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朴而自由的木吉

2016-12-08贾冬梅

湛江文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火山口牧民火山

※ 贾冬梅

古朴而自由的木吉

※ 贾冬梅

昆仑山与天山交汇处是中国的西极之地,在这片西极之地的最西边,是一个叫做木吉的地方。当你摊开中国地图,木吉就是地图上最西边的那个尖角。

木吉的行政单位是乡,属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被誉为“中国西极第一乡”。虽然是乡,但木吉的面积足有7600多平方公里,比上海市还大。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木吉每天晚上10点依然能见到阳光,所以这里也是中国大陆上太阳最后驻留的地方。

木吉是柯尔克孜语,意为“火山喷出的泥砂石”。的确,1500年前的一次火山喷发,给木吉留下了13个形状、色彩各异的火山口。行走在木吉湛蓝的天空下,一边是连绵的雪峰,一边是壮观的火山口,而雪山脚下,围绕着火山口的便是柯尔克孜族牧民的房屋。长久以来,柯尔克孜人就在这片色彩斑斓的神奇土地上放牧,逐水草而居,过着古朴而简单的生活。

抵达木吉的艰难“世界冰川之父”的馈赠

在木吉,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七个大河滩,九十九道弯,屁股磨不破,到不了木吉滩。”这句话充分表达出前往木吉的艰难。

的确,木吉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最偏远的乡,从乌鲁木齐到木吉,可以先乘坐飞机到喀什,然后再转乘汽车经疏附县、乌帕尔绿洲、盖兹峡谷,在阿克陶县布伦口乡沙湖附近转道前往木吉。从海拔1000多米的喀什驶上海拔3000多米的阿克陶,你会发现树木、绿洲渐行渐少,戈壁、荒山逐渐充斥眼球,有一种行驶在藏北高原的错觉。

通往木吉的公路,其实就是一条修建在山涧、河谷的便道,砂石为基的路面有很深的车槽,公路两旁,偶尔能看见几栋黄泥垒筑的低矮民房。当车子行驶到第一个大河滩时,道路两边是高高的鹅卵石堆,有些地方差不多和车身一样高,路面也是鹅卵石和大块的碎石,高低不平,坐在车上会感觉到强烈的颠簸。

其实,7个大河滩只是概数,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河滩远远不止7个。当河滩渐渐消失,车会驶上一段很长、很平坦的“康庄大道”,不过,短暂的幸福之后,车子将进入山沟,随后便要经历“九十九道弯”。车子在山沟里拐来拐去,人也跟着左摇右晃,有时冷不丁遇上一个大坑,司机一个急刹,车身会猛地一震,人也会跟着弹起来。

在经历了一番折腾后,当你来到木吉,眼前令人震撼的景象会将此前的艰辛一扫而光:终年皑皑的雪山,植被苍郁的青山,被石灰岩、花岗岩或火山灰覆盖的红色、灰色或紫色的山,映着湛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金色的阳光,折射出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

木吉雄踞在帕米尔高原的中心,帕米尔古称“不周山”,“共工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就产生在这里。传说不周山倾倒之后,苍天也因此破碎了一角,于是女娲来到这里,先树立起三根擎天巨柱,然后又采集五色斑斓的石头来补天。这三根擎天巨柱,就是海拔都在7500米以上的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和公格尔九别峰。值得一提的是,慕士塔格峰分布着大小40多条现代冰川,号称“世界冰川之父”,洁白的冰川从雪线往下一直延伸到海拔约3900米的山腰,蔚为壮观。

冰川也是木吉最重要的水源。冰融成水后,形成沟壑间欢快流淌的泉流,泉流汇聚到低洼处,就形成了水面平静澄澈的冰川湖。纯净的湖水渗入五色砂砾覆盖的土地,滋养着扎在砂砾地里的枯草根,抽出点点嫩芽。在缺少高大乔木的木吉,这些低矮的草和灌木,是牧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牛羊的口粮、生活的燃料,都要倚仗它们。

卡日铁米尔火山群1500年前喷发造就的斑斓大地

来木吉旅游的人,除了少数抱有追逐太阳脚步这一浪漫的想法,大多是冲着帕米尔高原旖旎的风光和木吉独有的色彩斑斓的大地而来。事实上,木吉色彩斑斓的大地的形成,除了得益于亿万年前那次沧海桑田的地壳运动,还归功于1500年前的一次火山喷发。当火山怒吼着喷出燃烧的岩浆、浓黑的烟柱时,是否有人目睹这一幕,今天已经无人知晓。但当一切尘埃落定,我们可以从火山岩浆锻造过的鲜艳大地上,去想象那次壮观的爆发。

分布在木吉境内的火山,被称作“卡日铁米尔火山群”,沿着一条山谷里起伏不平的砂石公路慢慢深入,当一个个铁红色的火山锥出现在高峻的雪山脚下,卡日铁米尔火山群就近在咫尺了。走得更近些,当一边是连绵逶迤的雪峰,一边是大小不同、高低错落的火山锥时,火山群仿佛已触手可及。远望,蓝天透亮,雪峰巍峨;近看,火山口相互交错、形态各异;身边,清澈的木吉河唱着歌欢快地流过;脚下,则是被火山岩浆晕染的五彩大地。当初从火山口涌出的岩浆,在荒凉的戈壁上冲出一条湍急的岩浆洪流,在木吉的大地上翻滚着,形成一个个石滩,成为火山留给这片土地最靓丽的礼物。

