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养分利用的变化*

2016-11-30陈斌李青韩鹏远赵毅李云霞

中国食用菌 2016年4期
关键词:菌棒出菇覆土

陈斌,李青,韩鹏远,赵毅,李云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

〈栽培技术〉

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养分利用的变化*

陈斌,李青**,韩鹏远,赵毅,李云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

选择香菇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架栽、立栽、地栽和林下覆土栽培共4种栽培方式进行比较试验,通过测定并分析出菇后菌棒中的灰分、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养分利用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香菇栽培模式,出菇后的菌棒中营养元素都有所剩余,菌棒越靠近地面,其氮和磷的生物转化率越高。除有机质外,林下覆土栽培模式下的香菇菌棒中残留的营养元素最少,生物转化率最高。从菌棒养分转化方面考虑,推荐使用林下覆土栽培模式栽培香菇。

栽培模式;香菇菌棒;营养元素

我国是世界上香菇(Lentinula edodes)栽培最早的国家[1-3],其栽培模式主要有高棚层架栽培、立袋栽培、大田荫棚栽培、大棚露地栽培、覆土栽培、日光温室栽培、荫棚露地栽培、开放式地床栽培等[4-5]。其中架式栽培出菇质量较好、出花菇的几率较高,但是存在生产周期较长,越夏菌棒管理较难,且高温不能出菇等问题[6]。地栽模式生产周期较短,出菇温度范围较广,容易出菇,出菇时间长,菇质也较好,但是存在一潮菇子实体带沙,含水量高,保质期短及烂袋的现象[7]。立袋栽培产量较高,菇质较好,可在高温条件下出菇,且能防治烂袋现象的发生,但是出菇时间短,营养转化不完全[8]。日光温室栽培的温度可控性较强,受气候影响较小,可延长出菇时间,增加生物转化效应,但是出菇质量和产量都不太稳定,且建棚投资较大[9-10]。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香菇栽培模式、香菇栽培技术及菌种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11-13],但是都是针对香菇子实体的研究,对香菇菌棒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试验针对此问题,在香菇的不同生长阶段,对菌棒中的灰分、有机质、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旨在为香菇栽培模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的菌种为香菇808。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4年1月~12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东阳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菌棒配方为椴木屑82%、麸皮17%、石膏1%,含水量60%。制作好菌棒后,进行常压灭菌,待菌丝长满菌棒后以不同的栽培模式为试验因子,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架栽、地栽、立栽和林下覆土栽培,依照各自的管理要求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出菇管理。

取样方法:在接种前、发菌满(发菌期菌丝长满)、出菇后3个阶段,提取香菇菌棒样品用作养分含量测定。

1.3测定项目及方法

将香菇菌棒样品烘干粉碎后过60目筛,按照《土壤农化分析》方法对其有机质、灰分、氮、磷、钾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

灰分测定,采用干灰化法;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采用硫酸-过氧化氢消化,半微量蒸馏法测定氮含量;钒钼黄比色法测定磷含量;火焰光度法测定钾含量。

1.4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灰分、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灰分含量的变化,见图1。

灰分含量体现了香菇中矿物质的含量。由图1可知,不论是架栽、立栽、地栽还是林下覆土栽培,香菇出菇后菌棒中的灰分比例均明显高于接种前棒和发菌满菌棒,且不同的栽培模式中出菇后灰分含量表现为地栽>架栽>立栽>林下覆土栽培。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见图2。

图1 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灰分含量的变化Fig.1Change in ash content of mushrooms stick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s

图2 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有机质含量的变化Fig.2Change in organic matter of mushrooms stick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s

碳素物质是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源,是构成细胞核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同时也是食用菌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能源。由图2可知,不论是架栽、立栽、地栽还是林下覆土栽培,其出菇后菌棒中的有机质比例均明显低于接种前菌棒和发菌满菌棒,且不同的栽培模式下出菇后有机质比例表现为林下覆土栽培>立栽>架栽>地栽,与灰分比例的趋势刚好相反。这说明在接种后和发菌满之后,香菇子实体中的灰分流失到了菌棒中,而菌棒中的有机质转移到了香菇子实体中,为香菇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营养物质,其中地栽模式下香菇吸收的有机质最多,而林下覆土栽培模式香菇吸收的有机质最少。

2.2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氮、磷、钾含量变化

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氮含量的变化情况见图3。

由图3可知,4种栽培模式下,出菇后菌棒中的全氮含量均比接种前菌棒和发菌满菌棒中的全氮含量要高,其中架栽最高,达到了10.35 g·kg-1;其次是立栽地栽;林下覆土栽培中的氮含量最低,为10.06 g·kg-1,这说明菌棒越靠近地面,其香菇全氮利用率越高。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磷含量的变化见图4。

图3 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氮含量的变化Fig.3Change in the nitrogen content of mushrooms stick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s

图4 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磷含量的变化Fig.4Change in the phosphorus content of mushrooms stick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s

由图4可知,4种栽培模式下,出菇后菌棒中的磷含量和发菌满菌棒中的磷含量相比,架栽和地栽的含量要高,而立栽和林下覆土栽培的含量要低,无统一趋势,但与其它4种栽培模式相比,林下覆土栽培残留在菌棒中的磷含量最少,为4.85 g·kg-1。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钾含量的变化见图5。

