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

2016-10-21赵志武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自学课文思维

赵志武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学习”就是导引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是要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形式,改革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语文“自主探索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以学生为本位,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地位,学得积极、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策略性地学习,逐步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设疑,明标入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教学《草船借箭》,笔者让学生通过表演了解人物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便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待教师教,便能自主地学习了。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在不同时机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一旦有了新的兴趣,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了。

设疑,就是设计疑问,提出问题,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精心地设计一些探究性、发散性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等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让每位学生都明确“这堂课我要学什么?”。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地确定出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这节课“我想学到哪些”,“我想知道哪些”,“我想发现哪些”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我想学”的意识下,积极、主动的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探索,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所谓探索,就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内容,一道探讨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启发指导。当学生思维断裂时,要引导衔接;学生思维分散时,要帮助梳理;学生思维堵塞时,要进行疏导;学生思维模糊时,要适当点拨。通过观察和检测,准确把握学生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并正确归因,以确定下一步怎样将“研究”引向深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与自学出问题来,进行探索,或学生独立自学探索,或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索,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上充分感受“我能做出来”,“我能讲给别人听”,“我能与别人争论”,“我自己能总结归纳”等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探索性学习建立在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之上,没有自主性学习为前提,探索、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例如,我们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文中第二段描写桂林山水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等等。学生经过紧张的自学与思考,提出了许多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一道探讨,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研究,质疑问题,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研究,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疑难,以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与关键,通过教师的提示点拨、启发引导、交流讨论而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搜集教学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掌握规律,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阅读的方法有很多,仅拿“理解词语”来说吧,就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式、找近义词或找反义词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便能形成能力,去自主地学习。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无论何时阅读,都不待教师教,就能自主去学,真正“会学”。

实践证明,敢于、善于质疑、解疑,是“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标志,鼓励、指导学生质疑问题,是“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学习中,我们首先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不管问题大小,价值如何,都给予鼓励。其次,创造条件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每教一篇课文,都要引导学生围绕所学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分析。

四、操作,发展能力,落实反馈迁移训练

操作,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即在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活动状态下,主动积极地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动手,从而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精心设计有梯度的、有典型的、开放性、发散性的一定的练习,包括观察、表达、实验等,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和动手操作表達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整理、归纳有关知识,使之系统化、体系化,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们在学习课文《一夜的工作》时,首先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设计出“课文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的设疑训练。接着让学生对所学的这一部分进行探索和研究,掌握课文选取的典型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通过几个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设计出研究迁移性的练习,进行习作训练:如《可敬的□□□》(空格处可填人物,即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要求学生通过选取典型材料写几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还可以进行研究迁移性阅读训练,如《忆父亲》课外阅读训练等。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自主探索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这一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学生创设了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索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猜你喜欢

自学课文思维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