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基地建设:优化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生态的有效途径

2016-11-01邹响太

江苏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教育生态农村初中英语

【摘 要】农村初中英语教育水平的提升需要打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板桥中学英语课程基地,通过优化教学策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内化校本教材编写、强化教师队伍素质、培育了英语教育生态的成长力,激发了英语教育生态生命力,发挥了英语教育生态影响力,推动了农村薄弱初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课程基地;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96-02

【作者简介】邹响太,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桥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66)校长,高级教师。

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桥中学始建于1965年,在浸润“淮盐文化”的恢宏画卷中走过了五十个春秋,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教育故事。我校依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苏教基〔2012〕22号)文件精神,自2012年10月成功申报并启动实施“初中英语质量提升工程”。

一、立足校情,细化目标,培育英语教育生态环境的生长力

2011版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学校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为学生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一是建设淮盐特色英语角。学校依托淮盐地方文化,利用直排滩模拟盐田、盐田大风车、拐水车、淮盐文化墙绘、八卦滩淮盐文化广场建设成具有淮盐特色的英语角,为学生提供英语交流的平台,提供了练习口语的机会,提高英语运用的能力。校园美丽的淮盐文化与学生的英语对话交流相得益彰,充满诗情画意,成为校园一景。

二是建设“DramaClass”。戏曲课堂也叫英语专用教室。制作、购买各式面具、道具服装、乐器、活动器材、场景图片等,为英语教师开展生动教学提供很好的支持。“DramaClass”不仅为学生英语学习与应用提供良好的听说演练教学环境,成为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而且更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催生出我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戏剧教学法。

三是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课堂是孩子们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创建一个丰富生动,兼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且具有浓郁英语气息的课堂环境,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与本专业有关的英语图片、单词、句子来布置教室,将英语园地、英语图书角、英语板报等元素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形成了许多英语文化特色班级。校园路牌、门牌、教育标语等都用英语标识,营造英语学习氛围。英语文化长廊,以图片的方式展示西方国家的著名景点,介绍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概况、地理环境、人文知识等,刊载通俗易懂的英语谜语、笑话等丰富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积累英语学习的语用背景。

二、立足生情,创新模式,激发英语教育生态的生命力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英语课程基地建设的中心也应当是学生,只有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被激发调动起来,英语教育生态系统才能充满生命活力。为此我校根据学情,不断创新模式,围绕做中学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和英语文化活动。

1.开展英语节日主题活动。

语言是文化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学习外语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是形成一种文化习惯。我校结合西方国家传统的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英语主题文化活动。

2.开展英语社团活动。

英语社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可塑性,因而学生非常乐意参加。组织“双语小导游”社团活动,了解家乡板桥的制盐工艺知识、学说双语导游词、英汉介绍板桥中学淮盐广场等一系列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社会实践等能力。

3.深化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以小班额个性化课堂改革为主线,利用课程建设载体资源,丰富了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资源,促进了英语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了生态课堂“四六”教学模式,即四个层面六个环节。

四个层面即生本、生活、生动、生命。生本是做到以学为本、以学论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学者也教、教者也学、教为不教、教学相长。生活是指教学内容情境化,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快乐生活,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生动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组建学习小组,创建帮扶模式,构建核心课型模式,启用校本课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主动、互动、生动地学习。生命是课堂既满足学生知识、技能、方法和品德的发展,又立足于学生当下的身心发展规律,充满生命活力,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六个环节为Lead-in(引入):不同的任务可以采取不同的引入,如播放录像、听歌曲、展示图片、游戏等;Pre-task(任务前):在这个步骤中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向学生详细地布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While-task(任务中):教师根据主任务,设计出若干子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任务;Post-task(任务后):这个步骤是在学生完成子任务后,向全班汇报,展示他们的成果;Checking(检查):在学生汇报完毕后,让学生作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然后教师加以总结;Homework(布置作业):这个步骤是任务的延续,学生课后完成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任务。

三、借力蓄势,依托科研,发挥英语教育生态的影响力

(一)强化课程管理,推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校本研发能力全面提升

为了改变以往单一的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千篇一律的英语教学模式,鼓励和支持英语教师开发学科课程,学校多次邀请专家培训,指导教师如何精选、精编、精上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特色化。

(二)开展课题研究,突出英语课题引带作用,提升全校教师课题研究能力

建设过程中,我们基于存在的问题,申报立项了市级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教育生态环境视角下农村初中英语课改的实践研究——以板桥中学英语课程基地建设为例》,在课程基地建设中做基层研究,在研究中促进课程基地建设。

(三)立足基地建设,推动英语教学率先提升,带动所有学科进位争先

在推进英语课程基地建设中,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师生的深刻变化。一是教师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由课堂的演讲者转变为导演、向导、帮手、观察者、支持者、协助者。二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氛围。三是学生有兴趣学,有氛围学,有方法学,学以致用。四是评价方法发生改变,形成发展性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教育生态农村初中英语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探讨
翻译教学的“整合·融通·交互”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以生态管理评价方略推进教育和美发展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