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6-11-26王志勇

唐山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王志勇



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王志勇

摘要: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教师专业伦理开始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近年来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相关研究作了梳理,从理论分析和实践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做出反思,以期为今后更全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师专业伦理;教师专业发展;伦理规范

长期以来,人们在教育实践中过多地强调了教师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本身的一面,尤其不重视教师个体的生命意义与伦理体验,教师伦理“失范”的现象屡有发生。随着教师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师专业伦理在学界已被公认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维度和推动力量。“从最初的一般性的德性要求过渡到具有道德法典意义的许多专业伦理规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经之路。”[1]本文对近年来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和剖析,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及其研究。

一、教师专业伦理理论的研究与反思

(一)教师专业伦理内涵的解说

1.“伦理”与“道德”的界说

“无论是明确地表述问题,还是检验假设,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就是需要清晰的概念。”[2]通过文献检索,可以窥见我国研究者对于“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见人见智,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对“教师专业伦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伦理”等词语做明确严格区分。有些学者为了防止“伦理”与“道德”的混淆,建议两者应在不同范围和语境中使用,即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

本文认为,对“伦理”和“道德”解释的歧义与交织性的使用,反映出研究者们的不同关注方向,导致这种不同着眼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更强调社会还是个人、外在还是内在、客观还是主观。这种差别会影响我们构建教师专业伦理的不同走向。

2.从“教师职业道德”走向“教师专业伦理”

关于“教师专业伦理”内涵的界定,在学界定义多种多样。尽管研究者对于“教师专业伦理”内涵的表述方式不一样,但存在着相通之处:即研究者已经注意到教师专业伦理关涉的主要领域是教师“专业”领域内的关系和规则,已经超越了原来“职业”的层次。换言之,“教师专业伦理”比“教师职业道德”更能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专业伦理的提出也正是在教师专业化这一现实背景和期待语境下发展起来的。由此看来,如果想要给教师专业伦理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定义,至少要厘清教师职业和教师专业的区别。所谓教师专业伦理是应该从教师专业性角度出发制定一套得到教师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业内部规范和准则,充分体现教师“专业”特征,有助于推动教师实现完全专业化发展。同时,相比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伦理更强调专业性和主体性。它蕴含着教师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3]

(二)教师专业伦理的内容

教师专业伦理的内容及其构成要素,是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基本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和发展。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出发点和理念是什么呢?有些学者指出,“教师职业伦理建设应当突出两个核心理念,即‘专业’和‘服务’的理念。首先,应当建立在专业的理念基础上,按照专业的要求来确定具体的伦理规范。其次,教育正是通过提供一种重要的社会服务,借助于受教育者的良好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4]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可以反映出关于教师专业伦理内容的探讨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关注专业内部关系问题,即教育教学领域内“专业”理念的贯彻。二是探讨专业外部联系问题,即专业发展“服务”理念的实现。

(三)教师专业伦理的生成

1.借来说、接着说抑或重新说?

关于教师专业伦理到底如何生成,就内容生成的研究方面来说,“拿来说”或“借来说”占主流,主要是参照国外(主要是美国)相关相对成熟的规定,例如有研究者认为,美国在教师专业伦理建设方面是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来指引教师提升自身的伦理水准,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设也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强伦理规范的建设,凸显服务意识,加强合作与自主等。这种说法某种程度上缺乏对我国现状历时性的探析。那么,何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我国教师伦理尽管注重人际关系的内在和谐,但又缺少有关伦理规范的现实基础,存在着过分崇高化、理想化的倾向。”[5]但研究者们也注意到了,盲目学习和照搬西方模式也是行不通的。是参照美国先进的经验性标准(借来说)还是基于我国传统师德理念与要求(接着说)去建设我国的教师专业伦理研究?这背后便涉及到适切性的问题,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一块适合它成长的滋养土壤。

