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体育课推进运动处方课程的必要性探析①

2016-11-28陈敏冯亚光焦作市人民中学河南焦作45400沁阳市海泉中学河南沁阳4088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运动处方体育课中学生

陈敏冯亚光(.焦作市人民中学 河南焦作 45400;.沁阳市海泉中学 河南沁阳 4088)



中学生体育课推进运动处方课程的必要性探析①

陈敏1冯亚光2
(1.焦作市人民中学 河南焦作 454100;2.沁阳市海泉中学 河南沁阳 410882)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等对近年来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变化和基本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正常变化范围和参考标准进行概括和总结,对中学生体育课的上课形式和内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体育基本都是以基础的运动技能的学习为主,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来安排,而这些内容对于中学生说,可能会使学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课 运动处方

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Karpovich)第一次提出运动处方(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的概念。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它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的一种方法,是指针人们个体的身体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也就是根据锻炼者身体测试的数据,按照个人的健康状况、体力情况以及运动的目的,用处方的形式制定相应的运动类型、强度、时间及频度,从而使锻炼者有计划地进行周期性运动的练习方案。中学时期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3~19周岁期间,而在此年龄段的学生也正处青春发育期,也是生长发育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黄金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运动处方课程的授课,将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学生体育课推进运动处方课程的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资料法

查看搜集与此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和加工,并进行科学的思索和分析,使之形成对此研究的观点、理论和素材,为提高此研究的研究水平和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1.2.2 访谈法

根据对中学生体育课推进运动处方课程必要性研究的需求,对该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通过对有关专家进行咨询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的进行综合反馈和整合处理,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得出最准确的、可靠的调查结果,以最后确定课题的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和文献资料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体育统计学原理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统计方法。通过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处理,并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数据统计检验。

1.2.4 综合分析法

文章通过查看相关文献和资料,走访专家确定了中学生体育课推进运动处方课程必要性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与研究,对数据结果逻辑分析和归纳。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处方引入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我们中学的学生较多,而且每个学生的体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很难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去选择既适合大众又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学内容,于是将运动处方引入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运用相关的学科知识,选出与练习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一套动作进行练习,并对练习的次数(组数)、强度、频率和时间进行优化组合,以便能够得到最佳的练习效果。所以,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体检结果,对每个学生制定各自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运动方案。

2.2 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

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包括运动目的、运动类型、运动的时间带、运动强度、运动频度等[2]。它们共同使运动处方变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为人们能够科学健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2.1 运动目的

运动目的是运动处方开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仅依赖于锻炼者的主观意识,更依赖锻炼者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的客观现实,它能够让锻炼者更加清晰地明确自己的健身需求。

2.2.2 运动类型

运动类型也就是运动的种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运动目的、身体状况等合理地选择不同的运动类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动类型主要根据肌肉的活动特征、动作结构特征、肌肉工作的相对强度和运动供能的特点进行分类。

2.2.3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速度,或肌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是决定运动量最主要的因素。心率指标、能量当量、跑速和心电图等可以用作确定运动强度的指标。通常情况下心率指标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经常采用的确定运动强度的指标,这是因为心率不仅可以反映基础代谢的状态和水平,又可以反映运动时内脏器官及供氧系统的动员程度和水平,另外,也是便于人们在锻炼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测。

2.2.4 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根据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可以说,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呈负相关性的关系。另外,运动时间的确定要根据运动目的和运动强度来确定能够引起机体产生最佳效果的运动时间。

2.2.5 运动的时间带

运动的时间带就是说在一天中选择运动的时间段。它与运动项目、天气状况、锻炼者自身的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选择在早晨进行锻炼的话就要选择一些运动强度较小的、轻松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瑜伽等。另外,根据锻炼者健康状况的不同,也要有目的地选择运动的时间带。如:早晨时候人们血浓度较高,高血压患者若在此时进行锻炼的话,就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了。

2.2.6 运动频度

运动频度也就是每周的练习次数。由于锻炼是一个由量变到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要求锻炼者有计划且有周期地进行锻炼。正确地设定运动频度要根据运动目的和身体状况的不同来安排。

2.3 体育课程引进运动处方的理论基础

运动处方的设计过程要讲究教学的由“人”到“运动”然后回到“人”。也即:要先对学生进行健康和体质的检测,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质水平和健康状况等综合后再制定适合学生个人的具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

2.3.1面向全体,求同存异

运动处方的引入和应用体现了素质教育全面性的原则,同时,由于运动处方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而量身“定制”的,所以,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充分体现了其区别对待的教学思想。

2.3.2 运动处方教学讲求实效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虽然也把增强体质列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但是其内容体系依旧是把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当成主业[3],以至于大纲的目标与内容不相配套,增强体质就成为了大家夸夸而谈的空话,并且不仅使学生的体质健康的促进收效甚微,还会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背道而驰”,使他们逐渐地不喜欢甚至厌恶体育课。

3 结语

运动处方是以个体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为依据,充分考虑到个体的个人差异和爱好、年龄、身心特点、文化水平等。在将运动处方课程引入体育课堂的过程中要避免片面地追求个别学生的运动成绩,而忽略整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还有,在实施运动处方过程中最少要做两次的测试和评价工作,才能够提高和完善运动处方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甄志平,崔景辉,张瑛秋,等.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健身效果评定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35-37, 53.

[3]陈香仙,杨蔚,沈明海,等.中学生颈椎病与运动处方干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6):103-106.

课题来源:①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JCJYC151308105)。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3.073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1(c)-0073-02

猜你喜欢

运动处方体育课中学生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体育课上的“意外”
体育课
运动处方的研究与应用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