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建设中的绿色化问题及对策

2016-12-01李春香

绿色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绿色化城镇化问题

李春香

(泰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城镇化建设中的绿色化问题及对策

李春香

(泰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分析了城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城市生存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心灵环境污染和污染向农村转移等绿色化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制度建设约束城市生存环境恶化、多方合力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大治理力度改善和控制生态环境恶化、以人为本治理心灵环境污染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绿色化;问题;对策

1引言

我国近年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我国已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不仅要使区域经济社会系统发生变动,而且也会全面地调整社会系统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关乎所有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总结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可知,认真处理和对待城镇化建设中的绿色化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城镇化建设绿色化道路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2城镇化建设绿色化的内涵及其学理基础

2.1城镇化建设绿色化的内涵

城镇化建设绿色化是城镇化与绿色化的紧密结合,是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其自身资源的供应能力、生态环境的容量和谐协调发展,是以生态环境可持续性、人的发展文明性、城镇发展健康性为特征的城镇发展模式及路径,集中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1]。

2.1.1资源节约,低碳减排

资源节约不仅指自然资源的集约开发与节约利用,还包括人类心灵资源的开发与人类自身生命能量的节约。这需要保护性开发资源,节约利用,需要生态型紧凑城市发展导向,更需要防止人类心灵环境的荒芜。

低碳减排就是说二氧化碳与污染物排放各项可测量指标必须建立在资源节约和低消耗的基础之上,既要推进低碳城镇化,逐步缓和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矛盾,积极促进城镇化低碳转型,又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2.1.2环境友好,集约高效

环境友好其一是指天人合一;其二是指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其三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重点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其本质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体表现为既保护自然景观、城市区域、水与大气、生态空间等环境,又保护人类自身和心灵生态等环境。集约高效指必须转变粗放型城镇化模式下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的状况,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2]。

2.2城镇化建设绿色化的学理基础

2.2.1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

马克思在自然生产力理论中提出,一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资源,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受制于生产的自然资源条件状况。同时马克思在物质变换理论中提出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不仅改变了自然物本身的形式,同时也通过对自然物的改造满足了自身的需要,达到了自己的目的[3]。

2.2.2马克思主义生态需要理论

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生态需要的概念,其生态需要理论大部分包含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中。人既是大自然存在的物体,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躯体。这些充分说明了人对自然的自然依赖,人类是具有生态需要的。

2.2.3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可持续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可持续发展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有利因素”[3]。

3城镇化建设中的绿色化问题

3.1城市生存环境恶化

3.1.1城市自然要素受到破坏,非绿色化日益明显

传统城镇化发展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不断扩张规模,忽视或放弃了自身的特色自然资源的保护,从而导致特色自然要素的破坏。如南方大部分城市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原有的优美生态及特有风貌都日渐消退。

据环保部课题研究,城镇化率每提高1 %,平均消耗能源需增加4940万t标煤,钢材需增加645万t,水泥需增加2190万t”[1]。又据中国环境报报道,2010 年我国GDP 占世界总量的 9.5%,而水泥消耗量却占世界总消耗量的 56.2%,钢铁消耗量占44.9%,一次能源消耗量占 20.3%,其中煤炭消耗量占 48.2%[1]。城镇市区遍地是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城镇化快速发展挤占了原有的自然空间,绿色自然要素稀缺,城市自然要素受到破坏,非绿色化日益明显。

3.1.2城镇化建设加速了水污染、空气污染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迅速集聚到城镇,直接导致了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剧增,间接加速了城镇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1991~2011年间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增长了 37.4%,而县城则在 2001~2011年间增长了 84.1%[1]。环境保护部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已有90 %的城市城镇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有机和无机,有毒和有害污染物的污染。2010年,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联合对全国182个城市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在4110个水质监测点中,较差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占57.2 %。目前全国城市近 20%、县城30%以及建制镇绝大部分污水没有经过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1]导致水资源污染严重,城市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可见,我国城镇正面临严重的水污染危机。

依照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衡量,我国有2/3 以上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人口出现了迅速膨胀,同时非农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带来的工业污染包括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生活废气的排放量迅速增加,从而导致空气污染速度加快强度加重。可见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气的排放。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占废气排放总量的85 % 以上,而城镇化带来的非农产业集聚与快速增长又是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根据1999~2009年的数据分析得出,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城镇化对工业废气排放的影响最大,城镇化率每上升1 %,将导致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超过1 %”。[1]

