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2016-12-09黄玉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鼓琴子期钟子期

黄玉平

【设计理念】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绝弦》一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为数不多的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记叙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纯真友谊、知己的境界,定义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鉴于小学阶段还处于学古文、品古文的开始,因此,本节课教学立足于丰富学生的古文语言的积累,通过不同形式,在朗读中积累,在理解中积累,在感悟中积累,在背诵中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积累,让他们产生主动积累的意识,掌握主动积累的方法,增进主动积累的能力,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最终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积累。

【教学目标】

1.学会按照节奏朗读文言文,能积累文言文,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2.初步学会读文言文的方法,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知道“志”和“念”的相同意思,知道“善”的不同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整个故事。

3.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纯真友谊,懂得知音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融洽。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能背诵这篇古文,体会“知音”之间深切的情感。区别古文特点,感悟古文韵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读《伯牙绝弦》。

【课前谈话】

1.生活中,我们需要朋友。师生相互介绍朋友。

2.语言训练:模仿“杨柳依依”词语特点,说说词语,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在“轻盈”中直面语言

1.读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伯牙绝弦》。

指名读,正音。(“弦”和“旋”的区别)

2.初读感知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由身边的朋友引出古代的故事,学习就开始了。如此简单的开场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直白而轻盈,让课堂的艺术变得轻松而纯粹。在简单的读书中,让学生感受会跳舞的文字,感受到一个简约而朴素的课堂环境。】

二、整体品味,在“古韵”处朗读语言

1.朗读正音

指名读。(随机正音。哉:平舌音。)

2.复习品韵

师导言:今天学习的课文和以往的有什么不一样?

——这是一篇文言文。(板书)

——上学期学过的《杨氏之子》就是一篇古文。(随机交流学古文的方法)

——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

师总结:其实,阅读文言文如果注意停顿,就能越读越有味。(课件点红停顿处的斜杠)

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练习。朗读品味。(强调:①“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②兮:语气词。③峨峨兮:一个完整的词语。)

3.朗读解意

(1)师导言:理解了意思就能处理好停顿,读得更好。请大家联系注解,边读边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自由读,尝试练说意思。

(2)师导言:谁来说说哪些地方读懂了?(随机逐一解释各句)

①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表示。(志和念)

(当学生说到“志在……”时)伯牙想到高山,就能弹到,你是怎么想到的?(“志”)

课文后面还有哪个字也是这样的意思?(“念”)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总结:这是中国文字的魅力,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来表示。

②同一个字表示不同的意思。(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文中还有一个字出现了四次,是哪个字?(“善”)意思一样吗?

“善鼓”和“善听”—— “擅长、善于”。

“善哉”两个词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

总结:在这里,同一个字却表现出不同的意思,同样是文字的魅力。

4.朗读入境

古文适合慢慢读,慢慢品,我们放慢节奏读一遍。

【设计意图:古人说: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对语言的感触反对机械地阅读、盲目地抄写和识记,应当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接触语言的因子,促进有效感悟文字。本环节,教师力图通过不同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促成学生积累,如通过对古文停顿的介绍,以及对古文字的理解,古今意义的区别等,激发学生的乐趣。又如对同一个字的不同意义的区别,对同一个意思却用不同的字来表达,促进了学生对文字的深层积累。】

三、品读知音,在“理解”时触摸语言

1.感悟“善听”

(1)导言:话说一个善鼓,一个善听,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课件点红: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请再读一读,在相关的句子上圈圈画画。

(2)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我们也来读读,想想善听的子期听到了什么,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3)交流中思考:

这是一座怎样的山?你是从哪些词语判断出的?

当他志在流水时,你的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语?

(4)师生合作读。

2.感悟“善鼓”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有哪些景色呢?

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绵绵春雨……

3.“听鼓”合一

(1)我们试想一下,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子期会赞什么呢?

