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五脏图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运用

2016-12-02陈晓锋何尉娜韦柳艳邱莉芳吴世嫦毛嘉媛

广西中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肝阳中焦五脏

陈晓锋 何尉娜 韦柳艳 邱莉芳 吴世嫦 毛嘉媛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530011南宁市华东路10号

·理论探讨·

中医五脏图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运用

陈晓锋 何尉娜 韦柳艳 邱莉芳 吴世嫦 毛嘉媛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530011南宁市华东路10号

中医五脏图;神经内科疾病;理论探讨

中医认为人体疾病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内经》云:“偏阴偏阳谓之疾”[1]13。中医治病养生的大法就是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纠正人体的偏阴偏阳,使人体重新恢复平衡,人的疾病自然康复。现代人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致使人的元阳耗损过多,引起正气不足,邪气易侵,导致疾病产生,而且病情顽固,难以治愈。所以能够知道哪些情况会耗损人的元阳、正气,懂得开源节流在人的养生立命中就显得很关键。开源节流固护阳气,在预防神经内科疾病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1 中医五脏图与“三个平衡”的关系

笔者根据五行配属五脏的位置关系绘制出中医五行图。在五行图中有两条通路,一条为“阳路”,“阳路”即阳气生长化收藏的通路,肝木生心火,火能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宣发和肃降,通过肺的宣发功能将阳气宣发到四肢百骸,肺的肃降金生水,阳气回纳归元于肾及命门则生生不息。阳路要保持通畅最关键的是阳气能通过中焦脾胃,中焦是五脏的交通枢纽,肾阳及命门之火是人生命中的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肾阳及命门之火为五脏之根、生命之根。另一条为“阴路”,“阴路”指水谷之精在肾阳推动下气化蒸腾的过程。给大家一个比喻,我们煮菜时将水和菜放在锅里,中焦如釜,中焦是受纳食物和腐熟食物的地方,但是如果没有火,菜是煮不熟的,下焦如灶,下焦的火非常重要,只有下焦火够旺才能腐熟食物,且只有下焦火够旺后水才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通过中焦的交通枢纽滋润上焦,所以除了下焦之火外中焦也非常重要,如果中焦的交通枢纽拥塞,则阳气和水气就不能回纳下焦和上达上焦。肺为华盖,水蒸气到肺后冷却,金生水,水冷却后又回到肾,这样就形成了阴路的循环,这个过程就是中医讲的气化和蒸腾(见图1)。人体的阳路和阴路如果都能够畅通无阻则身体健康,五脏安和,五脏各安其职。所以在阳路及阴路的循环中,都是阳气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这就是扶阳学派所倡导的阳主阴从和阳生阴长的理念。

图1 中医五脏图

笔者从五脏图中感悟出健康人常态应表现为:①中土健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这是人体第一个平衡;②心肾相交,心火下降温煦肾水,肾水蒸腾、气化上润心火——这是人体第二个平衡;③肝气左升,肺气右降——这是人体第三个平衡;④达到三个平衡后则五脏安和,各司其职,使得身体达到平衡状态。

现代人由于生活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极易烦劳。《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1]7张就是阳气往外发而不能够回本位,阳气的本位在肾及命门。双肾及双肾之间的命门是人一身阳气的根本,就像一棵树木的根一样,根本好了自然枝繁叶茂。经常烦劳,阳气不能回到肾及命门,久而久之阳气就会慢慢耗竭。笔者临床观察到很多患者在体质上往往表现为上焦热、下焦寒、中焦不畅的身体格局。现代人常过食肥甘厚腻,肥甘厚腻之品容易阻碍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焦脾胃是五脏的升降枢纽,是沟通上下左右的枢纽,中焦不畅直接影响到心肾相交及肝左升、肺右降。肥甘厚腻还会助痰湿,抑扼阳气,现代人易患的高血脂、高粘血症、脑血栓等疾病都跟过食肥甘厚腻有很大关系。现代人还常熬夜、嗜食生冷、缺乏运动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容易导致人体三个平衡被破坏。

2 根据五脏图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五个治疗大法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总结出五个治疗大法,现介绍如下。

①调中法。该法具有坐镇中焦、五脏同调之功效。代表方为自拟调中汤,药物组成:白术、苍术、茯苓、砂仁、法半夏、炙甘草。古有建中(大、小建中汤)、理中(理中丸)、补中(补中益气汤),自拟调中汤,能恢复中土沟通上下(心、肾)左右(肝、肺)的平衡功能。方中白术健脾;苍术运脾;茯苓健脾祛湿;砂仁健脾和胃有助阳气纳肾;半夏和胃降胃气;炙甘草中和脾土。调中法以脾胃中焦为基础,能恢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功能,为归根纳下法创造条件。

