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改变”的双语阅读课程基地建设

2016-11-01胡永成

江苏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改变课改

【摘 要】课程基地建设对于农村边远学校来说,其意义远超出“课程”本身。基于双语阅读课程基地建设,宿迁市侍岭中心学校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变师生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让阅读点亮人生,用经典启迪智慧,用书香涵养生命。阅读,让学校踏上了一条鲜明的特色办学之路。

【关键词】双语阅读;课程基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90-02

【作者简介】胡永成,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中心学校(江苏宿迁,223800)校长,高级教师,宿迁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

温家宝总理说过“书籍本身不能改变世界,但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基于此,侍岭中心学校提出“改变,从阅读开始”的响亮口号,植根于省基础课程基地建设实践,以经典诵读和英语口语训练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系统扎实开展双语阅读活动,以创新谋突破,用特色求发展,努力打造充盈书香气息的人文学校,用阅读点亮生命之光。

实施推动阅读的课改战略

课堂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动力的主阵地。学校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创新阅读教学范式为抓手,努力提升双语阅读课堂教学效果,推动阅读常态化。

(一)“五放一导”语文阅读教学范式

基于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校本化特色课题《“五放一导”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互动、深化已知、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一是放开定标,自主质疑,激发内驱力。课始放开,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面对文题提出问题,用独特个性化的自主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二是放开阅读,自能感知,培养领悟力。放开,让学生领悟内化,让学生用读、思、悟等自能方式去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内在知识的初步建构。三是放开问难,自主解难,培养探索力。放开让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通过问同学、问学具、问周边人等方式,破解疑难问题。四是放开合作,自主交流,提高思维力。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互动交流。如果说上述三个方面是个体行为,这里就梯度到小组合作交流的认知情境,使学生零碎的思维得以整合,全面呈现。五是放开拓展,自主延伸,提升思想力。通过引导学生谈认识体会、谈思想收获,谈学法所得、写阅读心得等,打破教材的围墙,放飞学生思想的翅膀。

“一导”指教师适时“导拨”。导拨是贯穿阅读教学各流程的“经线”,让“经线”充分渗透到学生听、说、读、写这根“纬线”中去,让学生深入、专注、自主开展“思、寻、悟、交流”等活动,带动教师、教材、教学与学生、学具、学法这“三教三学”融贯课内外,多维互动协调运作,实现阅读生态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打开书本和生活的通道。

(二)“五位一体”经典阅读教学范式

学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周开设一节经典阅读指导课,形成了读、写、探、思、行“五位一体”经典阅读课堂教学范式。

一是一字一句读原文。引导学生自学校本教材,完成三个环节任务:疏通字词、了解大意、初步诵读。二是规规矩矩写经典。与书法教学结合,在初步诵读基础上尝试默写,在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静气的品质,引导学生浸入特定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在慢慢书写的过程中品味经典魅力。三是走进经典探本源。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深入探讨,拓展视野,深化理解。四是对照检查思不足。阅读的目的是实现自我的升华,经典是提升自我的明镜,引导学生结合阅读体验,客观反思自己,撰写简短的反思,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知识内化,深化学生认知。五是学以致用重践行。传承经典,行动是关键,引领学生将学习所得外化于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示阅读带来的点滴变化。

(三)“3T”英语课堂教学范式

我校英语教研组依据怀特海的“过程三段论”,将45分钟的课堂平均分为三个时段,即认知的浪漫阶段、认知的精确阶段、认知的综合阶段,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自觉遵守“总——分——总”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过程安排上,第一阶段为师生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为教学实施阶段;第三阶段为教学反思阶段。在课堂活动设计上,第一时段学生小组合作;第二时段师生共同探究;第三时段生生比赛、竞争和学习效果检验。我校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三个阶段充分彰显了朱永新教授所倡导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实现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开展故事暖校的阅读实践

故事,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魅力独具。把故事融入校园,生活便多了一份生动、一丝暖意。在推进双语阅读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我校积极挖掘故事蕴含的价值,以故事为载体,引导师生立足于读,将读、写、说、做有机结合,引导师生走进生活、学会反思、懂得做人、快乐学习,从而提升生命品质。

(一)推荐经典故事,引导自读他读互动

“故事伴我成长”长廊,通过30块活动式铭牌,定期向师生推荐古今中外经典育人故事。德育处以“每周一则故事”,通过班会,以疏导方式,及时矫正学生当下不良思想和行为。每两周一次“我最喜欢的故事”征集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推荐的故事,整理在读书笔记上,向同学推荐,语文老师负责检阅。故事在哪里,就在学生的阅读里。真正的经典故事来自经典著作。学生推荐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专题阅读的过程。

(二)讲述身边故事,引导阅读走进生活

读有字书,更要读“无字书”。学校弘扬正能量,每周教职工会,安排两位教师讲述“最让我感动的同事”,言者自育,听者感动。学校利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每月按年级开展学生专题故事演讲会,组织讲故事比赛。演讲会围绕阅读工作,结合节日及德育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如组织“母爱难忘”“师恩浩荡”“我的同桌”等主题故事演讲会。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故事大王”评选活动。身边的故事接地气,有温度,有的不乏深度。讲身边故事,让师生敏感、敏捷,既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表达能力。

(三)撰写成长故事,搭建反思练笔平台

学生每月撰写一篇“我的阅读故事”,低年级孩子则以手抄报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故事。每年年底以“我们曾经走过”为主题反思一年收获、遗憾之处、未来打算。教师每天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周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故事。五年来,学校一位老教师坚持不懈指导、批阅学生的成长日记,撰写教育故事达30多万字,师生在《班主任之友》《小学科学》等报刊上发表故事85篇,撰写好故事5800多篇,260多篇故事参加交流,汇编成《小雨伞》《获奖的蚂蚁》两本故事集。

(四)用英语讲故事,培养英语阅读自信

学校每月分年级组织一次“我用英语讲故事”比赛,重点考查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目的是强化学生英语阅读。比赛分三个层次:班级——年级——学校。校级比赛分三个环节:组织方公布故事主题、比赛规则;选手独立准备;故事讲述、正式比赛。每次比赛,学生都会给评委老师不一样的感觉,学生在获得自信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师推进双语阅读工作的信心。

与一本好书或者一段读书的美丽年华擦肩而过,是一件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持续不断地为阅读工程加温,让阅读成为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旅伴,是学校的任务,也是教师的责任。曾经担任过英国教育部长的布朗奇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侍岭中心学校正在点燃这把火,努力让阅读成为伴随师生终身的习惯,他们的改变,从阅读开始!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改变课改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实现“四个”改变 提高阅读质量
奥迪品牌峰会见证“改变”发生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浅谈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实施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