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说新语》“之”字用法研究——以《世说新语》前五类为例

2016-12-06张蕾

巢湖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心语世说新语助词

张蕾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世说新语》“之”字用法研究——以《世说新语》前五类为例

张蕾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之”字是《世说新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字,它的使用使得《世说新语》语言更加紧凑,表达性更强。文章以《世说新语》前五类为研究对象,采用穷尽式以及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考察“之”字的代词、助词、动词、连词等用法,探讨《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之”字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世说新语》;之;用法;研究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士族阶层的遗闻逸事、言行风貌和生活情趣等[1]。鲁迅先生把《世说新语》称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2]。

当前对《世说新语》的研究大多都是从文学评论、词性研究、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在语法方面也有许多成果,比如形容词研究、副词研究、汉语语法流变等,但是却缺乏对“之”字研究的相关成果,《世说新语》中的“之”字出现频率甚高,看似平常却在行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世说新语》原书八卷,今本三卷,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36类,笔者选取极具代表性的前五类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五类,其虽只有五类,却占全书内容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其中“之”字的用法也较为丰富。笔者采用穷尽式的统计,对“之”字用法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其在文中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

根据笔者的逐字统计和研究,《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之”字一共出现391次。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

词类 代词 助词 连词 动词 小结频数 192 192 4 3 391所占比例 49.1% 49.1% 1.02% 0.77% 100%

笔者对《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之”字用法的划分,并没有像学者们对于“之”字划分得那么全面,而是根据《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之”字用法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代词、助词、连词、动词四类。对于《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之”字用法的排列也没有按照传统的实词与虚词的词类排列,而是按照其中“之”字用法出现频率的高低来排列的。

1 “之”作代词的用法

《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之”字作代词一共出现192次,约占“之”字总数的49.1%。

《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之”字作人称代词是其最主要的用法之一,下面笔者依然按照其作人称代词时出现的频率的高低进行分析。

1.1.1 “之”字作第三人称代词

对于“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用法的具体分类,学界一直存在分歧。很多学者将“之”字作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分得很详细,分为指人的第三人称代词、指事的人称代词以及指物的第三人称代词,并分别举出例子进行论述。笔者不太赞成这种分得过于详细的做法,而是将指物的第三人称代词和指人的第三人称代词合并来阐述。笔者认为“之”字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也可以代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它在句子中经常作动词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例如: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德行第一)

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之,令吏杀焉。(政事第三)

支公好鹤,住剡东岇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言语第二)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作动词的宾语。例一指代的是荀巨伯的友人,作“委”的宾语,即不忍心扔下他。例二指代的是小官吏,作“收”的宾语,即陈仲弓逮捕了他。例三指代的是鹤,作“惜”的宾语,即支道林舍不得它。

1.1.2 “之”字作第二人称代词

在《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之”在作人称代词的用法中,除了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以外,还出现了一例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的例子:

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言语第二)

这个例子出现在对话之中,前一句是“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连在一起翻译即慈明说:“您责备我,依据什么?”袁阆说:“我刚才问国士,你却谈及自己的诸位兄长,因此我才责问你呀!”这句话中“之”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作“尤”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

另外,在《世说新语》前五类中,还出现两例用作人名的“之”,有些学者将其列入音节助词或者直接归入助词的行列。比如赵世举《古汉语助词“之”概说》将用作人名的“之”划分到音节助词中,而杨柯《<左传>之字用法研究》将用作人名的“之”归入助词的行列。但是,《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两类用作人名的“之”与赵世举、杨柯文章中所举的例子“介之推”、“烛之武”不同,它不在人名之中,而是用在人名末,所以笔者根据例子的具体情况,将其归到人称代词之中。例如: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言语第二)

王中郎年少时,江虨为仆射,领选,欲拟之为尚书郎。(方正第五)

需要说明的是例二中王中郎即王坦之。

“之”字作指示代词,没有作旁指代词的用法,主要用来表近指和远指。

1.2.1 “之”字作近指代词

“之”字作近指代词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这个、这样、这些”等,经常用作宾语。例如: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德行第一)

庾后闻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言语第二)

未至发所,道闻民有在草不起子者,回车往治之。(政事第三)

例一指代的是这件事,作“争”的宾语,即前一句中所讲的争论各自父亲功德高低的事情。例二指代的是这件事,作“闻”的宾语,即侍中刘劭向晋武帝解释庾稚进献羽毛扇的事情。例三指代的这件事,作“治”的宾语,即有人生了孩子不肯养育的事情。

