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2016-11-10楚亚萍

学周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贫困生贵州大学生

楚亚萍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贵州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楚亚萍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新常态背景下,在信息化、大数据的迅猛冲击中,在生产力快速发展期间暴露出的社会矛盾中,高校贫困生群体日益引起了家庭、社会、政府和学者的重视。解决贵州高校贫困生问题需从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改以往的授之以鱼式的“资助”为新时代“授之以渔”式的“自助”,进而教育贵州高校贫困生有效吸收新常态下的信息成果,逐步实现创业就业的有效结合,直接促进贫困生有效就业率的迅速提升。

资助;自助;创新创业教育

新常态背景下,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促使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教育进入全新而稳定的信息化时代。对于地域环境相对偏远、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贵州普通本科高校而言,新常态条件不仅给予就业创业信息的获得带来了便捷,而且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尺度、就业观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为贵州高校贫困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让贵州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常态时代下使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问题实现新的突破,寻找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全新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工作研究的核心问题。然而当前学界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热点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探讨创业教育的相关性。第二,强调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创业、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协同进行。相对于两方面的热点,同时也存在着两点空白,第一,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健康模式,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一体化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第二,对于贵州高校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研究尚属空白。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探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贵州高校贫困生高质量就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实现多层次就业的客观选择。

一、贵州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

随着1998年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总数持续增长,贫困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为了促进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笔者以贵州师范学院贫困大学生就业为例,对贵州师范学院2015届91名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显示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方向分布为国家基层就业、公务员、西部计划以及个人创业。通过对该91名应届贫困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显示:其中国家基层项目38人,主要从事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应征义务兵1人,考取公务员3人,升学4人,西部计划2人,自主创业2人,私营企业就业、销售、临时岗位工作等其他灵活就业40人。

对该91名贫困大学生就业地区进行调研分析,省会城市8人,县级以下农村城镇地区41人,地级市32人。

数据分析可见,贵州省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主要有两个明显特征:第一,工作求稳。事业单位公务员走热,不少学生首先选择考取公务员等“铁饭碗”,职业兴趣为其次,稳定为首先。第二,农村基层就业规模较大。这些地区经济、交通、教育资源等欠发达,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对大学生的需求确实极大,贵州省绝大多数贫困大学毕业生来自偏远农村,他们经历了贫困的磨炼,在面对困难时一直更加坚定,愿意投身基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提高和锻炼自己,与他们而言建设家乡、投身基层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的有益抉择。

二、贵州高校贫困生就业困境

从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发,当前该群体的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收入不能有效满足求职成本、自主创业困难较大、自身缺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对贵州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培养要改以往的“资助”模式为“自助”方法,进而教育贵州高校贫困生有效吸收信息化时代的科技成果,逐步实现创业就业的有效结合,促进贫困生有效就业率的迅速提升。

第一,求职成本高。当前大学生找工作所需费用不断增多,诸如报名费、交通费、培训费、服装费等,这些求职所需花费令贫困大学生感到困难重重。另外,还有就业歧视、地域歧视以及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现象等因素的制约,如有的招聘单位为某个岗位量身定做招聘条件,故意设置门槛等严重阻碍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

第二,自主创业阻碍重重。和所有创业者一样,刚毕业的大学生知识面狭窄、经商经验不足这些问题是应届生创业者的普遍困难。而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对而言困难更大,资金短缺、人际关系匮乏、承担风险能力弱是贫困大学生创业的特殊困难。种种困难令他们不敢创业,也没有能力创业。虽然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创业指导、创业培训、资金扶持等方面还需继续提高和落实。而在贵州地区的高校,因师资力量、经济条件、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制约,贵州高校普遍存在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力度不足的问题,这也对贫困大学生的创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第三,缺乏就业市场竞争力。贫困大学生职业竞争力缺乏,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水平、语言艺术、交际能力等素质相对薄弱。贵州省高校贫困生由于来自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农村偏远山区,家庭经济困难、计算机水平低、文体特长少等综合素质薄弱,更有甚者,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理论课学习上,在校期间很少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忽略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贫困大学生交际能力弱、缺乏自信、过度自尊或自卑,导致求职应聘时很难受到招聘方青睐。另外,贫困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相对较少,掌握就业信息的渠道狭窄也制约了这个群体的有效就业。

