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密意识这根“弦”

2016-11-26司徒伟智

东方剑 2016年7期
关键词:马大哈明斯克保密工作

◆ 司徒伟智

保密意识这根“弦”

◆ 司徒伟智

一家央企召开了保密工作会议,部署的保密工作系列规章,缜密而周全,很好。又要求树立“保密工作威胁常在,始终绷紧思想上一根弦”的意识,强调不容丝毫麻痹,更是大有必要。

保密工作,慎之又慎。道理或许容易理解,却是知易行难。确有这样的状况,就因为当事者一时马虎,一处轻率,则尽管拥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仍不免导致百密一疏,功亏一篑。

所以,“始终绷紧一根弦”的意识,可贵。贵就贵在“始终”二字。琴弦一松,奏不出完美音调;弓弦一松,射不出强劲羽箭。绷紧保密这根弦,就是要求但凡涉密,则“保密无小事”,你我他务须警醒之、警戒之,慎终如始,一以贯之。就像《史记》中描写的周亚夫屯军细柳营,每日每时都是“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全营上下,官兵身披铠甲,握持利刀,拉开弓弩,既累且烦,但这就是安全的代价、胜利的代价。防守是这样,保密也一样,也不可止于一时一地保持警觉,而是要时时处处保持警觉。

“某些泄密事件,往往查下来并非是有意作恶者所为,而是马大哈们的无意识泄密。他们的警觉性太差劲。”一位专职人士这样告知。然而,无意识泄密,也是泄密,恶果是殊途同归。保密意识之弦,岂可稍稍松弛乎?就拿时尚的“随手拍”来说,某些朋友在自以为“好玩”之际,心血来潮,就忘乎所以,惹下麻烦真不知几许!近期媒体介绍,先前一名军事发烧友在成都某军用机场附近用手机拍下一张军机照片,随后发到网上。岂料这一“举手之劳”,竟为美国情报部门提供了一个煞费苦心也没有搞到的军事机密,因为他拍摄的恰为试验中的隐身战斗机。

这是中国的马大哈,还有外国的马大哈。如伊拉克战争中,四架阿帕奇直升机被恐怖分子摧毁。原因就在一名美军士兵玩自拍,且将这含有军事机密背景的照片随随便便上传到网络,被对方迅速发现并掌握。反之,在去年,一张“IS”成员拍摄的照片稀里糊涂就上传至互联网,暴露了其所在地总部的具体位置。经美军情报人员缜密分析后,三枚精确制导炸弹将该总部炸毁。

有啥子“好玩”呢?结果是惊心动魄,你死我活。该保密的,就得极端认真;有规定的,就该严防死守。

有反面典型,也有正面典型。我总是忘不了一位俄罗斯老人,名曰科基拉耶夫,是已退役的明斯克号航空母舰的首任舰长。他十多年前曾到访深圳,当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及“听说明斯克号攻击敌人军舰的导弹弹头有一吨重,能否介绍一下明斯克号上的核武器装备情况、飞机机型和装备、出行时护航舰的一些情况”,一贯爽朗的他却回答道:“核武器就不太好讲。关于护航舰是一定有的,至少两艘。明斯克号上装备了Ka27武装直升机、雅克38战斗机,数量不太好讲。”一连两个“不太好讲”,好像急刹车,欲言又止,然而唯其如此,我们看到他纯熟成自然的职业自律,即使63岁的他早已领取退休金。当年航行于公海,随行的护航舰数量,起飞降落的舰载机的型号,自是众目睽睽,无密可保,而从核武器到舰载机数量,却绝对是军事秘密。问题在于时间一晃十多年,苏联解体了,明斯克号都退役了,但是,科基拉耶夫的回答依然是“不太好讲”。

纪律就是纪律,承诺永不忘却。一个职业人,应当懂得并遵循“游戏规则”,将职业所赋予的规范内化为一己的行为准则。没有解密令,就须守秘密。或者,无从分清“仍保密”还是“已解密”、“不该讲”还是“可以讲”之际,只能选择“不太好讲”。多么高度、完备的保密意识!

发稿编辑/浦建明

猜你喜欢

马大哈明斯克保密工作
夯实保密管理基础,提升保密工作水平的路径探索
“马大哈”的由来
谁才是“马大哈”
马大哈与创可贴
首趟重庆至明斯克中欧班列顺利抵达
首趟重庆至明斯克中欧班列顺利抵达
探索保密工作信息化路径
“心”田
“撞机”
浅谈信息化条件下的地理信息保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