由图5可知,4种栽培模式下,出菇后菌棒中的钾含量均比发菌满菌棒中的钾含量要低,且趋势表现为架栽>立栽>地栽>林下覆土栽培,这与菌棒中的氮比例趋势相一致。架栽模式下钾含量最高,为7.32 g·kg-1;林下覆土栽培模式下钾含量最低,为4.12 g·kg-1,二者之间差异显著。

图5 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全钾含量的变化Fig.5Change in the potassium content of mushrooms stick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s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香菇栽培模式,其出菇后的菌棒中营养元素都有所剩余,其中灰分10.05%~14.13%、有机质83.87%~88.05%、氮10.06 g·kg-1~10.35 g·kg-1、磷4.85 g·kg-1~5.56 g·kg-1、钾4.12 g·kg-1~8.32 g·kg-1。在4种栽培模式中,除有机质外,林下覆土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营养元素含量均最低,说明在该模式下,菌棒中残留的营养元素最少,营养元素转化率最高。从菌棒养分转化方面考虑,林下覆土栽培模式更适合香菇的栽培,推荐使用林下覆土栽培模式栽培香菇。此外,4种香菇栽培模式中,菌棒中残留的氮和钾元素含量均表现为架栽>立栽>地栽>林下覆土,说明菌棒越靠近地面,其氮和磷的转化率越高。

香菇的栽培方式多种多样,有研究表明,林下覆土栽培可以使香菇的生长环境发生变化,使其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14]。本试验结果中显示林下覆土栽培的营养元素转化率最高,是因为香菇覆土栽培后,菌棒能充分利用和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从而保证了香菇后期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以及有机和无机等营养物质[15-16]。本试验中,香菇出菇后菌棒中的氮含量高于发菌前菌棒中的氮含量,而钾含量低于发菌前菌棒中的钾含量,这与陈翠玲[17]研究的食用菌栽培废料养分含量规律结果相一致。由于没有成熟的分析方法,本试验仅对香菇菌棒养分成分进行分析,未对微量元素和其他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对微量元素和其他成分的分析测定,有待今后分析探究。

[1]黄年来.中国香菇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4:226-229.

[2]张锋.香菇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工程,2008,2(6):28-30.

[3]吴学谦,陈士瑜.中国香菇栽培技术的变革与发展[J].浙江林业科技,2002,22(3):14-18.

[4]蔡衍山,黄秀治.香菇不同栽培模式的特点和组合应用[J].中国食用菌,2001,20(3):11-12.

[5]张健.几种林果植物废弃物在香菇栽培种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6]刘青月.平泉县现行香菇栽培模式的特点及改进意见[J].食药用菌,2014,22(6):341-342.

[7]魏立敏,张忠伟,姜涛,等.冷棚香菇覆土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1(6):48-50.

[8]王会森.平泉县立袋香菇高效栽培新技术[J].食用菌,2014(6):44-45.

[9]张建忠,吴立锋,闫灵玲,等.陕县香菇栽培模式利弊分析与改进措施[J].食用菌,2014(4):56-61.

[10]梁连友,张金水,李鸣雷,等.渭北日光温室袋料香菇栽培模式及优势[J].陕西农业科学,2009(6):249-251.

[11]丁毅,王新俭,杜顺刚,等.香菇栽培模式与品种选配应注意的技术问题[J].食用菌,2013(2):35-36.

[12]王健.香菇夏季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的影响研究[J].南方园艺,2013,24(6):11-13.

[13]丁毅,王新俭,杜顺刚.香菇栽培模式与品种选配的关系[J].食药用菌,2012,20(6):356-357.

[14]王琳,季国军,赵荷娟,等.双孢蘑菇栽培覆土机制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179-182.

[15]刘青梅.香菇覆土栽培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13,3(15):3.

[16]杨明挚,杨斐,肖同彬.香菇覆土栽培技术[J].云南大学学报,1993,15(2):118-120.

[17]陈翠玲.食用菌栽培废料养分含量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2,4(16):28-29.

Change in Nutrient Utilization of Lentinula edodes Stick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Patterns

CHEN Bin,LI Qing,HAN Peng-yuan,ZHAO Yi,LI Yun-xia
(Research Center of Experimental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030031,China)

Taking Lentinula edodes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four kinds of cultivation patterns including shelf cultivation,set up cultivation,field cultivation and forests cover soil cultivation were set.The change in nutrient utilization of L.edodes stick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patterns were studied through determining and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ash,organic matter,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in bacteria stick after fruiting.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nutrient element of sticks are all needless in the four kinds of cultivation patterns.The biological efficiency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will be higher when the stick is more closer to the ground.The rudimental nutrient element of L.edodes stick is least in forests cover soil cultivation except organic. In view of the nutrient conversion of stick,we recommend you cultivating L.edodes in forests cover soil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pattern;Lentinula edodes stick;nutrient

S646.1

A

1003-8310(2016)04-0028-04

10.13629/j.cnki.53-1054.2016.04.007

山西省财政支农项目(2014NCYS-19);山西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201522CX-19);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FT2014-03-01)。

陈斌(1975-),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设施农业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356872795@qq.com

**通信作者:李青(1984-),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旱作栽培及生理研究。E-mail:356872795@qq.com

2016-06-02

猜你喜欢

菌棒出菇覆土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旱地绞龙式精准覆土装置的设计
苗盘输送、取苗、投苗、栽植、覆土、压实、苗盘回收全过程自动化——全自动蔬菜移栽机 破解种植难题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秋栽香菇养菌出菇管理顺口溜
陇西县香菇出菇管理规程
不同温度和覆土厚度对粳稻出苗的影响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