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6-11-16金明花李乐义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8期
关键词:臂丛磁共振影像学

金明花 李乐义

(辽宁省金秋医院影像科,辽宁 沈阳 110016)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金明花 李乐义

(辽宁省金秋医院影像科,辽宁 沈阳 110016)

目的 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臂丛神经检查志愿者8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MRI扫描,并根据患者臂丛神经可能出现的多种损伤情况给予多层面、曲面和多角度的结构解剖式扫描,扫描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扫描检测结果,以及各部位神经结构显示情况。结果 神经根撕裂率61.25%、神经根断裂或缺失率22.51%、神经干损伤比率51.25%;观察组臂丛神经各部位显示率均较对照组低,且STIR/long神经节、神经根显示率较DWIBS低(P<0.05)。结论 MRI技术可有效提高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检测准确率,具临床应用价值。

MRI;臂丛神经损伤;诊断

臂丛神经是由颈部起向腋窝处延伸的一种复杂性神经结构组织网,其作用是负责支配肩周、上肢、胸上部以及外侧骨骼肌感觉和运动的一组重要外周神经,且因其在机体中神经走向的复杂多样,导致传统影像学在检查臂丛神经损伤时无法完整性的呈现其神经损伤情况,进而极易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1]。近年来,临床推出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其在影像学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现就其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取得的检查结果做有效分析,报道如下。

表1 不同序列下两组神经显示情况比较[n(%)]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并取80例同期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所有志愿者检查前均无臂丛神经损伤疾病,检验前均取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同意和诊断者执行同意书。对照组男女比例42∶38,年龄18~42岁,平均(30.13±4.2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及中专32例,大专及以上34例;观察组男女比例45∶35,年龄17~43岁,平均(30.51±4.28)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及中专34例,大专及以上37例。两组基线资料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

1.2方法:采用3.0T MRI扫描仪,取NV 16通道线圈,检查者取仰卧,头先置于扫描仪,垫高头部、上背部,保持颈部矢状面与床面长轴处中线一致;固定患者双肩并向后伸,保持颈胸和颈椎交界部位平直后定位颈6椎体,告知患者于扫描时匀速保持腹式呼吸,减少吞咽;检测时,医护人员取饱和带放于患者椎前位置避免吞咽造成的不良扫描结果,选择厚度为10~60 mm,且于成像距离5~10 mm,随后采用快速回旋波序列增强成像质量;采用T1WI、STIR/long TE序列由颈4椎体前缘行冠状方位扫描至胸2椎管后缘以及两侧腋下,采用T2WI行轴位扫描;此外,对节前神经损伤者,在常规基础上行冠状扫描和DWIBS横轴扫描。

1.3观察指标:观察所有检查者臂丛神经MRI诊断结果,并比较两组不同序列神经节、神经根、锁骨上神经、锁骨下神经多种神经组织结构的显示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以SPSS 20.0的统计软件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2.1观察组神经损伤特点成像:MRI显示:神经根撕裂49例(61.25%),表现为髓外血肿、出血或移位,成假性脊膜或神经囊肿;神经根断裂或缺失18例(22.51%),T1WI、T2WI显示神经根减少、变形、消失、脂肪浸润、肌肉信号增高、斜角肌或脊竖肌缩小;神经干损伤41例(51.25%),T2WI显示神经连续或增粗,信号强于健侧。

2.2两组不同序列检测结果比较:观察组臂丛神经各神经部位显示率均较对照组低,其中,STIR/long序列神经节和神经根显示率明显低于DWIBS显示率(P<0.05),见表1。

3 讨 论

临床研究发现,臂丛神经在机体空间内具有不共线和不共面走向的特点,因此,传统影像学诊断如CT、超声、X线对其神经显示能力均有一定局限;此外,仅靠临床物理检查、分析症状和电生理测定则不能准确判断其病变性质、部位和范围,从而严重阻碍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2-3]。对此,临床推行MRI检测成像技术,其所具有的各序列扫描具有各自的特点,可全面性、准确性地反应出臂丛神经损伤程度、病变范围以及病变规律。本研究现就针对MRI在臂丛神经诊断中取得的结果做有效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循证依据。

