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问题研究

2016-11-25蔚霖

天津农业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发展方式对策建议

蔚霖

摘 要: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抓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个结合点。本文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在考虑农村地区经济特征、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土地利用状况、资源特色和产业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特征着手,提出了山地丘陵区和平原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方式,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可为政府提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方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2.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0.019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to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o break up dual structure of urban-rural areas and to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new rural communities, and then gave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nstruct new rural communities in hilly areas and in plain areas based on economic features, location advantages, traffic conditions, 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resource features and industrial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s. It coul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improving the administration level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Key words: new rural communities; development mode;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加快的特殊时期,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严重。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1]。从河南省实际看,城镇化水平低和人多地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战略基点,是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据统计资料显示,河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约140万hm2,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约180 m2,均远高于有关文件规定的标准。本研究通过分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发展方式,提出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1 新型农村社区内涵的界定

在乡村聚落体系中,新型农村社区应介于乡镇和村庄之间,起到乡镇副中心的作用。从内部空间结构看,新型农村社区应规划科学、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优美、管理完善。从职能作用看,要具有多功能性,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服务化功能和自治功能,能够改善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提高村民的经济发展能力和村民自治能力[2]。同时,新型农村社区既要为本社区居民和周边村庄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也要为上一级的城镇提供一些必要的配套。

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2.1 整合村庄空间结构,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村镇经济的发展,村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部分经济和区位条件较好的村庄逐渐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农业、工业和商业经济混合的村庄,而村庄用地结构趋向于综合化,农业、居住和工业等各类用地呈现分散的格局,需要对村镇体系和村庄内部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因此,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迎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乡村人口的集聚,同时促进了产业集聚和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为城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也改造了传统的社区关系,淡化了小农意识。

2.2 促使村庄用地利用模式向集约节约型转变

我国村镇土地利用长期采用粗放化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村庄布局散乱。这种农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分散化的利用模式,使村镇建设用地规模盲目扩张,带来了农村土地利用的低效化,抑制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促使村庄用地模式向集约型转变,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村镇土地利用,对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意义重大。

2.3 促进乡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村庄建设无序化、设计理念落后、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有限、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通过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某些集中区域,使乡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地域上的共建和共享,缩小了城乡二元化的差距。经过合理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3],呈现住宅整齐美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人居环境优美的乡村景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3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方式

3.1 山地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方式

受自然条件、基础状况和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山区经济发展具有滞后性,但同时山区又具有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因此,山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方式应立足于现实,选取不同的建设模式。endprint

3.1.1 整村迁移式 山区一些村庄人口较少、经济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配套差或处于灾毁、煤炭塌陷地等生态恶化地区,针对这些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通过政府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对村庄进行整村迁移,迁村并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河南省卢氏县依托本地丰富的资源,致力于发展山区经济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量采取搬迁扶贫形式,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从2004年开始,3年共搬迁移民5 430人。

3.1.2 特色旅游开发式 对于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应开发建设特色旅游式的新型农村社区。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关系,发展生态旅游,开发旅游商品生产和山区农副特产深加业,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4]。对于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村落和特色民居,要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特色村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实现农民增收。河南省济源王屋镇的愚公新社区依托“愚公移山”精神资源,在通往王屋山景区的沿线,发展“农家乐”,实现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共进。

3.2 平原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方式

3.2.1 近郊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方式 (1)拆迁新建式。拆迁新建型一般适合于城郊经济上基础较好、地域上已纳入城镇总体规划或工业园区规划的村庄,可依据规划将村庄整体搬迁到新建的新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应依托城市开发和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出让土地,建设商业园区,出租商业用房等,促使社区向小城镇方向发展。鹤壁市浚县王庄镇按照“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发展理念,依托中鹤集团,规划建设面积为13 km2的中鹤新城,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企业发展互为依托。(2)工业引导式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工业逐渐向城市边缘迁移,近郊农民可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契机,把节约出的土地用来招商引资,兴办乡镇企业或村办企业,逐步实现新型工业化。方式多采用工业企业对新型农村社区进行投资开发,并吸纳失地农民进入企业工作,既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南阳市镇平县依托工业优势,用“以企兴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理念指导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形成了“一区两园”的工业发展格局[5]。(3)观光服务式。观光服务式适合具有较好经济和区位条件的村庄,通过把社区建设与发展商贸业、特色农业相结合的形式,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有服务式和观光旅游式两种[6]。

