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要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贡献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12-06郑艳凤

关键词:社会科学贡献哲学

郑艳凤

(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锦州121013)

高校要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贡献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郑艳凤

(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锦州121013)

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校要做出自己的贡献,因为高校在这方面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高校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研究力量,高校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高校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贡献的侧重点体现在:为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做出了贡献。高校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贡献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注意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有问题意识,注意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相结合。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作用;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等系列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高校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贡献的有利条件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力量的主要聚集区,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最齐全的部分。因此,高校有条件、有义务为繁荣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做贡献。

(一)高校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研究力量

高校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最强的领域之一,优势在于它是科学思想和知识的传播阵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比较集中的有四个地方:一是高等学校,二是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三是各级社会科学院,四是各级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而在这四部分力量中,高校的研究力量最雄厚。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成人高等学校284所[1]。就这些高校来说,都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当然,由于每一个学校的类型不同,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力量不尽相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所有学校都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

还应该说明的是,高校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据统计,全国本科院校几乎都设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文科生也占了在校学生很大比例”[2]。我国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等13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全国高校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这样的学科优势和学科布局,使得高校有条件建设人文社会科学,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贡献。

(二)高校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这方面的成果,包括研究项目、著作、论文、咨询建议等。

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情况看,高校是国家社科基金申请和立项最多的部门。以2014年为例,高校系统申报24071项,占85.4%。在高校系统中,985高校共申报3951项,立项778项,占总立项数的20.37%,立项率为19.69%,是平均立项率的1.45倍;211高校申报8372项,立项1494项,占当年立项总数的39%,立项率为17.85%,是平均立项率的1.32倍[3]。

我们再以国家社科基金2015年、2016年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中的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哲学三个学科为例来说明问题。如下表所示:①

项目情况2015年2016年项目类别学科分类立项数高校立项数高校立项所占比例立项数高校立项数高校立项所占比例重点项目马列·科社16 12 75.0% 10 6 60.0%党史·党建9 4 44.4% 9 3 33.3%哲学22 21 95.5% 24 21 87.5%一般项目马列·科社131 113 86.3% 137 113 82.5%党史·党建58 25 43.1% 54 30 55.6%哲学129 118 91.5% 120 105 87.5%青年项目马列·科社45 34 75.6% 55 46 83.6%党史·党建16 7 43.8% 22 12 54.5%哲学62 50 80.6% 68 61 89.7%

以上数据只是几个学科,其他学科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说明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高校立项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部门。虽然科研立项不能完全反映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的作用,但是毕竟从某种角度反映了这一问题。

至于各省、市、自治区的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中,高校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著作、论文、咨询建议等,已经难于精确统计了。但高校的数量占较大比重,则是无疑的了。

二、高校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贡献的几个侧重点

高校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既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上,也体现在研究侧重点上。我认为,高校尤其要在下列几个方面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为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的研究做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2](3)。并且要从西方历史、中华文明历史论证这一问题。研究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就应该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互相促进的作用。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这一点,已由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反复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此进行了宏观的概括。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要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专业课程优势,从世界和中国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哲学社会科学是怎样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发展又是如何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

其次,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长远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产生的是文化、是思想,而文化、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着长久的作用。高校的相关学科要研究历史发展过程中哪些文化、思想在社会发展中起长远的作用,这些文化、思想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需要总结的经验教训等。

(二)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研究做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2](8)作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为研究这一问题做出贡献。

首先,高校要从学理和实践两个角度,特别是从学理的角度,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既要从实践角度研究,也要从学理的角度研究。学术研究是高校的优势之一。因此,高校的研究人员在从实践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同时,更要注意从学理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其次,高校要研究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对于这样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需要下大力气、下苦功夫进行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能力,和其他部门相比,高校具有优势。因此,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再次,高校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高校要利用自己的优势,研究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过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经验教训,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进一步指导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系列问题。

(三)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做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2](22)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利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做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提到学科建设时,第一个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集中的单位。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反映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状况。因此,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也要避免同质化。

其次,利用学科齐全的优势,为建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做贡献。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多学科的互相配合,各个相近的学科及门类互相融合。高校和社会科学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最全的部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这个优势使得高校可能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方面,包括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术评价体系、教材体系等问题上,发挥作用,做出贡献。

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这既需要传统学科的不断发展完善,更需要建立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还需要发展冷门学科。在这些方面,高校都能够有所作为,因为高校具有建立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和研究人才。从以往的经验看,许多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的建立与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关系密切,高校有这方面的经验。

再次,为学科的中国特色做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即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做到这几点,当然不仅仅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责任,但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应有作为,也大有可为。高校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课程优势,着力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既要从学科内部和学科交叉的角度体现中国特色,也要从国际交流、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角度弘扬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

三、高校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贡献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校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做贡献,既要遵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注重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这个大前提下,高校还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即研究和育人相结合的特点,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2](11)。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可以有很多途径,真学真用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和重要衡量标准。

真信的前提是真懂,而真懂的前提和途径是真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要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对其理论内容融会贯通,就要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带着问题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分析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原因;分析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蕴含于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理解各个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分析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新发展,特别要分析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真懂真信的重要表现是真用。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2](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科学的指导思想必须用来指导社会发展的实践。真用就不是用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实践。这才是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不局限于高校,但却是高校必须特殊注意的问题。因为高校既要解决教师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是具有知识的高层次群体,又是以研究、教学、学习为主要任务的群体,并且,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又直接涉及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长远问题,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问题。

(二)要有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态度源。”[2](14)问题意识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不能说高校教师不接触社会,但是相当一部分人或多或少地局限于书本和理论,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多,问题意识不强。他们缺少从问题入手,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出发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种状况不但制约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提高问题意识的自觉性。这是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

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问题意识。要研究问题是如何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例,要研究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问题是如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实践依据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把握,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如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的。

(三)注意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相结合

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和教材体系建设相结合。“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2](23)。从实际情况看,我们在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从学科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至于教材体系建设方面,“经过努力,我们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总体看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2](23-24)。

除了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各自的问题外,我觉得,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相结合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对与之相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关注不够,在教材体系建设中不注意与之相关的学科体系。这实际上是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相脱节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这个问题上完全没有注意到,而是说这方面的意识不强,以及由这方面的意识不强而导致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不完善。作为高校,应该对这种情况负很大的责任。

①本表数据是作者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的2015年、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结果的数据统计并计算的比例。高校中没有包括党校、军队院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2016-06-03)[2016-06-09].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606/t20160603_248263. html.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

[3]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社科规划办规划处负责人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答记者问[EB/OL].(2016-07-16)[2016-07-23].http://www. npopss-cn.gov.cn/n/2014/0716/c351660-25289636-3.html.

(责任编辑 林喦)

A81

A

1672-8254(2016)06-0033-04

2016-06-0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BKS016)

郑艳凤(1963—),女,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贡献哲学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社会科学总论
幽默“三十六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