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科技:学校文化建构与价值追求

2016-11-01王建华

江苏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学校文化

【摘 要】学校不断探索特色化、校本化课程基地建设开发与实施的规律,不断推进课程基地建设对常态化教学的引领与影响,进而丰富学校数字化办学理念的内涵;同时积极发挥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提高了学校课程基地的影响,真正实现了以课程基地领跑学校发展。

【关键词】学校文化;数字科技;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64-02

【作者简介】王建华,江苏省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0)校长,高级教师。

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

一个学校的文化离不开它的地域环境,离不开它的历史传承。江苏省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创建于1989年,因位于大庆路而得名。但什么是大庆路?正如中国式的父母为孩子取名有其寓意一般,要赋其灵动和深刻,我们的解读是:有容乃大积善成庆,是为大庆。所以在办学的路上,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要以追求卓越多元发展的理念,培养具有真善美品质的未来公民。这是学校发展的意义所在,也是学校的文化定位。我们提出了办学理念的框架体系,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数字化、多元化、生态化、国际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6月学校启动了江苏省“数字科技”特色文化的全面建设。

一、厘清思路,明确方向

寻根、自省、定位和重塑学校特色文化——数字科技。

学校教育的核心,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是通过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与空间,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建立走向成功的自信,唤起孩子的对未来美好人生、理想与梦想的追求。所以学校教育的本源,需要建立一种让孩子尽可能释放自己的充满个性与人文情怀的环境,和智慧一起成长。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校长,要做好特色文化建设,首先要从哲学的高度梳理对教育、对学校的理解。校园文化氛围、校长和老师坚守坚持的办学理念和方向,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基础。大庆路小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位校长,每位校长都有对学校文化的不同认识与实践,但他们之间不是孤立的、离散的,我们从“传承、发展、创新”的高度提出了特色文化的建设路径。

同时,积极主动向有关专家、领导及时汇报创建工作概况及进程,领导、专家们先后莅临我校,在特色文化的建设理念、规划设计等方面对我校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顶层设计,科学决策

建立项目专家组,指导项目总体设计,从“实践探索”和“理论建构”两个方面的融合并进展开,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保障项目实施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为加强特色文化建设的力度,科学运作,学校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创建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长为核心的工作小组,聘请有研究、实践经验的教授、学者组成专家团队,同时我们积极与上级分管领导汇报、协调,逐步构建特色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支持体系。

一是经费支持体系。学校与区财政局积极沟通,确保经费到位、项目建设到位。两年多来,区财政局把我校列入发展的第一方阵,加大资金扶持。我校先后投入专项资金190.6122万(其中省财政30万,区财政102.7万,学校自筹57.9122万),保证了特色文化的软硬件建设,实现了月月有变化、一年大变样的预期目标。

二是同行互助体系。通过开展校际交流合作,使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与长三角学校、结对学校实现共享,共同促进数字化学校建设。

三是制度保障体系。在特色文化建设与使用中不断总结提高,形成相关管理制度,使课程基地教育教学功能常态化。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步厘清了特色文化建设的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建设目标:教育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二是建设理念:自主多元共赢(即通过自主开发和建设,探索融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联结课堂与课外学习、结合学校与家庭教育等多元化的生态教育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加快学校的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内涵发展)。前者解决的是办什么样的特色文化,后者解决的是怎么办。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以项目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抓手,开创课程基地建设的新平台、新领域。

三、整体推进,分步实施

整体规划,全面协调,形成校际区域推进态势,根据项目具体内容,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1.创设具有“数字科技”特色的生态育人环境。

我坚信,好的土壤一定能培养出好的植物,对学生而言,文化就是最好的教育土壤。一进校园,就可以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气息,我们建设了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为多向度的数字化学习场,开发了多处融数字化与生态化为一体的科技景观,如科技馆、雨水回收、绿色能源大风车等。

从学校环境建设的本意上讲,学校不是花园,而是花园式的教育,所以每一处景观我们都配有独特的“故事”介绍,让学习内容在校园成“象”、成“型”、成“景”。同时开展学科活动,以及选课走班活动,形成了多元、共享、交互的学科文化,这种力量,正从多重路径、多个维度推动我校教与学的变革。

2.梳理重难点构建“数字科技”课程模型。

特色文化建设需要课程支撑,经过两年多的自主探索,大庆路小学着力打造“数字化生态学校”,完善校园物联网架构。如科技馆,以“自然、人与科技”为主题,将科普教育与数字化体验有机融合,由3D数字化报告厅、科学学科教室、科技体验馆、云校园展厅和植物园等重要功能场所组成。

另外学校还建设太阳能数字气象站、STEM创客空间等场馆,整个设施环绕校园,它也标志着大庆路小学的课程建设水平质的飞跃。在2015年12月9日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调研中,专家组这样评价:学校建设数字科技的元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科学和谐共生的一种理念,这是一种创意。无论是物化的还是精神化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课程资源开发,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

3.搭建具有“数字科技”特色的互动平台。

一是搭建人-物网络互动平台,学校数字农植园通过由数字化传感器组成的数据采集系统,以电脑或手机为端口,实现了温度、水以及自动观察等远程控制,太阳能气象站每天24小时全天候动态采集学校周边环境的大气压力、风力、pm2.5等8类信息,为学生研究生态环境提供理想的学习空间。

二是搭建校-校结对互动平台。一是与淮海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共建“智慧学校”工作室,推动数字科技在学校建设中的应用;二是区域外,与韩国龙耳小学缔结国际友好学校,与上海平凉路第三小学、浙江临海教育集团结为优质资源共同体,区域内与海宁小学等学校结对共建,共同推进数字化学校建设。

三是搭建了师-生互动平台。学校建立了特色文化专题网站、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师生间交流课程基地教与学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4.开发丰富的“数字科技”教学资源。

作为校长,笔者常常想,我们要善于在平凡中创造惊喜,让教育生动起来,人文就会在孩子的心头萌发。这也是我们建设学校特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学校通过创设学习环境、开发课程基地、搭建应用平台(“数字课程基地网络平台”)、完善学科教室等措施不断丰富特色文化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因学生而生动,学生因课程而精彩。张恒嘉同学设计的基于物联网技术改善开山岛生态环境作品,代表我市获得全国NOC创新设计决赛一等奖,校机器人社团获省一等奖,校航模社团在连云港市科技创新大赛中已连续四年获得团体一等奖。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学校文化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