看山跑死马,虽然火山口看着已经近在咫尺,但想要一睹真容,还有很长的路,必须离开公路,弃车沿小道步行,越过冰凉的湿地和寒冷的雪地才能到达。

卡日铁米尔火山群一共有大小13个火山口,它们高低错落,每一个都有独特的造型和地质色彩,或呈暗金黄色,在阳光下灿烂夺目;或低调内敛,呈深褐色;或仅二三十米高,顶部也只有篮球场大小;或高出地面近百米,让人望而生畏。此外,每一个火山口的凹陷也深浅不一,有的火山口甚至低于地表,在地面上形成巨大的凹陷。而积水的火山口,便是一个个小小的湖或深潭。唯一相同的是,所有火山口周边的岩石都曾有过被强烈烧灼的质感和色彩。站在火山口,扑鼻而来的是浓烈的硫磺味;四下远眺,这种被烧灼后形成的色彩一层层向远处晕染,清晰地勾勒出火山喷发时岩浆肆意横流的痕迹。这样色彩斑斓的大地,映着白雪皑皑的圣洁山峰和铁锈色的火山口,给摄影师和画家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无限的创作灵感。

火山养育的柯尔克孜人“石窝子”中的淳朴生活

火山喷发是灾难,但也蕴含了重生的希望,火山灰形成的土地是肥沃的耕作原料,那场火山爆发留下的火山灰,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形成了茂盛的草场,是从遥远的叶尼塞河迁徙而来的柯尔克孜人,把这里建成了新的家园。

清晨,乳白色的薄雾弥漫在草滩,牧民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太阳升起,皑皑雪峰下,嫩绿、嫩黄点缀出一块块草场。蓝绿色的小河两岸,黑色的是牦牛,白色的是羊群,红褐色夹杂的是骏马,黄色的则是骆驼。而颜色火红的,除了火山口,还有柯尔克孜牧羊女火红的衣裙。

柯尔克孜牧民的房屋星星点点,散布在空旷的平地上,柯尔克孜人的住宅俗称“石窝子”,房屋直接就地取材,以火山岩石、卵石和泥土为主,顶部为木梁椽子,屋顶用黄土覆盖。除了门,墙上只有一个窗户,但屋顶的天窗是必不可少的。屋中约四分之三的面积是一个约50厘米高的土炕,上面铺上厚厚的羊毛、骆驼毛或羊毛织成的褥子,成为一家人坐卧起居的地方。凹凸不平的四壁上,挂着色彩鲜艳的挂毯,即使是穷人家也不例外。木吉地区高寒,昼夜温差大,即使在夏日,晚上也能滴水成冰,所以石窝子里一定要有一个烧柴草的火炉,烟囱直出屋顶。

由于气候高寒,所以牧民们日常饮食热量较高,吃的多是肉和馕,以及各种奶制品。馕和奶茶是待客必备的物品,无论谁来到家里,主人必定会端出馕和热腾腾的奶茶。作为客人,不吃不喝是不行的,但吃多吃少却随客意,哪怕只是掰下指甲大小的一块饼,就上一小口奶茶,就不算失礼。有贵客到来时,饭桌上会丰盛很多,牧民们通常会宰杀一只羊,煮一锅香喷喷的手把肉来款待。馕也是木吉一带乃至整个新疆地区最流行的主食,馕的吃法有很多种,把醒好的面擀成直径一米的薄片,然后抹上奶皮子、酥油,卷叠起来,再盘成饼状,下锅蒸熟,就叫蒸油馕;搁在带盖子的饼铛里,埋进火堆里烤的,是烤油馕;还有的油馕里加进牛肉或羊肉馅儿,就成了肉油馕。

游牧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柯尔克孜人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流行一种叫做“奥孜库姆孜”的乐器,演奏者在用嘴吹这种乐器的同时,还要用手弹,因此它集弹拨、吹奏、簧鸣乐器的特色为一体,在一呼一吸之间吹奏出婉转悠扬、别具一格的乐曲。另一种叫“库姆孜”的弹拨乐器来头更大——这是一种梨形木制弦乐器,形似吉他,只有三弦。相传这种乐器在唐朝时曾作为大唐乐器送给日本,据说库姆孜因此成为日本弦乐器的始祖。

逐水草而居,以放牧为生,柯尔克孜人在木吉过着古朴而自由的生活,他们每天都会送别太阳,当太阳在木吉的雪峰背面落下时,那燃遍了整个天边的霞光,仿佛可以照耀到另一个黎明。

猜你喜欢

火山口牧民火山
Facts of Yellowstone
Tongue Twister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探析
世界奇特的火山湖(上)
有趣的火山图
世界奇特的火山口湖
海底火山
商人买马
火山
我是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