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方法,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2016-10-21王晓丽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音乐课美感美的

王晓丽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音乐课已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今的审美化模式。这种审美型的音乐课是教学思想彻底转变的产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其特点是从育人出发,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为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打基础,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然而,究其音乐的真正价值则在于,少年儿童可由节奏的美使身体各器官和精神产生共鸣共感,表现出美好的行动;由和声的美使人感到和谐,从而培育团结友善的精神;再由纪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统一,从而培养统一性。这样的美,即抓住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提升了学生审美素养,同时提高了音乐课堂的实效性,而课堂的实效性则体现在,采取多种途径、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和吸引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挖掘作品的内涵美,激发学生美的情感

纵观音乐课本中的教材大多是音乐宝库中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充满着美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思想的美,其二是音乐的美。审美教育首先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想美。其次要根据作品原有的思想教育因素,找准教育点加以启发诱导。

音乐作品的另一种美就是本身的音乐美。表现在节奏美、旋律美、音乐美、和声美等。这些美以强烈的力量沁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经过长期音乐美的熏陶,就会形成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在歌曲《欢乐颂》进行分析时,启发学生从歌词中寻找出映射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以及一个富有个性的艺术家对于统治的斗争精神,争取自由和民主的革命热情、气势宏大的英雄气概。再从高低起伏的旋律、力度的变化、演唱形式的波澜,同时把握住歌曲中情感最突出的部分片段,进行反复吟唱体会,让学生深入理解并用歌声来刻画这一形象,抒发悲痛抗争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的科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由于审美化的音乐课与传统的音乐课教学目的的不同,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不同。其特点是更加科学化、艺术化。更加科学化是指它的教法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更加艺术化是指教法不墨守陈规,而是千姿百态,教学技能技巧得到艺术化的运用,使教学达到艺术的境界,其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亲自参加到活动中就谈不上真正地感受音乐,没有对音乐的真正感受,也就谈不上审美教育。这些活动包括了听、唱、视、奏、记、创、动等。

2.在获得美感的基础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从心理学角度看,凡是学生兴趣愈高,印象愈深,所学的知识也更牢固。如:学习一个休止符,先让学生说出红绿灯的停与行,再听、唱带有休止符的乐句,让学生边听乐曲边用行进中的步伐来感受休止符在乐曲中停顿所展示的美。然后,教师再概括小结休止符的作用,这样,学生从美的享受中获得了知识,激发了情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3.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作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如果说审美是一种评价、一种体验的话,那么对音乐审美的最好形式莫过于欣赏。音乐审美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欣赏水平的高低,在音樂欣赏中培养审美能力是审美化音乐课的又一特点。从音乐欣赏过程看,可分为三个层次:感官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教师应在每一个层次中抓住审美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实现独特的审美功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兴趣。

三、展现音乐的内在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音乐课是通过音乐交给学生如何正确地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一种美育教学活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陶冶,教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创设美的情境。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较好的音乐修养,更要掌握美学的一般理论,以便通过教师的教学,最终使学生把人类千百年来积淀的音乐文化转化为内在的审美素养。作为教师应掌握美感的基本特点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应了解美感过程中的基本心理因素,有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等。其中感知觉是形成美感的基础,情感是形成美感的关键,而使学生步入特定的情境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掌握这些原理,在这些原理的指导下进行审美教育,教育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在教学形式上要多样化,在教学内容上要形象化、趣味化,始终体现“动”的教学原则。课堂上,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融趣味性于知识性为一体的教学方法等,都会影响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使课堂气氛变得融洽。

音乐教学大致分歌曲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和综合训练等。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应深入教材,把握教材特点,并将其作为“切入口”,作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使教学过程显得紧凑且流畅。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也就是说,教材仅是我们教学生的“材料”,而不是唯一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能打通课本世界与课外世界的联系,把课本学“厚”。其次,找出每课的各类内容的内在联系,并有机地结合,努力将音乐课上成听、唱、视、奏、记、创、动等方面的综合艺术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音乐视野,使学生用各个器官感受音乐的美,真正使音乐课堂教学收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

教学手段的形象美。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培养音乐的表现力、鉴赏力、感受力,更重要的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知识的需要,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借助于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想象和联想等,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种教学手段的形象美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审美化和趣味化。

美,必须由教师点拨,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慢慢感受。这种美感一经形成,也不易受到破坏。那种领悟、那种震惊甚至令人终身难忘,了解这一点,对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美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课堂情境,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学法,体现审美的教学模式和审美功能,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实效、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音乐课美感美的
喜欢的课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打破平衡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美的校 美的人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自然美感的桌子
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