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6-11-07赖连生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20期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心理

赖连生,薛 翔

(1.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长沙 410131;2.滨州学院 经济管理系,山东 滨州 256600)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赖连生1,薛 翔2

(1.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长沙 410131;2.滨州学院 经济管理系,山东 滨州 256600)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正在以其独特魅力改变着世界,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还在改变着人们的心理。笔者作为一名大学教育工作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进而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存在问题,最后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创新心理健康引导方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

1 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互联网的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网络中尽情释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时可以下载QQ、微信、微博等聊天软件,进行交友聊天,不仅方便亲友之间联系,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1.1复杂的网络环境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网络环境并不纯净,网络中充斥着一些不良信息,例如:色情、暴力、恐怖等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此,不能自拔,影响日常生活。

1.2爆炸性的网络信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多元化世界,多元化的价值观并非正确的价值观。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变化,各类信息夺人眼球,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迷惑,甚至对其心理或者价值观产生误导。

1.3虚拟世界,难以成为心理寄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网络与陌生人分享,他们往往把这些陌生人,当成自己的知心人,甚至信任这一位屏幕里的朋友,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全部透漏给对方,结果导致自己上当受骗的案例不胜枚举,所以,虚拟世界很难成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2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问题

2011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从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工作条件7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实事求是,从大学生实际面对的心理问题出发,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

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报告内容,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1亿,中国网民的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占25%以上,说明网络大军中,学生群体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网络已经深刻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

2016年5月至2016年6月笔者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达到90%。其中在被调查的学生中,100%的学生都通过手机端上网,95%的学生都办理了校园宽带业务,78%的学生进网吧等网络场所上网。说明上网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各项行为中,即时通讯和看视频所占比重最大,分别占94.44% 和83.33%,大学生往往通过网络聊天来相互通讯和交流感情。

表1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表

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创新工作方法,转变思维方式,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思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训身心健康,素质过硬的当代大学生,具体有以下三点创新策略。

3.1建立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多元化、共享化等新特点,针对这些新特点,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宽带构建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寻找本学校的同学交友聊天,抒发自己的情怀;其次,平台中设立专家心理咨询服务,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可以直接通过平台与心理健康专家进行交流或者预约,这样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聊天交友的愿望,而且还可以及时帮助心理问题学生。

3.2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每一位大学生通过登录网站,填写《心理健康表》,通过计算技术和专家检测,可以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数据汇聚,做到防患于未然。

3.3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老师与学生可能存在地位不对等的现象,学生本身可能对辅导员就产生抵触心理。通过互联网,可以做到双方不知道对方身份,实现沟通交流的地位和信息交互对等,更加容易让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敞开心扉,也更加有助于解决心理问题。

4 结 语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为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以有效工具,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防止沉溺于虚拟网络,防止网络欺诈,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S].2011.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3]将巧玲.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73

G441

A

1673-0194(2016)20-0255-01

2016-09-20

猜你喜欢

互联网+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