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中朝鲜半岛音乐的教学探究

2016-10-21吕净植董怡麟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

吕净植 董怡麟

摘 要:在高校教育发展面向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中,世界民族音乐这一学科则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将简单概括世界民族音乐之中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朝鲜半岛的古代音乐的教学为主要讲述内容,探索出与其相适合的教育模式。并对其他地区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世界民族音乐 朝鲜半岛音乐 音乐教育

关于世界民族音乐这一学科,目前就世界范围内而言,欧美国家的音乐院校大多都开有《世界民族音乐》的课程,近年间我国很多专业型音乐院校与综合性大学都为了促进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纷纷设立了《世界民族音乐》的课程。由此可见,世界民族音乐的发展和研究可以说就今年间音乐学领域的研究风尚。[1]

一、我国的世界民族音乐研究现状

相较于欧美院校对于世界民族音乐的研究以及学科的建立,我国对于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以及系统的学科建立起步较晚,追溯其源头大约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在我国建立的。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在我国的各大专业型音乐学院和以及综合性大学的科、系、部中,所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以及对世界民族音乐的研究工作仍然处于尝试阶段。相较于欧美国家对于“世界民族音乐”这一学科比较系统的教学方案以及研究方法而言,我国的仍然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2]

就目前的国内对于“世界民族音乐”这一学科的研究情况,有资料显示从1996年“世界民族音乐”这一学科在当时的中国大陆仅仅有四所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分别是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以及福建师范大学这四所高校。加上港澳台地区的高校,香港中文大学也仅有五所高校设立了相关的课程。而随着“世界民族音乐”这一学科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引起重视并且在音乐学的研究之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我国对于“世界民族音乐”与之相关的课程设立,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发展如火如荼。时至今日已有十多所高校相机开设了“世界民族音乐”相关课程。如西安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这样的专业型音乐高校或者艺术高校。还有如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设计学院、常熟文理学院、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台湾南华大学等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也都为了丰富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以及深入研究“世界民族音乐”这一学科而纷纷设立了专门的课程。并且在我国还成立了“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始创于1996年9月。“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领导下,对现今世界范围内所存在的各民族的与音乐相关的内容进行专业性研究的团体。“世界民族音乐学会”至今已经成功的召开了四次会议,最后一次会议的召开是2010年11月15日至18日,会议在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时至今日,可以说“世界民族音乐”的教育已经成为音乐教育中的必备元素,就连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也增加了“世界民族音乐”元素。足以见得“世界民族音乐”的研究有多么重要。

二、世界民族音乐之中朝鲜半岛音乐研究的必要性

而“世界民族音乐”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世界民族音乐,在国外被称之为世界音乐。对于“世界民族音乐”的定义可以从“世界”角度来看,是指各个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传统音乐体裁形式、乐器及其音乐的总和。[8]也就是说“世界民族音乐”研究的世界上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中。而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既包含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相同的元素,又包含着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不同的元素,正是通过这些相同或不同的内在因素,使得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联合成为了一些网络状的音乐文化体系,从而构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区域。[3]

就我国所存在的东亚地区来讲,东亚即亚洲东部的简称,地缘上包括了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共5个国家。但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最为重要的人口迁徙等等多種原因,在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汉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圈。就东亚地区的汉文化圈主要则是包含了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这四个国家。[4]

而在东亚汉文化圈中朝鲜半岛的音乐可以说是东亚地区独具一枝具有浓郁的自己的民族风格的。并且近年间随着中韩、中朝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加,朝鲜半岛的音乐也应该引起我国民族音乐学学者们的重视。[5]

首先,就地缘优势来讲,地缘上因中国与朝鲜半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朝鲜半岛的西北部隔着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相接,一江之隔隔水相望。陆路上我国与朝鲜通有火车,水路上我国与韩国的仁川、釜山等城市均通有船舶,并且今年间我国又在众多城市开通了直飞航线。所以中国的借其用地缘优势,在研究朝鲜半岛音乐时候如田野工作、文化交流、艺术访问等方面有着更多的便利条件。

其次,历史上,“王氏高丽”开始,“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存在于朝鲜王朝之前的封建政权之一,从那时起,“王氏高丽”的政治、经济大等大部都效仿我国唐宋时期的权制而建立的。在政治方面与我国当时相同都设有三省、六尚书、九寺等。“王氏高丽”与我国当时的北宋往来密切,两国常派使臣、留学生、商人、僧侣往来促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人口迁徙,使得我国境内现今仍然有着大量的朝鲜族存在。他们所带来的朝鲜半岛的音乐及文化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6~7]