1.2.2 “之”字作远指代词

“之”字作远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样、那些”等,在句中作宾语或定语。例如:

意色萧然,远同斗生之无愠。(德行第一)

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言语第二)

李答曰:“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言语第二)

例一指代的是那样,可译为他神态悠闲,像古时的楚国令尹子文那样没有怨恨。例二指代的是那样的,可译为中散大夫嵇康对赵景真说:“你的眼睛黑白分明,有白起那样的风度,可惜的是狭小了些”。例三指代的是那样的,可译为李弘度回答:“像《北门》那样的慨叹,早就让您听到了”。

2 “之”字作助词的用法

《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之”字作助词一共出现了192次,约占“之”字总数的49.1%。“之”字作助词也是其在古汉语里主要用法之一。助词是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虚词,可以分为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类。

2.1.1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之”,表示偏正结构,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表示修饰关系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德行第一)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德行第一)

客有问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言语第二)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表示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例一中的“鄙夷之心”中,“鄙夷”修饰的是“心”,这里的“之”就可以译为“的”。例二中的“无义”修饰的是中心语“人”,“有义”修饰的是中心语“国”。例三中“之”前的定语“高明”修饰的是中心语“君”,表示的也是修饰关系。

(2)表示领属关系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德行第一)

郗受假还东,帝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由是身不能以道匡卫,思患预防。愧叹之深,言何能喻?”(言语第二)

退答曰:“故当是丈夫之德,表于事行;妇人之美,非诔不显。”(文学第四)

以上这三个例子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都是领属关系。例一中“国”和“近属”是领属关系,即国家的近属。例二中出现了两个“之”,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第一个“之”,“家国”和“事”之间是领属关系,即家国的事情。例三中“丈夫”和“德”之间、“妇人”和“美”之间都是领属关系,即男子的品德、妇女的美德。

(3)表示限制关系

昔孙树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德行第一)

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德行第一)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言语第二)

以上三个例子中“之”前的成分限定“之”后的成分。例一中“之”前的定语“古”从时间上限定中心语“美谈”,即古代的美谈。例二中“之”前的定语“四时”限定的是中心语“气”,即一年四季的气象。例三中“之”前的定语“秋冬”限定的是中心语“际”,即秋冬的交际。

2.1.2 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表示补充关系,大致相当于相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得”,也可译为现代汉语的“到”。例如:

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德行第一)

郗受假还东,帝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由是身不能以道匡卫,思患预防。愧叹之深,言何能喻?”(言语第二)

周伯仁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刁玄亮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方正第五)

例一中的“知母憾之不已”即知道母亲怨恨得厉害。例二中的“愧叹之深”即羞愧、感叹得深沉。例三中的“营救备亲好之至”即多方营救,亲密友好到了极点。

2.1.3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其成为充当单句句子成分的短语,或者使其转化为复句的一个分句。例如:

答曰:“民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陈恒。”(言语第二)

谓温峤曰:“班彪识刘氏之复兴,马援知汉光之可辅。今晋祚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于河北,使卿延誉于江南,子其行乎?”(言语第二)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方正第五)

例一中,“如明府去陈恒”本是一个独立单句,在其主谓之间加了“之”字,将这个单句变成一个短语结构,作全句的宾语。例二中,“刘氏复兴”、“汉光可辅”本是一个独立单句,在其主谓之间加了一个“之”字,将单句变成短语结构,作全句的宾语。例三中,“诸葛亮次渭滨”本是一个独立单句,在其主谓之间加了一个“之”字,将这个单句变成一个短语结构,作全句的主语。

2.1.4 用在动词和宾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一般可以不译出。宾语前置打破了古今汉语的常规语序,把宾语提到动词之前,突出宾语。“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性助词,一共出现了2次,约占助词“之”的0.51%。例如:

帝曰:“哀至则哭,何常之有?“(言语第二)

王曰:“亡祖长史,与简文皇帝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俪二宫。何小子之有?”(方正第五)

例一中,“何常之有”即“有何常”,可以译为有什么惯例。例二中,“何小子之有”即“有何小子”,可以译为怎能称为小子。

2.1.5 “之”字位于名词和“所”字结构之间,组成“名词+之+所”的结构。这里的“之”没有实际意义,也不能译为“的”。例如: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文学第四)

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文学第四)

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文学第四)