(2)我们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优雅地鼓琴,子期正陶醉地倾听。当伯牙鼓琴——

(个别)志在炊烟,子期就这样静静地听着,他看到了徐徐上升的炊烟,于是他赞道——

(个别)志在春雨,子期似乎就漫步在绵绵春雨中,于是他赞道——

(齐)志在流水,子期赞道——

(齐)志在云雾,子期赞道——

4.理解“知音”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正如文中所说:“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指名读)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们把这样的朋友就叫作知音。

凡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是真正的知音!

(板书:知音)

5.朗读“知音”

从此,两个人形影不离,一个鼓来一个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读,共同感受这知音共鸣的融洽。

(生齐读)

【设计意图:对文字真正的积累在于文字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在此环节利用整体识记的方式凸显学生学习古文、理解古文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古文、学习语言的能力。而巧妙的语言渗透,如模仿课文的语言尝试说话,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本环节巧妙地把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组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课堂语言学习的实效性。】

四、聚焦绝弦,在“相聚”时审视语言

1.对比体验“没有知音的困苦”

同学们,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遍天下。遇到钟子期前,他缺少赞美吗?

你能想象一下,当他当众鼓琴时,听众会说——

当他操琴演奏时,崇拜者会说——

但是这么多的赞美,伯牙却觉得寂寞和失望,为什么呢?

——没有人能听懂他的音乐的内容。

——没有人理解他想表达的东西。

2.回顾体验“相遇知音的快乐”

(1)当伯牙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寂寞,却万万没想到,当他抚琴演奏时,居然听到了——

当他听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此时的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心情非常激动。是兴奋的。

——感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2)朗读指导:激动之情。

师:知我者,子期也!(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指名读)

师:让我们再来齐读,感受这知音相聚时的激动。

五、再现绝弦,在“感动”后温润语言

师叙述:

后来两人结拜,洒泪而别,约定明年再聚,以叙衷肠。次年,伯牙驾舟而至,谁知却在路口见一墓碑,碑上写着“钟子期之墓”。他顿时热泪长流,捶打着墓碑道:“天不该灭我知音!地不能埋我知音!可怜我一辈子才遇到这一知音,竟先我而亡!天地不公!”

俞伯牙悲痛欲绝。他在子期坟前行了三拜九叩大礼后,仰天叫道:“子期呀,且听伯牙再为你弹一曲吧……”

只见他双臂大起大落,十指如癫如狂。只听那琴声起初呜呜咽咽,含悲带血;继而又嘈嘈切切,噪响不绝……

他悲怀难抑,泪流满面地说:“从此知音绝矣!”

说罢,他蓦地抓起琴,对着子期墓前的磐石用力一摔,只听得轰然爆响,琴身粉碎。

1.品读“绝弦”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

(生读“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感悟“断弦”

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交流: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会像子期一样赞他——(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体会“伤怀”

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伤怀?

——这是无边无际的孤寂。

——这是一生一世的遗憾。

——这是无人倾诉的痛苦。

(交流,根据回答朗读。)

4.练笔“绝弦”

读了子期和伯牙的故事,你肯定对“知音”有了更多的理解,请你写一写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巧妙之处在于适时地把“知音”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这里做了一个提升,不管是音乐的作用,还是补充的文字,都如琴弦一丝一丝敲击着学生的心房,而声声弦音里,拨动着的却是语言的奇妙。那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如同琴声,积淀在学生柔软的心房里。】

六、呼唤知音,在“纯洁”处积累语言

1.人生知音难求,知音的故事更是难忘。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书中说伯牙曾在子期墓前写下一首短歌。(课件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此曲不复弹。让我们在那一曲《高山流水》中,一起记住这千古传诵的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师生齐诵《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对文本的阅读包括对课内文本的阅读和对课外文本的阅读。本环节通过必要的拓展,借助相关的背景介绍,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再次积累。】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长兴县吕山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鼓琴子期钟子期
重逢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何谓“知音”
转身①
香樟(诗歌)
临街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