而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汉文化圈,汉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简单说明,抛去生活习惯、地方风俗、宗教等内容。我们可以将其文化部分看作比较重要,而汉文化中儒家文化可以说其文化的精髓内涵。就音乐而言,从儒家雅乐的历史发展来看,在经历了隋唐等时期发展,雅乐正在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在逐渐向着朝鲜半岛及日本等国家传送。据记载,大规模的皇家雅乐的输入韩国主要是在1100年左右的宋徽宗时期,中国与韩国相互交流的东西不仅有乐器而且还有输出的教授音乐的乐师。[9]可以说中国的儒家雅乐对古代朝鲜半岛的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虽然雅乐的发端和发展都在中国,但是就当今中国本土雅乐大部分已经失传了,但是韩国有着相对较于完整的保存,在韩国首尔的古宫博物馆中,我们就可以发现那里有着周代的独有乐器埙,这让我清醒认识到不仅在时间上还是质量上韩国都有着完整的雅乐传承。中国雅乐作为文化发展的产物,在韩国的音乐文化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经历了很多的历史朝代,韩国雅乐也形成了自己的音乐特色,就最为明显的音色方面来讲在《源氏物语》中就有记载,“大规模的高丽乐和唐乐,倒不及听惯的东游乐来得亲切可爱。”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韩国普遍认为雅乐的音色太过于吵闹了,随后韩国雅乐之中便删减了许多高音乐器,最后的韩国雅乐独有的细腻和柔弱的音色。

但是在不同状态下的雅乐依旧能音乐表达技巧与演奏方式展现出雅乐的特色,祭祀以及礼仪雅乐的发展成为了韩国音乐主流的代表。中国雅乐作为影响韩国雅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韩国得到了全面的继承与发展。并且在现代化的音乐环境下以及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形态。

所以无论是地缘优势还是同属汉文化圈的文化优势,亦或是我国传统雅乐在韩国的完整保存,让我国学者可以更好的还原雅乐之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朝鲜半岛的音乐文化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推敲的。

三、朝鲜半岛音乐的教学实践构想

既然研究朝鲜半岛的传统音乐对我国研究本国的音乐历史,以及研究世界民族音乐这一学科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对于如何研究和学习朝鲜半岛的古代音乐,笔者做了如下构想:

1.设立专门的课程

虽然现阶段已有很多高校设立了于世界民族音乐相关联的课程,但是对于朝鲜半岛音乐的系统性的相关课程仍然较少。笔者建议可以在高校中设立相关的系统课程,方便学生更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内容。

2.成立研究中心

在现阶段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由于具有特色化、专业性音乐教学产生了很重要的积极影响。鉴于这样的情况,笔者建议可以在学校成立研究中心,专门研究朝鲜半岛的音乐,形成以研究中心为重心的学术环境,随时随地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发表,并且将最新的结果应用到民族音乐教学之中。

3.邀请专业艺人进行文化交流

对于朝鲜半岛的音乐而言,于中国传统音乐一脉相承,大多都是以口耳相教、心口相传为其传承方式的。所以优秀的专业艺人以及自身的老艺术家就成为最具有发言权的“活教科书”。他们的经验就是历史,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见证了音乐的发展。对于其音樂,他们能以一个局内人的视角将朝鲜半岛音乐的“昨天”,讲述清楚,将朝鲜半岛音乐的“今天”概括明白,并且可以对朝鲜半岛音乐的“明天”只有切实可行的设想和构建。可以说艺人们对于朝鲜半岛音乐的有独到见解。是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了解朝鲜半岛音乐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所以我们应该经常邀请专业艺人进行文化交流,从而以更专业的角度来研究朝鲜半岛的音乐。

总的来说,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化”“地球村”“多元化”等一系列名词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的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我国音乐教育理念也应该实现战略性转变。无论是对朝鲜半岛的音乐研究研究还是研究世界民族音乐。都是在是谋求我国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丰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增加我国高校音乐类学科科研实力的方法之一。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则是实现我国成为文化大国、文化强国,通过学习将我国文化软实力对外输出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世界音乐课教学刍议[J].中国音乐(季刊) ,2005( 4) : 46 -48.

[2]管建华,朱玉江.加强对话交流合作唱响世界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综述[J].音乐研究,2007( 4) : 115 -120,123.

[3]周耘.用多元音乐塑造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文化价值观——《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 1) : 177 -181.

[4]洛秦.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J].中国音乐学( 季刊) ,2005( 4) : 36 -39.

[5]林冰清. 让音乐教育由“二元”变为“多元”———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开设[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 4) : 27 -32.

[6]赵宋光.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中的五个问题———在“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 4) : 103 -104.

[7]王小盾. 朝鲜半岛的古代音乐和音乐文献[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 (02).

[8]管建华.研究世界民族音乐共享世界音乐资源———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音乐学( 季刊) ,2006( 1) : 142 ——143.

[9]刘莎,分析儒家雅乐与韩国音乐之间的关系[J].音乐时空 2014(2):57——59

作者简介

吕净植(1974年-),吉林长春人,女,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史论及中外音乐交流研究。

董怡麟,(1992年-),内蒙古通辽人,女,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