②清上温中扶下法。现代很多人的体质表现为上焦热、下焦寒、中焦不畅的身体病理格局。上焦热主要表现为经常口腔溃疡、心烦、睡眠障碍、头痛、血压高、一吃热气东西就上火等;下焦寒主要表现为手足冷、膝盖和腰冷或酸软、夜尿多;中焦不畅主要表现为脾胃功能差、舌苔厚腻。脉象多呈现心脉亢、肾脉弱、脾脉滑,心火越亢则下焦越寒。此证可妙用乌梅丸治疗,药物组成:乌梅、细辛、附子、干姜、黄连、黄柏、当归、桂枝、人参、蜀椒。方中黄连清上焦心火;干姜温中焦;附子及桂枝温扶下焦元阳;黄柏苦寒清热;蜀椒祛寒;细辛温肾暖脾;人参、当归补养气血,诸药共奏清上温中扶下之效。

③温潜肝阳法。临床上许多患者主要表现为肝阳偏亢,多由肾阳不足阴火夹肝阳上逆所致,此类患者肝脉亢、好发脾气、易怒、易睡眠障碍、易出现高血压,但是肾脉弱、手足冷、夜尿多、背寒等。笔者自拟温潜肝阳方治疗,药物组成:龟板、砂仁、制附子、炙甘草、白术、茯苓、白豆蔻、生龙骨、生牡蛎、天麻、钩藤、茵陈、生麦芽、杜仲、怀牛膝。该方以潜阳丹(龟板、砂仁、制附子、炙甘草)为基本方,使肝阳温潜、阳气归位;白术、茯苓、白豆蔻加强畅中焦;生龙骨、生牡蛎、天麻、钩藤加强潜肝阳;杜仲、怀牛膝助制附子加强温纳肾阳,助引阳气归肾及命门;借张锡纯建瓴汤及镇肝熄风汤的方义,肝为将军之官,必须恩威并重,对肝阳升发太过除温潜外还需佐以茵陈、生麦芽等条畅肝气之品。

④调达肝阳、肝气法。该法以桂枝法、吴茱萸汤、小柴胡汤、柴胡舒肝散等为基本方。桂枝法是扶阳法脉之一,为通法,桂枝除能解表外还是很好调达肝气的上品,这类患者往往左侧肝脉弦及脾脉弦,出现善太息、双肋部胀痛、乳房胀痛、胃痛、胃脘部痞胀、顽固性头痛等症状。桂枝法、吴茱萸汤在偏于肝阳不足时使用;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在偏于肝气失于调达、肝气郁结、肝木乘脾土时使用。

⑤归根纳下温潜法。上述的调中法,清上温中扶下法,温潜肝阳法,调达肝阳、肝气等法都是权益之法,都是为归根纳下温潜法做准备,归根纳下温潜法在扶阳法脉里是四逆法。老子《道德经》云:“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2]常就是常态,归根就是阳气回纳,引阳入舍,使阳气归元。四逆法以四逆汤(制附子、干姜、炙甘草)为加减,方中制附子温散寒邪,回阳救逆为君;干姜温中祛寒,助附子回阳为臣;炙甘草补脾益气,以助温阳,使得阳气回纳封藏,生生不息。

3 典型病例

案1肝阳不足型患者,女,55岁,因“头痛10年”于2014年3月5日就诊。患者诉10年来经常头痛,以头顶胀痛为主,疼痛较剧烈,时有恶心干呕症状,四处求医,经西医、中药、针灸等治疗病情均未见明显好转。患者到我院神经内科求诊,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定位体征,查头颅核磁共振加头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血管性头痛”。患者舌质偏淡,苔薄白,左侧肝脉弦。运用五脏图进行分析,该患者头痛是因为肝左升不足,阴占阳位引起。运用调达肝阳、肝气法,以吴茱萸汤加减,具体药物如下:吴茱萸8 g,党参12 g,大枣10 g,生姜10 g,制附子15 g(先煎),延胡索12 g。服至3剂时患者头痛症状明显好转,服至7剂时头痛消失,再在原方基础上随症加减共服药1个月,随访2年头痛未复发。

