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恢复力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2016-11-19尚海波何景明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恢复力目的地竞争力

尚海波 何景明

摘要:旅游地综合评价可以为旅游地的治理、管理和政策制提供了依据,本文基于国内外旅游地综合评价的文献,从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分别就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恢复力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比较;通过对比这两种理论和方法的特点,认为恢复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据此初步建立基于恢复力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

关键词:目的地;竞争力;恢复力;评价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played a positive role, but also brought negative influence and threats to the local and potential.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rovides a basic proposal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and policy system.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 and resiliencestudied by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from the Angle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By comparing the two kinds of theories and methods,to a certain extent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lience thought, the model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 can be complemented and perfected by resilience;On the basis of the preceding study, setting up a modelof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based on the resilience theory.

Key words: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 resilience; Evaluation

大量的旅游研究与实践经验已经证明旅游业的开展在社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注入外汇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引导外部投资、刺激地区消费以及增加税收收入等形式。旅游业的开展对社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和潜在的威胁,这种威胁一如学者们广泛提及的“乡村性的缺失”、“旅游飞地”现象、“投资挤出”效应以及“资源诅咒”效应等。此外,旅游目的地对于环境、政治和经济危机等突发性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更为敏感。在面临种种外部及内部变化压力下,旅游目的地就迫切需要对其自身现状做出诊断,既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这种综合评价结果用于指导旅游目的地管理。

1.恢复力

1.1恢复力思想内涵的演变

恢复力通常定义为:系统在变化发生时吸收干扰和自组织的能力,仍能够维持自身基本的功能、结构和自动调节功能。方修琦、Lew分别总结了恢复力概念的演变过程(如表2)。

总结对生态系统以及其他领域的恢复力研究,一个高恢复力的地区应该具备以下特性。首先,具备多样性,如商业、机构、能源以及家庭收入方式等的多样性。恢复力的这种特性表明,需要加强企业和当地的粮食生产的多样性,并且尽可能保证企业由本地控制以及粮食生产是由本地供应(Bristow and Wells, 2005)。其次,具备模块化、冗余度、自组织能力和适应性。地区在经受突发事件冲击时,可以更快地调整结构从而做出应对。第三,地方应该强调小尺度(small-scale)、本地化。与产业的多样性类似,恢复力强调,相对小尺度的企业可以避免行业的垄断并维持这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即强调分散化而不是集中化 (Bristow and Wells, 2005)。最后,由于共同使用本地资产、能力和资源,以及本地化生产、交易和交换,恢复力也意味着健全的网络关系,家庭、社区和社会之间的互惠、合作、共享和协作(Jackson, 2009)。

1.2恢复力在旅游学中的应用

目前与旅游相关的恢复力研究多注重于案例研究。最常见的研究角度是发生急剧变化后旅游业和游客数量的恢复——也就是说灾难和危机的应急和恢复。这些案例包2002-2003年中国的非典疫情、2004年印度洋海啸,以及受环境、政治和经济危机多方面影响的东南亚。最近,缓慢变化对旅游地的影响也逐渐受到旅游学者的关注。J.K. Strickland-Munro et al认为传统的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方法主要依据可持续性指标,缺乏变化和压力对系统造成影响的考虑,因此通过构建社会-生态系统模型,采用恢复力评价法则,构建了一个基于恢复力的旅游社区评价模型。也有一些学者尝试从定量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地恢复力进行评估,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恢复力联盟(The Resilience Alliance)提出的恢复力法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而后通过综合评价法进行定量计算。

恢复力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定量的实证研究却相当匮乏。一方面是因为恢复力理论本身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造成的;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由于这些恢复力的理论模型和定量评价研究的问题是尽管模型中加入了更多的因子,但是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优势是源自人口、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社会力量,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物种迁移、资源收获与消费变化等方面的生态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看,现有的旅游恢复力的评价研究却遮盖了对旅游现象的独到理解。将这些模型应用到实践中会十分困难,目前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还远未能制定或估计出这种系统在每个层面的现实细节。因此,就现阶段的研究来说,将恢复力的思想和理论融入到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中,更有现实意义。