大学生就业本就是一个热点话题,贫困大学生的高质量、有效率的就业更是一个焦点。对于贫困生基数较大的贵州省高校而言,贫困大学生是否有效就业,不仅关系到贫困生的家庭,也关系着高校的发展。但目前贵州省高校在提升贫困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工作还存在一些欠缺。探索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研究有效的就业创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个人协调发展,共同努力。

三、改革与突破: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提高贫困生就业得有效对策。贵州高校的发展与贵州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密切相关。故而,贵州高校要从所处的西部区域实际出发,研究并形成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具备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根据调查结果、现状分析可见,为更好地解决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相关文件,高校要强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性建议和措施,发挥政策导向性作用。

(一)要积极促进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让研究和教学相互促进

加强创新创业研究中心、服务中心、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创业教育的办学水平[2]。制订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教学计划与实践计划,进而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方式的不同,用教学计划与实践计划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必须包含明确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时安排、任课教师的选择与培训、学生学习的模式等几个方面,依照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在实践应用中以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来反哺教学,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二)要强化服务媒介,创造良好的环境

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短缺是贵州高校贫困生就业的一大短板,对此高校应不断加强相关的网络平台、信息系统建设,合理利用当前大数据环境,及时收集、处理、反馈市场信息,借助新媒体手段,为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贵州高校还可以借助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支持并鼓励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榜样。

(二)要服务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

贵州高校要着力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了解企业、行业和地区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归纳推理、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对贫困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使得创业计划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实际运行。创业导师在进行实际企业操作性指导的同时,也会对大学生创业者和创业团队进行心理指导[3]。让学生创业团队真正进行实际运作,积累创业经验。

(三)开阔视野,加强同发达地区高校的教育合作

在学术研究、课程开发和教材出版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提高贵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通过交流竞赛,让学生、老师与科研经济相对更发达的高校多交流沟通,感受不同区域的创新创业文化,取长补短。高校与企业合作,就企业关心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贵州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并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问题,是贵州省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信息化时代下如何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较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具有更加贴合实际的应用价值。

四、创新与建构:贵州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的有效途径

新常态背景下,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给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抓住时代发展所赋予的新机遇,充分发挥贵州地域优势和贫困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大环境是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必然选择。贫困大学生要自觉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提高和发展的目标,养成与职场竞争相适应的优秀品格。

(一)发扬贫困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贫困大学生需要梳理正确的金钱观,通过培养和引导,让贫困生正确地看待经济困难的磨砺和考验,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自己面对生活与人生的挑战。面对政府或爱心人士等层面的资助,要有自立自强的信心,杜绝“等、靠、要”的消极心理。可以通过树立正面榜样,例如“自强之星”等活动的开展,宣传并树立优秀贫困生的典型,以精神的力量感召人,引导贫困生走出困境,提高综合素质,鼓励他们学以致用,在服务社会中体现自身价值。

(二)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为抓手,做好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

高等教育旨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相对于其他经济条件欠发达的地区,贵州高校的贫困生所承受的政府资助和社会帮扶更多。诸如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社会爱心资助等等项目惠及每一位贫困生,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感恩社会。重视贫困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之明白自己的成长与社会休戚相关,学会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在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诚信教育尤为重要。教育学生诚信地面对各种助学措施,像孟加拉国乡村银行高等教育贷款项目“乡村银行的16个决定”[4]的制度,就注重对借款人进行还款理念的灌输和教育。这种简单易懂而朴实的决定经过反复的灌输和教育,使得学生可以获得最基本的诚信和生活信条。因此,大力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是做好贵州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三)重视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贵州高校贫困生群体中,知识面狭窄、计算机水平低、人机交往能力弱、自卑心理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要特别注重提高该群体的社会竞争和发展能力,就必须注重对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对于贫困生的资助中,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教育引导贫困生优化思想、调适心理,学习知识、培养技能、锻炼身体,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和逆境。理性地认识到贫困。善于在经济逆境中寻找发展的动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在接受社会各界的资助后,要懂得回报社会、传递感恩。这就要求,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培养,务必要关注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借助新媒体手段普及心理健康辅导,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引导贫困生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通过“他助——自助——助人”的资助模式,将贫困生教育不断完善并发展。

[1]王左丹.“金字塔”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4(5).

[2]张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江苏大学,2010.

[3]崔港.逐层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创业——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1).

[4]冯涛.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敬亚]

G64

A

1673-9132(2016)34-0028-03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014

课题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微”传播背景下贫困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fdy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贫困生贵州大学生
贵州,有多美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大学生之歌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