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更多的星星插上创造的翅膀

2016-11-01仇丽君

江苏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翻转教学

【摘 要】江苏省基础教育“机器人课程”建设项目在建构、实施与推进过程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建设“北极星科学院”,营造浓郁的科技氛围;“场馆”,产生校园学习新方式。研发、实施机器人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其爱动手爱动脑的特质,触发学校“理趣课堂”的教学研究。由机器人课程衍生出学校“活课程”群,“机器人”不仅是课程,更代表“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和“超越”的文化,推动学校进一步优质发展。

【关键词】机器人课程;学习新方式;教学“翻转”;“活课程”;理念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76-02

【作者简介】仇丽君,江苏省海门市证大小学(江苏海门,226100)常务副校长,高级教师。

2014年6月,由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评定并资金支持的“机器人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在证大小学启动,此项目是以实施系列机器人课程为背景,以学生校内场馆式学习为学习方式,以科学课、社团活动课、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为实施途径,以培养21世纪未来创新人才为目的的学校特色课程。自此,一个充满创造力、想象力、挑战性的课程,一座能无限激发探究欲望的场馆,一群乐于实践、勤于思考、拥有梦想的孩子,一批善于启发、安心乐教、潜心钻研的老师,共同构筑起一个朝向未来、奇妙多彩的科学世界。

一、营造浓郁科技氛围,产生校园学习新方式

走进证大小学综合楼“星星家园”选修课程资源中心,“北极星科学院”几个水晶字在射灯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整个科学院的色调是“神秘太空蓝”,旁边的“我是小小创客人”橙色中英文字说明了场馆的主题。

踏入如“时光隧道”般的北极星科学院长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船模工作室”“空模工作室”和“车模工作室”。继续往里走,是“机器人展厅”“机器人活动训练室”和“机器人程序设计室”。

“物联网教育-比特实验室”设在长廊右侧,根据“思维是透明和彩色”的创新教育理念,实验室内采用蓝、黄色调,有可容纳48位学生的亚克力透明环保课桌椅,配备了3D打印机、3D造型模块套盒、传感电子智能化模块套盒等各类DIY工具和器材,四周开放式的柜子里,既有学生组装的“时光倒流的时钟”“看家电子狗”“长眼睛的小风扇”,也有学生创意设计的“盲人垃圾桶”“吃药提醒器”等作品。置身近千平方米的“北极星科学院”,受浓郁科创氛围的感染和熏陶,造访者无不发出“你不静心、你不思考、你不创造那都难”的慨叹。

学习不仅限于课堂。现代学习理论将课堂以外的学习统称为“非正式学习”,场馆学习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方式。因课程项目而建设的“北极星科学院”,开启了场馆学习模式。在这里,学生大胆想象、动手创造、把创意变成现实,它是一个创意工坊。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拘一格,或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或团队研讨;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既有按图索骥式的过程传授,也有启发诱导式的头脑风暴,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学习场域。

二、研发机器人课程,触发课堂教学的“翻转”

(一)基于现实问题的机器人课程

大数据研究表明,在“听、说、读、写、背”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逐渐减退,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会从最初的90%逐渐降低到55%。机器人课程能弥补现行教学模式的缺陷,它强调“做中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挖掘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综合素养。

(二)研发与实施机器人课程

1.组建机器人课程研发师资团队。

证大小学依托共建学校的师资力量,成立两校机器人俱乐部学习共同体,搭建优质平台,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均衡发展,同时邀请集团内其他成员学校参与课程建设,开展集团机器人教科研活动。

2.共同研发教材《走近机器人》。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不同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课程研发团队共同研发了教材《走近机器人》,主要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入门篇《机械工程》,以机械搭建为主,学生在动手制作各种机械模型的同时,认识简单的机械原理,创建机械模型,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建构能力,适合一年级学生。第二板块为初级篇《动力机械》,学习运动原理,分析结构中的运动部分,在认识动力原型的基础上,制作动态模型,适合二年级学生。第三板块为中级篇《普及型智能机器人》,在机械工程搭建的基础上,使用较高自动集成化的机器人“大脑”(主控制器)以及各类“器官”(传感器)例如:超声波、光电、色彩、触感、陀螺仪等,使机器人能够自主运作,适合三、四年级学生。第四板块为高级篇《精英型智能机器人》,学习C语言和G语言编程,结合智能化机器人组建智能控制体系,将机器人与生活结合,参加竞赛,适合对机器人有浓厚兴趣的中高年级学生。

3.课程的实施。

《走近机器人》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对于参加《机械工程》《动力机械》课程的学生,注重基础性,使学生对模块搭建、拼装技术、动力使用等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重在激发兴趣。对于参加《智能机器人》课程的儿童,注重表达自己创意的训练。不管哪类学生,“动”与“思”是课程的关键。“机器人”课程采用七环节学习流程,分别为“预热交流”“独立思考”“创意设计”“自主构建”“交流展示”“合作改进”“互动评价”,特别倡导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有效合作学习,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4.课程的评价。

课程采用丰富的评价激励方式。日常小评:得到教师同伴认可的作品,直接获得“星光币”;学期总评:每学期开展隆重的作品展示性评价,奖项分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最有爱心奖(作品能否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最佳合作奖”;竞赛比拼:给定主题,限制时间,学生通过介绍作品、预期效果展示等环节,决出胜负。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的作品永远是在下一个。

(三)让教学“翻转”

机器人课程强调亲身体验动手实践、强调深入思考问题获得解决问题可行性方案的特质,触发了证小人对日常教学的反思,日常教学到底应该“学在前、做在后”还是应该“做在前,学在后”?他们把机器人课程注重思考的理性特质和注重动手的趣性相结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程序进行了“翻转”,提出“做在前,学在后”,要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发现和感悟。他们开展了“理趣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通过申报,此项研究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确立为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

三、衍生学校“活课程”群,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基于“机器人课程”,证小人进一步思考,科技的进展,带来交通和信息的快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长大了的这一代儿童,所面临的“未来社会”,一定比现在更具有“村落”甚至“家庭”特质,那么,这一代儿童应该是怎样才能胜任未来村落式、家庭式的世界?如果说“机器人课程”培养的是基于STEM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地球村‘新孩子”,那么,未来社会还需要具有怎样核心素养的地球村孩子?

在一次又一次追问中,证小人对所培养的儿童有了更清晰的具象:能胜任未来社会的“地球村儿童”,应该具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技能,没有“家养”的“温室”的痕迹,而是充满野味儿的“野”孩子;他们还是现代文明教养之下的孩子,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具有人文底蕴,审美情趣;是名副其实的“雅”孩子。证大小学建构起了“地球村”系列校本课程:《地球村“野”孩子》《地球村“雅”孩子》《地球村“新”孩子》。

证小人发现,“机器人课程”建设项目在推动学校教学变革、学生成长、教育发展的同时,随着学校“活课程”群的壮大,对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课程研发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翻转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绘本引领促练笔 “翻转”课堂出高效
浅谈一种固定板可翻转式压力机的应用
“没有围墙”的幼儿教育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