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社会的父亲角色

2016-11-15吕耀坚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养家显性爸爸

吕耀坚

讨论父亲角色话题,先说说我对我父亲的一些印象。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记得我年少时,父亲常年都远在安徽找活做,他总是能按时往家里寄钱以供家用。父亲是家里的经济依托,更重要的还是我的榜样。在我的父亲角色认知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就是父亲是男人,男人要有担当。比如家乡遭遇强台风,父亲镇定的行为让全家人都不觉得害怕;再比如无论在外干活多辛苦,父亲没有在家人面前提起过任何一点负面的信息。

父亲的这些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少有说教,多的是身教。他并没有很多显性教育我们的故事,多的是以他的角色隐形传递的精神品质,诸如作为男人的担当、责任、榜样,等等。他不是一位只是简单承担着“养家糊口的人”角色的父亲。

在21世纪的今天,父亲角色似乎面临着一些挑战,一些根据家庭教育中“爸爸缺位”现象所做的节目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也去幼儿园对孩子们做了一些关于爸爸角色问题的访谈。当我们问孩子们“你爸爸回家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孩子们的答案让人深思:“我爸爸回来就躺在沙发上玩游戏。”“我爸爸喜欢钓鱼,星期六都不在家。”“我爸爸很忙,他回来我都睡觉了。”等等,这类回答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当然也有诸如“爸爸会陪我玩游戏、看书”之类的回答,但比重较小。

“玩游戏”的爸爸、“钓鱼”的爸爸、“工作”的爸爸、“陪我”的爸爸等的出现,是在一个信息化社会中的必然现象。多元化的社会,批量出现的独生子女父母,祖辈隔代教育等现象,也逐渐使得父亲角色从“赚钱养家”逐渐分化,出现了诸如“自我消遣”与“关注教育”等的角色特性。德国研究者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的研究认为,不同父亲角色的形成与父亲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也就是说,父亲角色的定位有一定的继承性,对孩子存在着正面或者负面影响的可能。

父亲角色多元化往往隐藏着角色缺失的危机。父亲角色缺失一般包括显性缺失与隐形缺失。显性缺失是指离异、单亲家庭,孩子跟随母亲或者祖辈生活的现象;隐形缺失是指完全家庭中,父亲缺少理性塑造榜样形象的主动思维,极少介入孩子的教育过程的现象。隔代养育、关注自我生命质量,是带来新型父亲角色缺失的可能主因。

另外,男性在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也缺失严重,从教育机构到社区服务部门中,女性成为了绝对的主导角色。这是现今社会一个十分棘手的、对儿童早期成长不利的现象,其实也进一步放大了父亲角色缺失可能带来的危机。

对于现今年轻的父亲来说,准确地认知自身的父亲角色,避免父亲角色缺失是一个重大的命题。

关于父亲角色研究,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教授依据托马斯的人力资源模型,将父亲角色分成教育型父亲与养家型父亲,并提出两者的主要目标追求的区别。他的研究认为,教育型父亲角色有更多的内在目标:幸福的婚姻、稳定的婚姻和好朋友;养家型父亲角色则更倾向于外在目标,诸如职业成功与好的收入。父亲角色在一生中是十分稳定的,但也不排除两种不同角色身份转换和互相妥协的可能。很多时候,父亲角色的转换会发生在孩子从进幼儿园到小学这个阶段,这种转换可能是从养家型到教育型,也可能反转或者妥协。有研究甚至表明,父亲角色由养家型向教育型转变,将有助于提高婚姻质量,营造更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当反转时,婚姻质量会变得更糟。理想的父亲角色应该是妥协性的,父亲既需要赚钱养家,也需要分担与孩子有关的教育任务。而事实上,夫妻共同承担的任务或者责任越多,对分工与职责越满意,婚姻也越幸福,对孩子影响的正向作用也越显著。理想的父亲角色的概念构成要素,除了赚钱养家之外,还应该包括能关注孩子,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能与其他家人一起和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能反思孩子的教育行为,对孩子既有要求又有支持;能呵护家庭的稳定,保持积极的家庭氛围,教孩子乐于助人、支持配偶的决定以及维持夫妻婚姻的幸福与未来等。

在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父亲角色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用心经营父亲角色应该提上每个家庭的教育议事日程。

父亲是家庭网络结构中的重要一分子,我们的讨论既要考虑到父亲角色本身的意义,诸如担当、责任、榜样等方面对孩子的价值存在,更需要考虑如何在家庭甚至社会网络中帮助父亲建构正向的角色意义。做一个怎样的爸爸,怎样做一个好爸爸是两个很有意义的命题。如前面分析所言,我们对父亲角色意义要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养家不是唯一的角色身份,教育孩子也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有时隐形教育的效果还会优于显性教育。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以为一个能倾听的父亲,能教育与指导孩子的父亲,一个能与孩子互动的父亲,一个能给孩子带来男性力量感受的父亲,是孩子十分需要与渴求的父亲。

但事实上,一个能较好地兼顾养家与教育孩子的父亲角色的身份的实现,也受制于父亲的特征(如对成为父亲有积极情绪反应的)、母亲的特征(能较好地容纳和鼓励父亲参与孩子的教养)、婚姻关系、孩子的特征、工作压力、社交圈特征,等等。可见,科学合理的父亲角色身份的建构与实现,并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除了主观上,父亲要有意识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外,还需要在社区、幼儿园等的家长学校中获得一些教育支持,保证有接受儿童教育知识的时间或者咨询的机会;需要改善家庭生活与工作活动的协调性;需要改善与加强自己作为家长的能力与婚姻关系。

猜你喜欢

养家显性爸爸
理想与现实
老公不疼孩子不顾家怎么办?
我和爸爸
爸爸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爸爸冷不冷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可怜的爸爸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