2.理论演绎抑或实践生成

目前,关于我国当前的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应该接受伦理学、专业学、社会学等理论的指导,再辅之以实证调查的方法,构建具体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由此大概可以看出两条研究路径:理论演绎(学理角度)与实践生成(事实角度)。只是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侧重点不同,例如有研究者主张“从经验范式到理论范式的转换,即在过去单纯归纳的方法基础上,按照专业的属性和要求,借助理论的指导作用,通过演绎的方法去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6]而有的研究者则主张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采取经验性上升到制度性、理论性的方式。总的来讲,目前研究范式主要是理论演绎,采取文献分析等较为单一的研究方法。

二、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研究及反思

(一)教师专业伦理从理论走向制度建设

1.价值引导、规范约束与自主建构

教师专业伦理如果只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或伦理学领域开辟一块纯粹理性的地盘,不去提出任何关于实践的指导与建议,把其任务限制在概念、性质、内容的分析上,对于教师伦理的发展无疑是“隔靴搔痒”。因此,研究者都十分重视教师专业伦理的建设,而且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除了形成科学的规范体系之外,还应当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2.注重建设的长效性、动态性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理想的目标,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对于教师专业伦理的诉求不同。例如成长初期的教师更多地是凭借职业兴趣、职业理想的激情,专业伦理的发展是以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为基点的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所以适度关照教师自我认同、帮助其确立教育信念便成为工作的重点。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不能靠“速效药”式的短暂呼吁,而应该是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有研究者把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基本途径分为:职前教育、职后培训、职场反思三种。[7]惟有将专业伦理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永不懈怠。此外,更应该注意教师专业伦理的规范绝不是静止不变的,而应该随着社会变革和教师教育发展而进行不断地修正,就如同现在教师专业伦理是对传统教师职业道德的超越一样。

(二)实践探索中的现实困境

1.制度、规范的模糊性和空泛性

我国现行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仍然存在模糊性和空泛性。教师在面对伦理困境时仍然无法从专业伦理规范中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只能依赖自己的经验。[8]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在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中,规范和要求过于理想化,缺乏现实性、个体性;偏重社会要求,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重道德说教和价值号召,轻道德实践,专业性规定不强。”[9]此外,由于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不明确,沦为一般的道德修养范畴,并过多地被行政、政治干预。

可见,一方面,专业规范具有崇高化、理想化特点,实践策略“原则化”,不具有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式的生成方式存在“身份伦理”和个体经验来源等特点,更多反映的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

2.灌输式的培养方式

从培养方式来看,目前我国教师专业伦理培养过程中,主要是灌输式教育,并且寄希望于以此代替学生道德认识的主动提高,从而忽视了教师专业伦理思维能力的实际应用与体现。这种方式缺乏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感情的交融。而“教师专业伦理的形成是伦理认知、伦理情感、伦理智慧和伦理行为和谐统一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和个体的深切体验才能最终形成。”[10]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培养的方式,都应该以提高专业伦理自主性和自律性为目的,而不是概念化、理论化的内容和灌输式、说教式的方法。此外,“道德伦理不仅仅是规则的获得,而是在规则获得的过程中发展道德推理与判断能力。教师专业伦理的教育离不开伦理规范的内容”。[11]除此之外,教师对伦理困境的真实感对教师伦理提高极为重要,所以鼓励教师作出明确的认知判断并说出选择理由是一条有效途径。

3.迎战不确定性:实践中的智慧

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境是复杂的实践场域,不是简单地遵守固定的准则,需要教师教育机智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应变。因此,在不确定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场景中,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徐廷福.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6(7):48.

[2][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罗昂.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与持续发展[J].中国德育,2008(4):23-24.

[4]韩玉著.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

[5][6][7]徐廷福.教师专业伦理建设探微[J].教育评论,2005(4):14~15,11,16.

[8]李春晓.加强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迫切性及策略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1):54.

[9]李承恩.论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师德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2):54.

[10]张凌洋,易连云.专业化发展视域下师范生专业伦理培养研究[J].教育研究,2012(3):111.

[11]朱水萍.专业伦理与教师教育[J].教育评论,2013(5):53.

(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104)

作者简介:王志勇(1985—),男,山东东营人,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教师教育。本文系山东英才学院校级重点课题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研究——基于“知行合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编号:14YC在DRW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任务与新途径探究
各国教师素质提升浅析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论反思性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