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分析与探讨

2016-10-21张丽娟冯娟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分析

张丽娟 冯娟

摘 要:在“工匠精神”突出的年代,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的水平将直接决定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了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为高职院校老师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以及高职院的改进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化 分析 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那么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职院校更多承担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不同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此外,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引起各方关注,然而工匠精神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除了需要牢牢树立起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系,还要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国民教育中、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高职院校作为“工匠”的摇篮,新时期承担的任务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大国工匠”,才能让中国制造业强劲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水平,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应该说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是个有机整体,互相依存,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信息技术工具运用到教育领域[2]。新一轮的职业技术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运用信息手段,以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必然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突破提升的关键一环[3]。因此弄清制约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决定着教学信息化的成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关键环节分析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会受到教师个人因素、学校因素、教学主管部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其关键环节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自身专业背景与自我认知,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

任何教育改革最后都必须依靠教师的认知与执行,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于教师,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要靠教师落实完成。多数高职院校老师的专业与信息技术不相关联,这其中又是以中老年教师为主,学生年代的他们接触的计算机技术相对较少,对信息技术不够了解,她们更多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不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改进自己的教学。可以说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否积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信息教学中的难题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

2.教育信息化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支撑,容易导致教学的软硬件失衡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技术革新与新技术再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投入新的设备与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心理上的认可,习惯上的改变,行动上的适应,从而去运用,去改进,去创造,达到完整的信息教学过程。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不缺乏硬件的投入,但在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投入严重不足,先进的信息装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利用率偏低。因此健全教育信息化系统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提供指导,能够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3.高职院校对信息资源的统筹与对教学环境的支持,决定教育信息化能否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在教学评估过程中,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而盲目的购置价格昂贵的现代化电子信息设备,资源配置利用率不高。部分院校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升的培训与指导不够系统,没有针对性,无法通过培训来促使信息教学能力的提升。此外,学校如果不能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不积极鼓励教师进行信息教学创新,不能给予优秀教师资源与政策的扶持,必然导致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降低,从而严重制约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不利于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稳定、持续的发展。

三、提高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应对策略

1.进一步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才能在教学中,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要紧紧围绕学院专业特色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与实践活动。例如,可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设计观摩活动,让学校优秀教师或信息教学技能强的老师与年轻老师结对帮扶等;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举办都种形式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多媒体课堂教学大赛等,激发或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的热情,从而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最后学校应该配备相应的信息技术人员,能及时为教师解决信息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有效避免因课件设计、制作的延误而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真正提高教师信息教学运用效率。

2.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信息资源作为外在的基本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成为无本之木,不能真正将教学落到实处。为此学校可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以多样化的方式将知识与技能,以开放的形式来传输给学生。此外,学校可借助社会资源,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开发、创建优质的教学信息软件,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信息资源运用上,教师要适量、适当,不是每个课程都必须使用信息技术,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去准备课件,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削弱学生的感悟力与想象力。

3.规范教师管理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探索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可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信息教学的考评体系,将教师的信息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与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相挂钩,调动教师运用信息教学的积极性。此外教育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估标准,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国家级重点示范高职院校等评估条件之一。要探索以微课为载体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可以微课为载体,发挥微课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特点,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中心环节,制作“课例片段”,目前运用的比较多的如翻转课堂[4]。最终形成信息化教学持续助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新常态,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秀霞.现代远程教育与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完善 [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102-103.

[2]王春丽.TPACK 视域下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 [D]. 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3]何侃.论复杂性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 [J]. 教育与职业,2010 (36):69-71.

[4]董绿英.高职精品课程与教师团队建设 [J]. 教育与职业,2009(2):127-129.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信息化分析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分析:是谁要过节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回头潮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