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鱼骨“画”出“非遗”神采
——访我国鱼骨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原周口军分区司令员魏家盛

2016-11-16王丽莉张新宇

河南科技 2016年14期
关键词:夫妇俩干休所鱼骨

文/王丽莉 张新宇

用鱼骨“画”出“非遗”神采
——访我国鱼骨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原周口军分区司令员魏家盛

文/王丽莉 张新宇

生命顽强的松柏、绽放夺目的菊花、挺拔秀丽的竹子,白玉般温润的色泽、栩栩如生的造型,定眼一看,原来是由一根根鱼骨鱼刺等材料拼接而成。在河南省干休三所老干部活动中心,人们看到的这一幅幅别致传神、构思巧妙的鱼骨画作品,是离休干部、原周口军分区司令员魏家盛、买德润夫妇十多年来潜心钻研创作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鱼骨画的传承人,他们在耄耋之年依然坚持创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献出了一份别致的贺礼。

与鱼骨画结缘

走进河南省军区第三干休所活动室的大厅,一幅别致传神的鱼骨画——迎客松便映入眼帘:树枝洁白清透、山峰跌峦起伏,这就是用我们视为废弃物的鱼骨、鱼鳞、鱼鳍等材料经过一位年已86岁耄耋老人的手,焕发出绚丽的生命力。

据江苏省《宿迁风物志》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汇编记载,中国用鱼骨作画作为装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出现。清朝初年沭阳县有人制作这种工艺,而现有名可查的就是魏家盛。

“我10岁跟当地的老艺人学过4年鱼骨画,可是抗日战争爆发,便跟随父亲参军中断了学习。”魏家盛老先生虽然年事已高,听力因为战火而受损,但思路依然清晰。这个与鬼子拼过刺刀,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革命家,负伤7次,至今胸前还有与鬼子拼刺刀留下的疤痕,是国家五级残疾军人,从战士到军分区司令员、河南省政协委员,荣获了多枚勋章。退休后,与曾担任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的老伴买德润定居郑州,闲暇之余,开始钻研诗歌、书画、根雕等创作。

魏家盛、买德润夫妇创作的鱼骨画

“2006年正值母亲百岁诞辰,就琢磨着给母亲送一件有纪念意义的礼物,于是想到了儿时学习的鱼骨画,当时沭阳县已经没有人会这门手艺了。”魏老回忆当时的场景便滔滔不绝,“松树的老根、山水、瀑布使用鱼骨、鱼刺做的,树干、侧枝、松叶和仙鹤都是鱼鳞做的。植于青山绿水的石缝中,体现了母亲的坚毅性格,树干直立,冲上云霄,体现了母亲的刚强不屈。主干伸出七个侧枝,代表她养育的七个子女。每条枝干、每枚硕果都代表一名家庭成员,共176人五代同堂。”这幅画得到了母亲和兄弟姐妹的一致称赞,每家都保留了一幅。

有了这次尝试,魏老便一发不可收拾,与老伴共同钻研濒临失传的鱼骨画。

惟妙惟肖的鱼骨艺术

鱼骨画看起来精巧、秀美,其实做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选料、清洗、去油、漂白、干燥、打磨、粘贴一步都不能少。据老人介绍,鱼骨去肉后经消毒和晾干处理,使鱼骨有晶莹剔透的质感。再根据形状,构思成型在绒布上进行粘贴。

“鲫鱼秀气的头骨适合做菊花、竹子;胖头鱼那长长的细弯头骨最像兰花的叶子;想鱼骨白玉般剔透的效果就用蒸过的鱼骨;想要斑驳的色彩感最好用煎过的发黄的鱼骨……”老人提起鱼骨画的材料如数家珍,而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鱼骨画就是在不断琢磨和思索中创作出来的。