3.1.3城镇化建设加重了固体废弃物污染

城镇化建设导致生活和工业生产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数量急剧增加,“201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达 70 多亿t,占地 80 多万亩,并且还以年平均 4.8%的速度持续增长。全国60 %以上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25 %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2000~2010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年均增长率为11.54 %,且近几年呈加速上升趋势。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4.1亿t,环比增长高达18.1 %,是2000年的近3倍。固体废弃物带来的污染只增不减。

3.2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3.2.1基础设施建设引起水环境破坏明显加速

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一方面本身会产生大量废水和污水,因此增加了污水排放量,大量污水排入江河湖泊,破坏水质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过多,因其主要使用的是水泥和钢筋,水不能及时渗入地面,再加上城镇排水系统规划不周,从而容易引发城镇内涝。多个大城市2011年夏季在强降雨中出现严重内涝问题,路面过度硬化是近年来城市内涝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且造成地下水补充不足,从而引起地面沉降[3]。

3.2.2基础设施建设引起植被环境破坏明显加大

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活动都会直接减少当地植被覆盖率,或者直接破坏当地原有的植被,使植被的生长环境逐渐恶化。目前我国有些城市开发过度,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比重过高,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偏少,人类生活和生态空间偏低。目前全国城市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仅10%左右[3]。城镇钢筋水泥丛林面积不断扩大,自然植被覆盖较低。有些城市湿地面积迅速减少,生物多样性呈持续递减趋势,更有甚者由于人工干预过多的原因,使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城市因开采地下水过度,直接导致了地面沉降加速。目前全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已超过50个。尤其是华北平原区,地面沉降量超过 200 mm的范围达 6.4万km2,占整个华北地区的 46%左右[3]。大量开采地下水,直接导致了我国华北、西北、华东不少城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有些地区甚至还出现区域性地面沉降、裂缝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3.3心灵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城镇化建设引起了诸如城乡矛盾、区域悬殊矛盾等一系列不平衡矛盾,这些加剧了我国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当今社会物质是繁荣了,但是人类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

生命能量是用来发挥的,不能用来作无谓的消耗,人的一生,有太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要做,没有理由也没有时间去怨艾和徘徊。事实上,太多的人让生命能量作了无谓的消耗而不自知,外在的能量消耗谁都看得见,内在的“心神”(无谓的思考)导致的生命能量的损耗却是隐形的。城镇化建设使心灵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3.4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明显增多

目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迅速向农村转移,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400万亩农田面积因高污染企业排放废水、废物而毁损,农村饮用水只有66 %符合农村饮用水卫生准则,农村3亿多人口面临饮水不安全问题,青山绿水的农家自然景象已不多见。

3.4.1污染产业和企业纷纷转移到农村

我国经过30多年的城镇化建设,使得城市土地不仅价格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且可供数量日益稀缺,同时政府制定的企业“生态门槛”日益提高。致使大量污染企业选择向郊区和农村迁移以降低生产成本。“一些城市为保障市容市貌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迁到城市郊区或更偏远的农村地区;一些城市以招商引资为诱饵,把高能耗、高烟尘、高噪声、高污染的企业设置在农村”[4]。

3.4.2污染物不断向农村转移与扩散

我国经过多年的城镇化建设,城镇的生态系统已经是不堪重负,为解决生态问题,很多城镇选择把污染物不断向农村转移与扩散。有的将淘汰的电子产品、过时商品销售到农村地区;有的将各种废旧家电、电子产品、报废车辆等污染产品转移到农村。据估算“2000~2010年未经处理的污水累计排放量超过2000 亿吨,90 %以上的城市垃圾在郊外或农村堆放或填埋,截至2011年累计堆放或填埋量超过60亿t”[5]。

4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绿色化问题的主要对策

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绿色化问题不能孤立地、局部地运用和依靠某种单一的手段或方法,必须全面地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实行多层次的综合约束和控制。

