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2016-10-21王冬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幼儿发展家园共育行为习惯

王冬

摘 要:良好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培养期是在幼儿阶段。根据有关调查说明,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是趋早性。二是渐进性。三是反复性。幼儿在习惯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而且,幼儿期善于模仿,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和成人教导,他们正处于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关键期。本研究分别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教育角度进行探讨,指出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家长教育观念、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要尊重幼儿的权利与参与,让幼儿充分地参与、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幼儿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家庭和幼儿园双方的协调配合,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行为习惯 家园共育 幼儿发展 策略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家长和教师们都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但却忽视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从人的一生来看,幼儿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影响深远。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最初,幼儿被动地按照家长或成人的要求去吃、睡、玩,去处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游戏及其它活动,久而久之,这种安排发展成一些较少变化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习惯。

一、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内涵

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界定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自动化”地表现出来。良好的习惯是指符合当前社会规范和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认知学习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习惯是有规律的、整洁卫生的;独立的、不妨碍他人的;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儿对社会生活有更好的适应行为。

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

根据有关调查说明,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是趋早性。即人的良好习惯萌发于幼儿期,宜从小培养。二是渐进性。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三是反复性。幼儿在习惯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而且,幼儿期善于模仿,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和成人教导,他们正处于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关键期。

二、家庭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素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孩子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60%的时间是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全面影响,家长们应当在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发挥好这些优势,这样既能促进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否则,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就会受到阻碍。 虽然大多家长都熟悉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问题,但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却往往会忽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加强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的协同配合,共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了完成这一特殊工程,家园的相互配合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幼儿,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重视还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没有抓住“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2.主动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幼儿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在幼儿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幼儿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幼儿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幼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策略

1.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幼儿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该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幼儿节的好幼儿教育;“七一”的爱党教育等。

2.要尊重幼儿的权利和参与,让幼儿充分地参与

在幼儿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習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幼儿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幼儿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幼儿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幼儿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幼儿、好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的

3.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获得习惯养成的成功体验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幼儿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自信心。自信心是幼儿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幼儿发展家园共育行为习惯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游戏对幼儿教育及幼儿发展的价值探讨
环境艺术与幼儿互动的重要作用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攀爬活动对幼儿发展作用研究
废旧创美活动的实施与开展研究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