据老人说,他用鱼骨作画有两种形式:一是取鱼骨的形作画;二是以意境作画,先构思,然后再寻找合适的鱼骨。鱼骨有不同的造型和色彩,能够不动刀、不用笔、不染色,依意组画,依型入画。既展现了鱼骨原貌的天然奇特之美,又显示出作者独具匠心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鱼的骨头不少,真正可以入画的却不多。”魏老告诉记者,开始做鱼骨画时,家里吃剩下的鱼骨还勉强够用,但是随着创作的不断翻新,需要的鱼骨越来越多。老俩口的鱼骨有些供不应求。干休所的老干部们深知魏老的用心,吃鱼后都将鱼骨鱼刺小心翼翼收好送给魏老进行创作。

2008年为迎接北京奥运,魏家盛夫妇共同创作了“奋勇迎战”“五环会标”“鸟巢”“天涯海角”“海角风光”“海南度假村”等,在郑州展出,受到观众啧啧称赞。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异彩

鱼骨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加工方法,现在鲜有人进行创作,更谈不上传承。如何让鱼骨画更好地发扬光大,成为魏家盛夫妇的首要大事。

从2009年开始,夫妇俩为抢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鱼骨画,用自己的离退休金,投资10余万元购买镜框及制作辅料。干休所闻讯还专门腾出一间小屋作为魏老的鱼骨画创作工作室,夫妇俩就有专属的空间存放材料,进行分类。

近年来,夫妇俩潜心钻研、深入探讨、倾力协作,将古老的鱼骨画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和提高。从平面画步入立体画;从素色画步入五彩画;从小型花朵步入大型花朵;从单纯鱼骨画步入与各种国画鸟类相结合;从纯手工制作步入手工与磨具相结合。创作出了各种花鸟、山水、巨龙、盆景等300余幅鱼骨画。其中大部分赠送给了单位和个人,并在20余家单位进行独展或参展。在第六届河南省民间美术作品展览会上,魏老的参展作品“梅兰竹菊”鱼骨组画荣获银奖。

为了迎接党的十八大,夫妇俩用罗非鱼头骨做龙头,用脊骨做龙身、四肢和龙爪,用铁丝串起脊骨弯曲定型后粘贴而成了“巨龙腾飞”“二龙戏珠”,还有“凤还巢”“春夏秋冬”等一批鲜活新奇的作品。干休所还专门在活动室二楼开辟了鱼骨画展览,将魏老多年来创作的80余幅作品同时展出。《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电视台,济南军区《前卫报》,中国名牌杂志等20余家媒体先后予以报道,称赞“独创绝妙”。在魏老的陶冶下,远在老家的妹妹专程来到郑州开始学习制作鱼骨画。回去后,俩人还经常通过电话交流创作心得,她的作品先后在西楚文化节和沭阳虞姬文化节上展出,得到广泛好评。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鱼骨画,魏家盛夫妇俩查阅了很多资料,编写了《鱼骨画制作方法》一书,详细记载了鱼骨画的准备、选料、制作方法等,免费赠送给爱好者,还定期对爱好者进行培训。在魏老的回忆录《少拼刺刀老学艺》一书中,刊载了百余幅鱼骨画。

“千姿百态鱼骨头,消毒防腐洗洗澡。洁白无瑕视如玉,作画秀丽废为宝。依型如画天然美,以意粘贴巧玲珑。中国风格立体美,古朴典雅民艺浓。”魏老创作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鱼骨画的制作过程和文化价值。现在夫妇俩提高了工艺技巧,主攻塑造鲜活、构思精巧的小型盆景,色泽柔和立体感强的双面透光花朵的陈设典雅小作品。鱼骨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广泛流传,重现光芒。

魏家盛(右二)、买德润(左二)夫妇在讲解鱼骨画的创作过程

猜你喜欢

夫妇俩干休所鱼骨
探索两高期干休所空巢独居老人生活照料模式
多层螺旋CT在食管鱼骨异物中的应用价值
奶奶爱拼鱼骨画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鱼骨千万别丢 它能帮你增寿
等候秋天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
干休所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卫生干预效果分析
那些看不见的痛苦
下一站: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