4.1加强制度建设,约束城市生存环境恶化

4.1.1城镇化发展节点合力关注对生存环境的影响

规划是决定生存环境中城市发展的结构、布局及质量趋势的重要因素,在城镇发展的规划节点,建立制度用以约束城镇体系、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规划,同时依法开展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从而保障规划节点的科学、权威和稳定。“城镇化发展不能停留在规划节点上的纸上谈兵,还需在建设和运行节点具体实施和执行”[5],因此,在城镇建设节点,建立制度控制管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及规划,做好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原有城市生存环境的破坏,花大成本保护城市自然要素,同时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中引起的噪声、大气、水及固废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高城市生存环境的绿色化水平。在城镇用制度规定生产生活各领域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城镇水污染,控制城镇固体废物污染。

4.1.2城镇社会系统建立相应制度生成多种生存环境保护力量

在经济领域,建立相应制度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做到资源能源使用付费制,同时提倡节约、鼓励创新,生成生存环境经济性保护力量。在社会领域,建立相应制度做到注重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全社会正义公平,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完善公民环境权益保障机制,着力促进公民参与环境保护、自觉节约资源,生成生存环境社会性保护力量。在政治领域,建立相应制度做到保障城镇化建设绿色化进入决策议程,各种生存环境保护力量得到充分重视;同时须严格环境监管工作,实行环境信息公开,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问责,更好地确保政府作用的发挥,生成生存环境政治性保护力量。在文化领域,建立相应制度做到既能加强好宣传教育,又能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能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倡导和激励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生成生存环境文化性保护力量。从城镇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建立相应制度生成多种生存环境的保护力量。

4.1.3约束城市生存环境恶化,强化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度

建立制度不能任凭领导和专家意志。建立制度时必须充分遵循客观规律,特别要尊重和关注生态环境演化、社会系统演化以及生态环境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等规律,如果制度违背了这些规律就是不科学的制度,更是难以落实执行的制度。有制度不执行等于零,执行制度与建立制度需要并重,执行制度在保障制度实施方面会起着更为直接和更为重要的作用。

4.2多方努力,防止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

4.2.1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农民环保意识薄弱,他们只看到污染企业带来的经济上的眼前改善,而对污染造成的危害性、长期性等认识则不深。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是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一是通过宣传教育活动的多层次、多样化,影响和指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不断提高环保水平和意识;二是开展保护环境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维护环境权益方面的水平与能力;三是使农民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让环保意识变为变成农民自身的自觉行动,使农民能寻找到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4.2.2强化城乡统筹发展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污染产业污染企业和污染物向农村转移是我国工业化过程、城镇化建设及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城乡社会统筹、全面协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必须建立起城乡统筹协调环境保护机制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做到环保工作与投入机制城乡一体化;做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做到统一筹措与调配环保资金;做到生成政府、社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另外“强化环境立法,打破城乡环境立法二元化局面,针对我国农村的特殊情况,制定更适合于农村环境现状及发展的法律规范,提升农村在环境基本法中地位,提高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法律的现实操作性”[6]。

4.2.3完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强调环境社区治理

完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主要在于开展综合性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健全工作,强调环境社区治理。一是要完善乡镇环境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实现农村环境监测乡覆盖。二是要突出环境监督组织管理的独立性,建立起专职垂直管理环保监督体系。三是要建立农民自治性的社区环保团体,在污染物排放的重点乡镇,能直接让农民环保团体对排污情况进行监控。

4.3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着力管控生态环境恶化

4.3.1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着力管控生态环境

全面推进攻克城镇化建设绿色化,必须持续加大投入污染治理力度,重点突出对生态环境的绿色化保护。一要着力解决突出危害居民健康的饮用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环境绿色化保护问题,切实加强好综合治理绿色化,提高城镇环境绿色化质量;二要实行落实执行好减排绿色化目标责任制,做好城镇化建设中因人口集聚引起的污水和生活垃圾的绿色化治理;三要加大城市饮用水污染的绿色化防治,严格控制城市大气和噪声污染;四要加大重金属、危险废物污染的绿色化治理;五要强化执法监督绿色化机制,完善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的责任追究。