2.1.6 用在“……之时”这个固定结构之中,可译为“当……的时候”。例如: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上例中,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当斯之时”中的“之”,这个“之”也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当斯之时”即“当是这种情况的时候”。

2.1.7 用在“……之后”这个固定结构之中,可译为现代汉语的“以后”。例如:

事平之后,陶公与让有旧,欲宥之。(政事第三)

乱离之后,百姓凋弊。(方正第五)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之”不能译为“的”,应该将“之后”一起翻译,译为“以后”。

2.1.8 用在“……之间”这个固定结构之中。例如:

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文学第四)

一坐之间,诔以之成。(文学第四)

例二中,我们在这讨论的是前半句“一坐之间”。这两个例子中的“之”可以翻译也可以不翻译,“有意无意之间”可以译为“有意和无意的中间”,也可以译为“有意和无意之间”。“一坐之间”可以译为“坐一下的中间”,也可以译为“坐一下之间”。这两个例子中的“之间”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时间的短暂。

《世说新语》前五类中,在“之”字作助词的用法的范畴内,除了上面论述的用作结构助词的用法以外,“之”字还有用作音节助词的用法。“之”字用作语气助词,可以衬托音节,舒缓语气,又称为“衬音助词”[3]。在《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之”字作音节助词主要用在时间词之末、不及物动词之后以及人名之中。

2.2.1 用在时间词之末。例如:

帝嗟慨久之。(言语第二)

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文学第四)

叹为新拔者久之。(文学第四)

2.2.2 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例如:

见谢,甚说之,都不复顾王,遂达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文学第四)

3 “之”字作连词的用法

《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之”字用作连词的用法出现了4次,约占“之”字总数的1.02%。

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德行第一)

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言语第二)

一坐之间,诔以之成。(文学第四)

瞻曰:“方于将军,少为太早;比之甘罗,已为太老。”

4 “之”字作动词的用法

《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之”字作动词一共出现3次,约占“之”字总数的0.77%。《说文解字·之部》中对“之”的解释是:“之,出也。象草過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4]”《尔雅·释诂》:“之,往也。[5]”可见,“之”作动词,表示“到、往、到……去”等意思,这是“之”字的本义。例如:

谢万作豫州都督,新拜,当西之都邑,相送累日,谢疲顿。(言语第二)

殷仲堪当之荆州。(政事第三)

杜预之荆州,顿七里桥,朝士悉祖。(方正第五)

5 结语

通过对《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之”字的归类以及分析,可以得出一下几点结论:

首先,《世说新语》前五类中的“之”的用法主要集中在代词和助词两类,“之”字用作代词和助词一共有384次,约占“之”字用法总数的98.21%。其中,“之”字用作助词的用法不仅出现的频繁,而且用法多样且复杂。“之”字用作连词的用法只出现4次,用作动词的用法只出现3次。可以看出“之”字用作连词以及动词用法呈现下降的趋势。

其次,《世说新语》作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料,其“之”字的用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个时期“之”字发展的状况以及趋势。与上古时期“之”用法的多样性相比,《世说新语》前五类中就没有出现“之”字用作介词、兼词、语气词的用法,可见这个时期“之”字的用法比较集中。

最后,通过对《世说新语》前五类中“之”字穷尽式的统计和研究,也可以看出“之”字有逐渐向现代汉语“的”用法的过渡。而且也出现了“之时”、“之后”、“之间”等固定结构,这些都是那个时期“之”字用法独特的特征[6]。

[1]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1-312.

[2]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59.

[3]唐为群.“之”的一种特殊用法——衬音助词[J].学术研究,2000,(3):118-122.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4:123.

[5]郭璞,注.尔雅[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2.

[6]李琦.试论“之”在《墨子》中的用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S2):212.

THE RESEARCH ON THE USAGE OF“ZHI”IN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TAKING ITS FIRST FIVE CATEGORIES AS AN EXAMPLE

ZHANG Lei
(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00)

“Zhi”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words in the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whose use makes the language more compact and more expressive.The paper does research on the usage of“zhi”as pronouns,the auxiliary,verbs,and conjunctions,etc.in the first five categories through exhaus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Exploring the grammar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zhi”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Zhi”;usage;research

H141

A

1672-2868(2016)05-0104-05

2016-05-30

张蕾(1989-),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

责任编辑:李 晓

猜你喜欢

中心语世说新语助词
浙江桐庐中学 晏铌 老师答疑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论维吾尔语中心语及其维汉翻译的作用
日语中间投助词さ的考察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浅析汉语以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以《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所列例句为例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