本研究中,MRI诊断结果显示,观察组神经根撕裂人数占比为61.25%,神经根断裂或缺失人数占比22.51%;神经干损伤人数占比51.25%;此外,两组比较中观察组臂丛神经各部位显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STIR/long序列显示中神经节、神经根显示率33.75%、38.75%分别低于DWIBS的57.52%、63.75%;由此证实MRI臂丛神经诊断可有效显示出患者神经损伤程度,具影像学检查应用价值,此结果与宋宏伟文献中研究结果相似[4]。MRI技术中各检测序列均有其特殊的应用特点,可明确显示患者椎管内外部结构、臂丛神经的走向以及神经损伤的性质、程度和部位,还可确定是否为神经节、节内、远端、神经根或神经干撕裂、出血以及血肿情况,其诊断中:T1WI、T2WI扫描是MRI诊断的基础序列,通过神经周围脂高信号衬托可清楚显示出患者臂丛神经处各部位神经组织轮廓、血管和肌肉结构解剖图像,当节前神经或节后神经出现部分损伤或出血时可通过信号的高低情况敏感显示;STIR/long TE可显示神经干部位神经增粗或连续异常信号;DWIBS通过显示骨下神经消失信号定位损伤神经[5-6]。MRI诊断技术具有任意层面扫描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清晰成像、安全无创以及高诊断率的特点,其在影像检查表现中可分为正常型、瘢痕神经纤维化、神经水肿变性型、以及神经根撕裂和拖伤型多种表现,临床可根据其鉴定的损伤类型选择及确定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带来准确、有效的借鉴依据,因此,MRI检查在影像学临床诊断中具有极高的技术应用价值[7]。受例数限制和外界因素影响,该研究尚未对患者诊断中可能出现的误诊或漏诊情况作详细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综上所述,MRI诊断技术可准确、有效地检测出患者臂丛神经损伤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循证依据。

[1] 曹树明,杨蓊勃,虞聪,等.臂丛MRI在臂丛神经节前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效能分析[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4,28(4):374-376.

[2] 朱少群,钟美花.磁共振成像技术在18例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4):115-117.

[3] 赵振江,马晓晖,孙英彩.臂丛神经损伤磁共振特殊成像序列应用[J].河北医药,2013,35(4):502-503.

[4] 宋宏伟.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臂丛神经损伤中的临床疗效[J].黑龙江医学,2014,38(9):1030-1031.

[5] 程义鹏,李明,赵明,等.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47(4):353-356.

[6] 李春星,符益纲,周笑,等.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三叉神经痛的应用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11):1178-1179.

[7] 刘新疆,夏吉凯,房清敏,等.3.0T磁共振IDEAL序列在臂丛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2):2004-2007.

Application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Diagnosis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JIN Ming-hua, LI Le-yi
(Department of Imaging, Liaoning Jinqiu Hospital, Shenyang 110016,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ies. Methods 80 cases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were selected from March 2013 to July 2016, 80 patients with brachial plexus injury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MRI scans, and according to the multiple injury patients with brachial plexus may occur given the structure of the multilayer surface, curved surface and multi angle scanning anatomy, compared two groups of scan detection results were observed after the end of the scan, and various parts of nerve structure. Results Nerve root avulsion rate 61.25%, nerve root broken or missing 22.51% rate, neural stem damage ratios 51.25%; observation group of brachial plexu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display rat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STIR/long ganglion, nerve root display rate than DWIBS low (P<0.05). Conclusion MRI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etection accuracy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patients, wit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MRI; Brachial plexus injury; Diagnosis

R445.2;R745.4

B

1671-8194(2016)28-0003-02

猜你喜欢

臂丛磁共振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