4.3.2转变和增强政府职能提高生态绿色环境管理水平

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绿色化问题上必须起主导作用,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转变和增强政府职能,着力提高管理生态绿色环境的水平,政府应该做到:一是依靠自身手中的行政手段,实行最严格的土地问责制和生态绿色环保目标责任制,把耕地和生态绿色环境保护工作全部纳入相应政府的议事日程,依照社会经济和生态绿色经济规律办事;二是运用税收、补贴、排污权交易等绿色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建立良性绿色经济运行机制,推行有利于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经济政策;三是“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在对保护城市环境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的同时,必须尽快加大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惩戒”[7]。

4.4以人为本治理心灵环境污染

创造低碳生活,近年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在人们心中逐渐被树立。其实人类生活的环境除了外在的自然环境外还包括人类自身内在的心灵环境,从意义上讲,心灵环境的保护远大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4.4.1勇于接受现实生活的挑战,充分发挥人的生命能量

在人类本性需要的基本方面,人的创造价值的需要,与人的接受性需要和人的成就需要同等重要,这对于我们解决城镇化与人的冲突问题,以人为本治理心灵环境污染具有理论性价值。

人不应当只想在享乐中获得欲望的满足,丰富的个人生命能量,不能消耗在无意义的享乐之中。现实生活中享乐主义往往导致虚无的情绪体验,享乐主义思想约束人的创造力,浪费人的生命能量,而创造则带来成就感和意义世界的获取。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就应当明白,在创造性劳动中、在奋斗中和奉献中获得满足,才是真正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因此通过创造性劳动,纯洁和提升人类精神生活,使人从劳动中获得接受各种困难的勇气和克服各种困难的巨大力量,从而有效抵御享乐主义思想侵蚀。

4.4.2自觉防范和抵御日常性的挑战

当今时代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精神生活枯萎、价值和理想丧失现象明显高于农村,这主要是因城市人对日常性的过度专注引起的。日常性的最大缺陷就是引发生命正常能量的衰竭。在日常生活世界,适度享受私人生活乐趣不是不重要,但正常人决不能沉湎于此而无法自拨。“不论是压力还是困惑,采取冷漠观望和消极逃避的办法,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同时也是对个人和社会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当代青年必须走出日常性的阴影,从“消费——享乐”思维模式的束缚中超拔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能,勇于创新、不断进取,这是回归生命正道的惟一的选择”[8]。

4.4.3鼓励精神消费,增强消费方式的娱乐性

随着我国劳动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当代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人们个人可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呈递增趋势。无所事事的空闲会给人们带来空虚和无聊,甚至会使人们走上消极、堕落和犯罪。很多人用酗酒、赌博、看黄色录相等活动打发空闲时间。因此需要我们在处理城镇化建设中绿色化问题时,鼓励提倡人们在空闲时间多进行精神消费,增强消费方式的绿色娱乐性,避免人们心灵绿色环境受到污染。

参考文献:

[1]洪大用.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J].环境保护,2014(4):19~23.

[2]沈清基.绿色城镇化发展若干重要问题思考[J].建设科技,2013(03):50~53.

[3]魏后凯.全面推进中国城镇化绿色转型的思路与举措[J].经济纵横,2011(9):15~19.

[4]李佐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绿色城镇化进程[J].经济纵横,2014(1):39~43.

[5]吴振山.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J].宏观经济管理,2014(4):32~33.

[6]杨继学.论城镇化推进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152~156.

[7]董战峰.中国新型绿色城镇化战略框架研究[J].生态经济,2014(02):79~82.

[8]程东旺.潜规则下的伦理生态解析[J].理论导刊,2014(01):55~58.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李春香(1965—),女,教授,主要从事绿色物流与市场经济理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X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77-04

Gree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Li Chunxia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aizhouUniversity,Taizhou225300,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era of green leading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greenproblem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his paperfocused onsome greenproblemssuch as deterioration of living environment,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spiritual environment and transfer of pollution to the countryside. Aiming at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restrain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by institutional building;prevent the transfer of pollution to rural areas by multiple joint efforts; control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by strengthening governance; control pollution of spiritual environmentaccording to thevalue“people oriented”.

Key words:urbanization; green; problem;countermeasure

猜你喜欢

绿色化城镇化问题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以绿色化理念引领城乡林业发展转型升级
河北经济发展绿色化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研究
化学实验教学中尝试“绿色化”观念
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途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