之嬉,明清时吴山顶有机王殿,城中织机为业者,都要登高吴山鼓乐酬神,清顾禄《清嘉录》考证云:“清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冒雨赏重阳。别墅登高寻说虎,吴山脱帽戏牵羊。新酿酒城香。’注:‘吴山九日登高,牵羊戏博,俗呼扑羊。’邵长蘅《冶游》詩:‘何许更登高,吴山黄花节。’今俗皆非,并录申时行《吴山行》,尤见当时奢靡之习,诗云:‘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胜事俗相夸。阖闾城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纷如麻。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横塘迤逦通茶磨,石湖荡漾绕楞伽。兰桡桂楫千艘集,绮席瑶尊百味赊。玉勒联翩过羽骑,青帘络绎度香车……白衣送酒东篱下,谁问柴桑处士家。’”

重九登高 李亚萍绘

历史上苏州民间有贺九岭吴王登高贺重九的传说,许多的诗词里也有写道,如清《叶昌炽诗集·香溪好》(十七首)之八云:“卜宅香溪好,荒阡近在西。生金镌短碣,埋玉筮幽栖。寂鉴三朝寺,九日梯在枕。童乌先地下,骍角我惭犁。”诗人自注云:“在陇未归即,卜地于天池山麓,归后为亡儿营葬,并自营墓域距渎十里而遥。天池山寂鉴寺接引佛龛及山门外石室有元碑二,至正中释道在之登高,贺九岭相传为吴王登高贺重九处,度岭即华山,初,地盖天池,在华山之阴也。”贺九岭是苏州西南名山——天池山的一部分,因吴王登此贺重九处,因而得名。位于天池山北,原藏书与枫桥交界处,横跨古道之上。石关分东西两关,西石关建于明隆庆年间,东石关创建略晚。两关均为石构拱形建筑,今仍保存完好,石关拱壁嵌有书条石十方,字迹可辨。东西两关之间有一株百年银杏树,树旁有李根源先生隶书手迹:“志载,吴王登此贺重九,故以名岭云。”蓝漆,款识为:“腾冲李根源游山宿此,住持道人蔡雍属书摩崖,民国十八年。”在崖壁上至今刻有贺九岭三大字,但无年代记载。当地民间传说,春秋时代,吴国阖闾死后,其子夫差为了替父报仇,大力扩充兵员,吴国百姓民怨沸腾。老相国伍子胥乘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让吴王登上了姑苏城西的山岭,礼拜天地和吴王阖闾的神主牌位,并从吴国全境挑选出来的一百位老寿星一起参加这个隆重的仪式,伍子胥趁机向百姓宣扬,讲大王如何讲究孝道,以此消解民怨。此后这座山,便称为“贺九岭”了。旧时太湖边东山镇还有寿坟山登高之俗,乡民多领着自家儿女去坟后摸石刻寿星头,俗信可以添寿益寿。

复原吴王贺九仪式 沈建东 摄

重阳日往往有雨,是立秋后第一个寒信,城乡居民开始准备冬衣,苏州俗称重阳信。谚云:“重阳无雨一冬晴。”重阳日,苏州旧俗,制五色花糕,糕铺遍插五彩小旗,父母家必迎女儿归安,食糕,九日天明,以方糕置小儿女额上,祝颂:“愿儿百事俱高。”此外,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两九相逢,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须插茱萸、饮菊花酒以避邪消灾。茱萸是一味中药,味香浓,有驱虫逐风邪之作用,能治寒热,消积食。关于插茱萸的习俗,汉时已有记载,刘歆《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苏州风俗九月九日民间也要饮菊花酒,鬓上插茱萸,室内挂茱萸,这些民俗活动皆有避灾除疫之意。

重阳后吴俗有持螯赏菊的习俗,虎丘花农担菊入城,城中居民买为供赏,景器为台,或于广庭大厦前堆叠千百盆,号为菊花山,蔡云《吴歈》:“堆得菊山高复高,铜瓶瓷碗供周遭。酒边灯下花成厄,笑倒柴桑处士陶。”其实,吃蟹作为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化享受,大约从魏晋开始的,如《世说新语·任诞》记载,晋毕卓嗜酒,还说:“右手持酒,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蟹上市正是菊花盛开时节,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从此人们将持螯、赏菊、饮酒、赋诗作为金秋文人雅士的闲情雅事,后来逐渐发展为朋友之间的螃蟹宴飨。

元代,苏州却是太湖蟹出名,元高德基《平江记事》云:“吴中蟹味甚佳,世称湖蟹第一”,湖蟹指的是太湖所产的蟹,清顾禄《清嘉录》考证: 《府志》:“蟹凡数种,出太湖者,大而色黄壳软,曰湖蟹。冬月益肥美,谓之十月雄。沈偕诗:‘肥入江南十月雄。”又云:“出吴江汾湖者,曰紫须蟹。莫旦《苏州赋》注云:‘蟹出吴江之分湖,特肥大,有及斤一枚者。’陆放翁诗:‘团脐磊落吴江蟹。”

