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6-12-08胡金富程艳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问卷互联网+大学生

胡金富程艳

(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11;2.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160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胡金富1程艳2

(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11;2.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1603)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通过对安徽省4所高校400多名大学生日常上网的次数、上网的花费、上网的时间、上网的目的和上网的不良影响等情况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网络新媒体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社交、休闲娱乐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推动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互联网+;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思想政治教育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手机网民占比达到88.9%[1]。我国网民10-39岁年龄段的所占比例达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高达31.4%。据统计,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2]。作为网民主体的大学生是众多网络使用者中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群体,本文在对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1.调查目的、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目的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随着移动上网设备的逐渐普及、网络环境的日趋完善,新媒体的使用规模进一步增长。新媒体已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毫无疑问,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日常行为模式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笔者于2015年10月对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了调查。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两种方法开展。一是问卷调查法,此次设计问卷调查表《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1份,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408份,问卷回收率为99.51%;其中,有效问卷406份,占回收问卷的99.51%。二是访谈法。为了更加详细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之后,课题组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人数约有120人,访谈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通过访谈,也掌握了部分信息。

1.3 调查对象

调查的范围,我们选定在合肥市内四所不同类型高校,调查对象涉及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几十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回收的406份有效调查问卷基本情况是男生24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9.11%;女生166人,占全40.89%。其中被调查的大一年级学生303人,大二年级学生103人,分别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74.63%、25.37%。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拥有个人电脑或智能手机的有37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91.87%;没有个人电脑或智能手机等上网设备的33人,仅占8.13%。此次调查问卷共设计题目20项,其中前18项是选择,最后两项是开放式问题,可以根据情况简略表达个人观点。问卷的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平时上网的次数、上网的时间、上网的目的、上网的花费以及上网的不良影响等方面。

2.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2.1 关于上网条件的调查

上网早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调查发现,有个人电脑或智能手机等上网设备的比例为91.87%,绝大多数学生都使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网,另外8.13%的受调查大学生则是通过校园电子阅览室来实现上网需求的。上网的地点主要是宿舍、教室、食堂等校内场所。随着智能手机的价格走低和网络使用资费的降低,使大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网络用户,给上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2.2 关于上网时间与花费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平均每天上网次数在2次以上的占97.29%;其中,每天5次以上的占43.6%;每天8次以上的占23.65%。从每天上网的时间来看,每天上网1小时以下的仅占0.74%,每天上网1个小时以上的占99.26%,其中每天3小时以上的占68.96%,说明了大学生上网是比较频繁的,上网的时间相对较长,这可能与大学生学习压力存在一定关系。通过访谈了解,每天晚上12点以后上网的情况很少,几乎都没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经历。关于上网的花费,每月网络使用费在10元以下的占24.88%,每月花费少于50元的占90.89%,超过50元的仅占9.11%。

2.3 关于上网目的的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上网目的,我们将问卷中“你上网主要做的

事是”设置为“可多选”,大学生可以在8个选项中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不定项选择,结果如下图1所示,在网上娱乐看电影的比例最高,其次才是查资料学习,再次就是社交需要。关于上网之后第一件事的调查还发现,65.27%的大学生上网时首先打开的是QQ等聊天工具,23.4%的学生首先打开网页,8.62%的直接进入游戏世界,2.71%的大学生则查看电子邮箱,结果如下图2所示。

图1 上网主要目的

图2 上网时首先打开什么

2.4 关于上网与学习关系的调查

调查发现,有73.65%的学生认为上网是获取信息的过程,也可以视为学习活动,有57.14%的大学生认为合理利用网络才有助于促进学习,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更加快捷、与朋友联系交流更加方便、休闲娱乐更加多样化,所有这些将有利于节省时间来搞好学习。18.23%认为上网可以快速获取信息,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11.33%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帮助很大。但是,13.30%的学生则认为上网耽误学习,有时候上课或者晚自习时间会想摸出手机刷微信朋友圈,分散学习精力,影响正常的学习。

2.5 关于上网不良影响的调查

对于上网的不良影响方面,有69.21%学生认为长时间上网以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25.12%的学生感觉视力有明显的下降,44.09%的学生感觉视力有微弱的下降,30.79%的学生表示目前基本没有下降,暂时没有明显感觉到视力减退。在是否有上网玩游戏而选择逃课现象问题上,68.96%的学生表示从未有过,另外的31.04%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有过,其中26.11%的学生只是偶尔有过。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网络游戏还有一定程度的依恋。此外,通过访谈还发现,30%以上的学生曾经浏览过黄色网站,有的是网页弹出来的诱人的页面,出于好奇,就点击进入一探究竟。

3.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思考

3.1 借助移动互网络,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移动平台

随着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新媒体已经彻底打破了大学生的传统生活方式。过去,我们主要使用宽带互联网,随着3G和4G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大学生上网主要是使用移动互联网,最常用的上网设备是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宽带互联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现如今使用手机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很多上网活动,包括浏览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收发邮件、购物、看电影、打游戏等。面对大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网民”,需要“互联网+”的思维来寻求解决。

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移动平台,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规划和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手机网站,努力实现移动网络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和互补,专题手机网站设计上要便于大学生使用手机浏览器直接访问或者按照客户端进行访问。二是运用手机微博,通过手机微博的“关注”功能可以实现师生无障碍沟通,实时“双向互动”,有利于提高及时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充分利用手机微信,手机微信的优势明显,一方面手机微信可以发文字、图片或小视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添加公众号来关注校园微信平台。此外,可以利用的新媒体还有博客、QQ、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报等。

3.2 筑牢“防火墙”,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的突飞猛进,加之相应政策法规建设的滞后和监管的缺失,导致网络文化环境恶化。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世界包含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大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不健康内容的干扰,如宣传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和错误言论等。大学生缺乏生活阅历,面对一些消极、极端、甚至反动信息,可能无所适从,甚至迷失方向,导致价值观的混乱、扭曲。

作为网民群体最为集中的高校而言,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加大网络环境治理工作,高校配合政府共同筑牢网络不良信息“防火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另一方面自身也要加大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培养,倡导大学生遵守维护互联网安全的“七条底线”,努力做到诚实可靠,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保守秘密等网络道德规范。高校要对校园网络使用进行监管,通过制度来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通过教育引导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自觉汇聚“正能量”,共同构建和谐的网络思政环境。

3.3 坚持“三贴近”,增强思政网站吸引力和点击率

高校在加强和完善校园网络新媒体建设中,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三贴近”原则,使移动互联网成为思政工作平台。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官方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还是其他新媒体形式,都要积极利用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件,将这些身边事融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只有身边事才接地气,才有真实感,能够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为大学生成长服务。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小细节,把大学生的关注点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围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心理健康咨询、就业创业指导等开展活动,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园网络媒体的内容方面要贴近师生的生活实际,体现服务性,通过报道师生学习和生活,了解学校的情况,增强网站的可信度。在网络媒体的服务方面要体现个性化功能,增强用户对网络媒体的亲切感。在网络媒体的语言形式方面要注意语言艺术,生动活泼,符合青年人的年龄特征,兼顾内容的思想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语言的生动性。

“互联网+”已经来临,网络新媒体已经广泛运用,并且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认真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问题,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 15-12-1.

[2]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 .pdf,2015-12-1.

C915

A

2095-7327(2016)-10-0096-02

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SK2015A582)。

胡金富(1980—),男,安徽寿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程艳(1979—),女,安徽淮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新媒体。

猜你喜欢

问卷互联网+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