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2.1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是从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中发展而来,Crouch和Ritchied(1999,2003,2005)基于波特的竞争理论提出了TDC(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模型,随后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进一步讨论和发展。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涉及目的地吸引力、提供食物和服务的能力、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及发展社区旅游的终极目标——维持并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赵磊在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性模型的分析中,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模型只侧重各因素对TDC的影响,却忽略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需要以所评价地方背景的特殊性做出适当调整,并将当地居民与游客的感知与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模型当中;此外旅游目的地竞争潜力的相关影响因素,也应该作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的重点考察对象;在实际定量评价过程中,应该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提高定量数据的客观性。

2.2 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的反思

Crouch & Ritchie提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实证研究(见表2)。虽然,许多学者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但不幸的是,对于当地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来说,竞争力的终极目标变成了追逐经济上的竞争优势,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目标却并非如此,创造价值与维持其资源的可持续性对于旅游目的地形成竞争优势同样重要。

国内学者吴小天,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做了明确的定义: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并赋予其满意的访问体验、实现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维持当地相关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旅游地区吸引游客并创造收益,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收入并为其子孙保护好资源等方面,并强调了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较为宽泛,在实证研究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很难反映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中,或者并没有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再者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在评价过程中,缺乏对目的地以及经济体内部可能发生的不可预见的事件敏感性不够。这就导致在应对不可预知变化方面有较高能力的地区既恢复力较高地区的竞争力被低估了。另外,很多学者强调将竞争潜力纳入到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当中。潜力是对外来发展能力的描述,但是未来是充满变化的,现有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中主要强调的是未来的经济发展能力,并未考虑社会或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面对变化和压力的适应性,以及吸收干扰并能保持基本的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即旅游目的地的恢复力。

因此综合这些因素考虑,恢复力理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替代范式,笔者认为应该将其纳入到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中。

3.讨论与启示

竞争永远存在,环境始终在变化。为了保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必须提高地区的恢复力,从而应对变化带来的压力。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过程中,需要纳入恢复力的思想。在Dwyer & Kim(2003)提出的D-K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建立一个粗略的基于恢复力理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如图1)。

结合恢复力的思想内涵,我们将旅游目的地恢复力分解为资源系统恢复力、代理人恢复力以及治理系统恢复力。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条件构成了旅游目的地恢复力,也形成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又受到旅游目的地恢复力的影响。

资源系统由赋存资源、人造资源以及支持性因素与资源构成,这些不同尺度的子系统相互联系,如当地依赖于生态系统和供应系统的食品供应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等。具有恢复力的系统更加具有灵活性,能够提供更迅捷的响应机制;以及其多样化的功能基础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资源系统的恢复力具备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特性,如冗余度、多样性等;同时具备供应链系统的一些特性,如灵活性、故障安全等;以及文化、遗产资源的恢复力等等。从现有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具备恢复力的旅游目的地应该包含以下特性:(1)灵活性和多样性;(2)冗余度和模块化;(3)故障安全。

治理系统包含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产权系统等制度要素。制度同样对社会在面对灾害和环境压力时的响应方式有影响(Brondizio etal.2009)。制度在支持市场运作、当地治理公共池塘资源和土地流转(Ellis, 2000)以及其他所有重要的日常决策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与当地的适应能力相关(Agrawal etal.2008)。制度、包容性、边缘化和集体行动影响特定社会群体的脆弱性(Adger et al.2005)。而脆弱性的强弱直接影响了恢复力的高低。治理系统联系着资源系统,形成了相互作用的体系(Ostrom, 1990),促使代理人和资源系统应对变化和环境压力。因此治理系统的恢复力也是旅游目的地恢复力的一个组分。通过经济行为、集体行动、社会边缘化和决策研究中,治理系统联系着代理人和资源系统,治理系统的恢复力具备以下特质:(1)多中心治理体系(Ostrom, 1990);(3)管理慢变量和反馈机制;(4)鼓励学习;(5)增加参与度。

结论

恢复力已远远不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现今已广泛的在多个学科展开了应用与研究。就其理论而言,已相当成熟,但是在对旅游目的定量研究方面相对匮乏。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在涉及可持续发展与应对变化的环境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虽然恢复力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思想,对旅游目的地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分析有独到的理解。但就现阶段的研究而言,将恢复力的思想纳入到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中,并用于定量的实证研究,更有实践意义。通过对比恢复力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模型,笔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基于恢复力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以期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基于此模型进行定量测算。

猜你喜欢

恢复力目的地竞争力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动物可笑堂
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前景*
日本竞争力
碳纤维布加固燕尾榫柱架恢复力特性研究
恢复力研究的新进展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