渔者乘秋收时捕蟹,担入城市,市民买蟹相赠或宴请宾客,有九雌十雄之谚,民间认为九月团脐佳,十月尖脐肥,汤煠而食,称煠蟹。

相传明代有个叫漕书的人,还发明了吃蟹工具,锤、刀、钳三件来对付蟹之硬壳,后来逐渐发展到八件,腰圆锤、小方桌、镊子、长柄斧、调羹、长柄叉、刮片、针,它们分别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称“蟹八件”,后来发展为十件、十二件,到鼎盛时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达六十四件,食蟹工具一般用铜制作,考究的则用银制作,据说旧时还是苏州、吴县一带姑娘必备的陪嫁之一。有人写诗调侃云:“锤敲蟹壳唱八件,金锯剖螯举觞鲜。吟诗赏菊人未醉,舞钩玩镊乐似仙。”

农历十月朔,即十月初一,民间烧衣节,天气深秋临冬天,古人相信在阴间的亲人需要冬衣了。苏州旧俗,全家到郊外祭谒茔墓,具酒肴祀先,多烧冥衣,题死者姓名,像寄书信一样,祭奠以后焚烧在大门外,称烧衣节,又叫送寒衣,还要延请僧道作功德,荐拔新亡之人,至亲前往拜祭,称新十月朝。官府又祭郡厉坛,游人集山塘街,看无祀会,有诗云:“吴趋人好鬼,风俗自年年。百戏陈通国,群神冠进贤,气喧秋雁有,花晚岭梅先。石断山塘路,香飘游女船。”

九月重阳糕 陈锡荣供稿

蟹与蟹八件 葛 雷 摄

农历十月十五道教节日下元节。下元节,纪念三官大帝之一的水官诞辰,《梦梁录》卷六“十五,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之。”苏州旧时此日有看会习俗,仪仗如清明看会。

下元节后,苏州秋游兴盛,天平观枫,吴山观叶,游客不断,枫霜后赤丹,望若锦绣。天平山是吴中乡贤范仲淹祖墓地,墓前有大枫九株,名九枝红,诗有:“谁令乌爪掷丹砂,九枝红照幽人宅。”游人多雇山轿,结伴往游,清时观枫尤盛,乾隆皇帝曾到天平山观枫,并留有诗碑,此后天平观枫名闻天下。苏城观枫习俗流传至今不变。古诗《吴中风景》云:“丹枫烂漫锦妆成,要与春花斗眼明。虎阜横塘景萧瑟,游人多半在天平。”

秋后的苏州是去太湖赏橘采摘最佳时节。太湖东西山地区的柑橘在历史上被称为洞庭红橘,其栽培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夏书《禹贡》中有“淮海唯扬州……厥包,橘柚锡贡”的记载,此为南方柑橘栽培较早的记载。唐《地理志》即有苏州上贡柑橘、乳橘的记载。唐朝,历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均留下过咏橘诗,韦应物诗云:“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白居易诗云:“洞庭贡橘拣宜精,太守勤王请自行。珠颗形容随日长,琼浆气味得霜成。”宋代,洞庭东西山柑橘还用来制药、酿酒。宋范成大《吴郡志》记云:“出洞庭西山,比常橘特大,未霜深绿色,脐间一点先黄,味已全可啖,故名绿橘。又有平橘,比绿橘差小,纯黄方可啖。其皮正人药。”此外还有“真柑,出洞庭东西山。其品特高,芳香超胜,为天下第一。方结实时,一颗至值百钱,犹是常品,稍大者倍价。”“安定郡王以酿酒,名洞庭春色。”明代,沿太湖两岸柑橘栽培品种多起来,明王鏊《震泽编》载,太湖诸山土物,“诸品中,橘为尤胜。而橘之品,亦复不一,曰绿橘、曰平橘、曰蜜橘、曰糖囊、曰支柑、曰染血、曰早红、曰洪州、曰囊橘”。据2012年版《苏州农业志》记载洞庭东西山柑橘旧时有早红、料红、福橘、黄皮橘、绿橘等。

农历十一月,节气上寒冬将至,家家准备冬酿酒,农村又是收稻大忙季节,准备大缸盐藏白菜过冬。农忙过后农村此时进入了冬季农闲时节,不少人家开始忙于嫁娶,积薪,准备过冬衣裳,修窗整户,迎接寒冬到来。

天平的枫叶红了

猜你喜欢

苏州
苏州洲际酒店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苏州晶台光电有限公司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虹美术馆
苏州湾大剧院
参展“丝绸苏州2020”的思考与启示
园林之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