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玉品教育”培养少年君子

2016-10-31杨国平

中国德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义工校本诗歌

广州市耀华小学因地制宜,根植学校附近数百年玉文化资源,创新提出以“玉品教育”引领学校特色办学的理念。“玉品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以中国古代“君子比德”儒家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丰富的玉文化内涵所代表的东方精神为价值追求,以培育具有“如玉德行”的少年君子为目标的教育。

一、营造玉品文化环境

在“以玉立德、玉品育人”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精心设计各种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具有独特个性和魅力的育人环境,让校园环境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师生心田,滋养师生心灵成长。

(一)校园设计彰显玉品精神

在学校教学楼上设立校训墙,镌刻“以玉立德、锐意磨砺、精雕细琢、玉耀光华”的校训;学校桃李园的围墙上有木刻的《以玉立德三字歌》;位于“润玉楼”的校史室和“涵玉楼”的撷玉廊,则采用荔湾西关特有的满洲窗的设计;另外,学校篮球场的中圈喷涂了鲜艳夺目的校徽;在设计中心绿化景区的时候,巧妙地将绿化带中的小路设计成“YH”(“耀华”两字首拼音)的形状。

(二)校园景观突出玉品文化

学校围绕校园核心文化,精心设计了“一路”(玉德路)“二室”(诗歌室、校史室)“三廊”(西关风情廊、缀玉廊、撷玉廊)“四楼”(华玉楼、涵玉楼、琢玉楼、润玉楼)“五园”(桃李园、玉韵园、种诗园、漱玉园、叠翠园)系列文化景观,使校园浸润在“玉”的氛围中。

学校还结合诗歌教育特色巧立新意设计了系列文化景观。“种诗园”寓意在孩子纯真的心田种下儿童诗的种子,以诗启美、以诗启真;漱玉园的“咏鹅池”与“惜时亭”,诗歌与绿化相得益彰,充满诗情画意;学校“布谷鸟和种子一起歌唱”的六大版块主题墙报,同时展示著名大诗人与学校小诗人的作品,让学生在诗歌中与大小诗人交流;由《读唐诗》《相思》等古诗词改编的上学放学铃声,让学生每天在诗歌的旋律中锻造美的情操。

楹联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我校是广东省楹联文化教育基地,各场室门口悬挂着由省楹联学会的专家们撰写的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楹联。它们和各楼层的名家、师生书画作品一起让学生每天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构建玉品课程体系

学校以玉文化为核心,以办学目标为引领,构建了“耀华小学玉品课程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课程文化,为学校创建特色提供原动力。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课堂是建设学校文化的主阵地。在“玉品教育”引领下,学校进行了新课程教学体系优化研究。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自我发展意识,打造精雕细琢的课堂,提高育人质量。

语文学科,进行“诗文同题互动教学研究”。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了小学语文教材,诗歌教学更是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我校语文科从“诗文同题互动教学”方面着手,以语文课堂为实践研究的阵地,研究“课内与课外”“教材内容与同主题诗歌”“教师指导与自主阅读”“诵读体会与读写结合”之间的关系,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最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学科,进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实践研究”。结合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研究热点和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问题解决”的要求,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成具备数学特质的具体能力,构建并完善能力结构图。以课题为载体探讨“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等知识,形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英语学科,作为实验学校参与“广东省中小学校本英语能力表现评价体系的构建”的研究。探讨学校校本表现性评价研究与实践的可能性,将学习到的评价理论和体会实践于平时的英语教学活动中,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根据《学业评价》的规定,把表现性评价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对学生每阶段的学习进展和行为变化进行有效评价的评价体系。

以“玉品”为纽带进行学科整合。在“玉品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开发校本教材,结合综合实践、心理健康、品德等学科课程和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展。通过开展调查、访问、参观、欣赏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玉的种类、产地,了解关于玉的成语故事和琢玉成器的过程,懂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把品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整合起来,把传统德育的理性说教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探究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从单纯的校园、家庭步入广阔的社会,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生成道德体验与感悟,使抽象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内化为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认知。

(二)校本课程品牌化

校本特色课程是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发展的根本体现。基于学校“玉品教育”特色,我们进行“超市式”“玉品教育”校本特色课程构建。“超市式”课程就是指在学校育人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校“玉品教育”办学特色、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开发课程。其意义在于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丰富个性,让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发展专业,让学校在课程实施中彰显特色。

“超市型”“玉品教育”课程是由学校设置的或由教师、学生创设的课程组合,以适合学生丰富的个性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超市式”“玉品教育”校本课程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分出不同的门类,每一门课程的开发都从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学习评价等方面展开。

成熟的课程体系是特色学校文化的依托,以“玉品教育”为载体的耀华小学“玉品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校园精神,既有传统内涵又有时代意义,引导师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师生产生强烈的精神归属感。

三、丰盈玉品特色活动

学校紧紧围绕培育光耀中华之“少年君子”的目标,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以系列活动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一)“小榕榕义工”让仁爱之德传递四方

学校于2006年3月成立了广州市第一支学生义工队伍——小榕榕义工队,创新开展德育活动,践行仁爱的道德要求,塑造学生温润如玉的道德品质。学校每周五下午组织小义工轮流到社区的长者日托中心与老人聊天,到社区展能中心帮助智障人士做康复训练,到社区图书馆整理图书;逢节假日组织义工探访社区孤寡老人;每学期开展小义工培训,提升助人技巧;每学年举行义工分享会,表彰优秀小义工,分享做义工的心路历程。在小义工的影响下,很多学生、教师、家长都纷纷加入了义工队。小义工活动让孩子们从小事、身边事做起,用我所长,做我所能做的事。他们从活动中学会了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带动了学校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诗歌诵读与创作活动让师生诗意地栖息

语文课堂上诗文同题的研究,彰显了学科特色,师生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与之呼应的诗歌诵读与创作活动,则营造了一片诗歌教学和创作的天空,滋润了南国的少年。学校自2005年开展诗歌教育以来,大力开展诗歌诵读、欣赏和创作活动。教师们利用午读或课前时间指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读本。每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承办“耀华杯”荔湾区小学生儿童诗歌创作大赛、“诗润南国”广州市小学生儿童诗歌创作大赛、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创作大赛。2008年,学校创建了少儿诗社——华玉诗社,组织开展小诗人与大诗人对话、外出采风、诗歌演诵、诗歌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出版了诗刊《华玉诗语》、诗集《中国童诗·华玉专刊》,成为“广东省小作家协会创作基地”。2012年7月16日-19日,学校承办了第五届中国童诗年会,200多名来自全国的大小诗人汇聚一堂,以诗会友。十年来,我校从推行诗教到承办“耀华杯”荔湾区儿童诗歌创作大赛,从承办“诗润南国”广州市儿童诗歌创作大赛到承办中国童诗年会,耀华诗教从童诗教学起锚,扬起童诗教育的风帆,一步步走向诗意教育的彼岸。

另外,学校还围绕“玉文化”开展了“以玉立德”系列校本文化活动。例如开展“璞玉雕琢”入学教育、“大爱润玉”感恩教育、“璞玉初成”毕业典礼等活动。学校把“玉文化”作为校本文化活动的灵魂,贯穿始终,持之以恒。一系列的校本文化活动挖掘和张扬了学校文化内涵,培育了学生的爱校情怀,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实现了师生的自我发展。

【杨国平,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耀华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义工校本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带上孙子做义工
当义工,好处多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连慈善义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