服务式社区一类是有农业资源优势的村庄,可发展蔬菜、水果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城市提供新鲜的农副产品,并可考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另一类村庄可发挥连接城区的优势,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如物流运输业、商贸流通业等。

观光旅游式社区主要以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吸引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既有农业经济效益,又可以具有娱乐和休闲功能,例如采摘园、农业生态园、学农教育基地等。睢县余屯乡新型农村社区紧邻数千亩的河南省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通过葡萄文化长廊,建设集葡萄采摘、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园,打造宜居兴业的新型农村社区。

3.2.2 远郊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方式 (1)整合集聚式。整合集聚式是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新社区,达到节约用地、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适合具有优势互补的村庄。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基础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中心,通过将区位相邻、资源各异的村庄进行重新配置,建设新型社区。社区服务半径一般在3 km以内,出行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布局既满足农民的耕作半径又能享用便捷的公共服务。新乡市围绕小城镇开发,把全市3 571个行政村规划为900个新型农村社区,逐步推进,分批建设。(2)产业集聚式。适合具有较好产业基础或发展潜力的地区。新建社区要大力发展农村加工业和科技服务业,着力培育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促进周边村庄人力、财力、物力向新型农村社区聚集,使社区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通过产业集聚来促进人口集中,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这种发展方式需要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村庄通过拆旧建新,增减挂钩,把整理出的建设用地用于解决企业的用地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企业为新型农村社区提供建设资金,而村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双赢[7]。长葛市古佛寺社区的建设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村庄整理出了46 hm2土地,由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用于企业发展和建设养殖基地和果蔬种植基地,企业提供近1亿资金用于村民房屋建设,村民也可以在企业就业,实现了共同发展。

4 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住房等方针政策;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筑、规划、设计等方面的规范及指标体系;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使社区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同时,我国农村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根据地形地貌,距离城市远近和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宜拆则拆、宜改则改、宜迁则迁[8],尊重群众意愿,确定不同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不能用强加模式来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4.2 加强推广宣传,引进农民参与机制

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实际调查研究,真正了解村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需求,在政府、建筑设计、规划人员等专业人员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和帮助下,提升村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使村民的诉求能最大化地体现在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住房建造设计、社区人居环境营造和村域经济发展中去,真正实现从设计、建造、后期维护与更新的公众“全过程参与”。

4.3 加强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普遍问题是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主要体现在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旧宅拆除和土地复耕、农民在新社区内购(建)房成本等方面。在多数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和村民是主要的成本承担者,政府对成本的承担多体现在社区的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方面,而村民则需要承担拆旧建新后的购(建)房成本[8]。政府应适当提高支付农民拆旧建新的比例,拓宽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渠道,降低农民贷款门槛和减少手续,减少农民负担,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商、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同时整合涉农资金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倾斜[9],创新多元参与的建设机制。endprint

4.4 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社区的规划设计工作,要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特征、发展条件以及未来的发展定位,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技术体系。要合理预测社区人口,根据社区建设经济指标确定建设规模和用地结构,统筹考虑产业规划,做好发展定位,为社区未来发展提供方向。制订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同时在住宅布局方式、道路交通组织、绿化景观布局和空间营造等方面制订规范,在实现社区服务功能的同时,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科学有序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工作。

4.5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要以维护社会公正和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加快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实现社会保障的多元化。统筹推进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农村土地的增值,在土地收入分配中,提高农民的分配比例,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并加强农民的培训[10],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使农民充分享受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中山.新型城镇化催生“大刘蝶变”[J].决策探索,2012(11):61-64.

[2]何苗.河南土改一小步:“双挂钩”的现实与困惑[J].中州建设,2013(22):41-43.

[3]张永江.村级同步小康示范创建的方法与实践——以贵州省思南县青杠坝村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8):92-95.

[4]郭鹏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豫北安阳调查为例[C].//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论坛论文集,2010:141-146.

[5]聂飞.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及实践特点[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4):179-183.

[6]彭希林.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内涵及本质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6-9.

[7]王明贵.加快安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J].市场研究,2012(8):27-29.

[8]郑会霞.统筹城乡发展背景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J].决策探索,2013(18):39-41.

[9]李莎莎.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4:20-26.

[10]胡景辉,张春锋,吕军海,等.农业科技投入对自主创新能力贡献率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2,27(z1):425-428.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方式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