案2肝阳偏亢型患者,男,65岁,因“头痛6年”于2014年1月10日就诊。患者诉6年来经常头痛,疼痛部位以头顶部及双颞侧头痛为主,疼痛性质以搏动性头痛为主,近3年发现血压升高,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血管性头痛”,常年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每次20 mg,每隔12 h服用1次,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每次12.5 mg,每隔12 h服用1次。患者血压时有波动,最高血压达180/100 mmHg,经西医、中药、针灸等治疗均未见明显好转。患者至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后予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定位体征,查头颅核磁共振加头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亦未见异常。患者舌质淡红,苔厚腻,左侧肝脉轻取即得、中取偏亢,双侧肾脉弱。患者平素遇事容易急躁易怒,血压易高,易上火、出现口腔溃疡等,表现为上焦热,但又舌苔厚腻、脾胃亏虚、中焦不畅;夜尿多,每晚5至6次,冬天手足不温,表现为下焦虚寒的症状。临床上如果只是看到患者有肝阳上亢、上焦热,而忽略中焦不畅、下焦虚寒的表现,临证用药往往效果欠佳。运用五脏图进行临床分析,该患者肝左升太过,上热下寒,中焦不畅,心肾不交。临证通过畅中焦引心火下行于肾,木生火,心火得降则肝阳得降。运用温潜肝阳法,以温潜肝阳方加减,具体药物如下:龟板5 g(先煎),制附子15 g(先煎),砂仁21 g,炙甘草6 g,白术30 g,苍术25 g,石菖蒲20 g,柏子仁30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25 g(先煎),天麻15 g。服至7剂时患者头痛症状明显好转,服至14剂时头痛消失,再在原方基础上随症加减共服中药3个月,每日1剂。后嘱每周服2~3剂,又坚持服中药半年。随访2年头痛未复发,而且血压平稳。

案3脾肾阳虚型患者,男,70岁,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不能行走3个月”于2013年2月15日住院治疗。患者家属代诉患者3个月前在钓鱼时无明显诱因下站立起来突然出现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胸闷、声音沙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流痰涎。遂在家人陪同下送至当地医院诊治,诊断为“脑干梗塞急性期”,经治疗后仍遗留吞咽困难、声音沙哑、喉间痰鸣、流痰涎,并伴有左侧肢体麻木,出现明显共济失调,不能站立行走。为进一步治疗入我院神经内科3区住院治疗。患者舌质淡红,舌旁有齿印,苔厚腻,舌下络脉瘀张,双侧肾脉弱,右侧脾脉弱。运用五脏图进行分析,该患者因脾肾阳虚,中焦不畅,痰瘀阻塞脑络而发中风。治疗上以自拟调达肝气法及归根纳下温潜法为基本治疗大法,运用桂枝法加减内服及制作中药药棒进行吞咽训练,具体药物如下:桂枝20 g,炙甘草10 g,苍术25 g,白术30 g,石菖蒲30 g,砂仁15 g,白豆蔻15 g,地龙15 g虫12 g,鸡血藤30 g,络石藤25 g,石南藤20 g。用药至7剂时患者喉间痰鸣、流痰涎症状消失,苔厚腻明显好转。考虑中焦已经有所畅通,又给予桂枝法及四逆法加减合用,具体药物如下:桂枝15 g,炙甘草10 g,制附子15 g(先煎),干姜30 g,苍术20 g,白术30 g,石菖蒲25 g,砂仁15 g,白豆蔻15 g,地龙15 g虫12 g,鸡血藤30 g,络石藤25 g,石南藤20 g。患者治疗1个月后能够拔除胃管安全进食,并且能够站立行走。嘱出院后仍坚持服中药3个月,每日1剂。3个月后复诊时嘱服桂枝法及四逆法加减,每周服2~3剂中药,又坚持服半年。随访2年中风未复发。

4 小结

笔者根据中医五脏图原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归纳总结出治疗疾病需要恢复人体三个平衡(脾升清胃降浊、心肾相交、肝左升肺右降),通过畅中焦、引阳入舍、宣通扶阳、气化立极、开源节流的方法调节人体的“三个平衡”,纠正人体五脏不和的状态,使五脏安和,脏腑各司其职,并创立了调中法、清上温中扶下法、温潜肝阳法、调达肝阳及肝气法、归根纳下温潜法等五个治疗大法。这些方法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一定临床价值,供同道参考。

[1]郭霭春.黄帝内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2]熊春锦.德道经[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78.

(2016-07-07收稿/编辑刘强)

R741

B

1003-0719(2016)04-0042-03

猜你喜欢

肝阳中焦五脏
基于“肝阳虚”浅析肝癌发病机制※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失眠与五脏
春季养肝发怒别超三分钟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临证指南医案》“肝阳”概念形成分析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五脏神”学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