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近交程度对大白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016-10-13弥世荣

中国猪业 2016年9期
关键词:长白猪白猪表型

弥世荣

(北京六马养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1300)

不同近交程度对大白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弥世荣

(北京六马养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1300)

遗传学上将有亲缘关系的个体间的交配称为近交,但在育种学上认为,如果双方间存在亲缘关系就叫近亲交配,简称近交。本文使用stata软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了不同近交程度对大白猪背膘厚的表型值、EBV值和大白猪达100 kg体重的日龄的表型值、EBV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近交系数低于12.5%时对背膘厚度和达100 kg日龄的表型值、EBV值的影响均不显著 (>0.05);近交系数高于12.5%时仅对达100 kg日龄EBV值的影响有极显著差异(≤0.01),对其他三个性状影响均不显著 (>0.05)。可见,温和近交 (近交系数<12.5%)对大白品种的猪背膘厚和达100 kg体重日龄的影响不显著。

近交;大白猪;背膘厚度;100 kg的日龄

养猪业是中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养猪业的产值占到畜牧业的45%以上,育种者一直在努力通过遗传手段来改善猪的生产性能,提高猪群的整齐度。近交是系统选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世界上大部分优良品种的培育都曾采用近交技术。近交加选择能加速群体的选育速度,使优良基因迅速纯合,及时淘汰群体中的不利基因,加快选育群的遗传进展和选育速度[1]。但不适度近交也会产生繁殖力降低、生活力下降、生长发育受阻等现象。所以,育种者应该随时掌握群体的近交程度,控制群体的近交水平,避免因近交程度的增加而导致繁殖性能、生长速度和适应性等出现减退。

1 材料和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试验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市某公司从2008—2013年大白猪的12 701条育种记录和系谱资料。其中育种数据来源于猪的活体测定,经电子称称重,记录日龄,使用Aloka500兽用背膘仪进行背膘厚测定。

1.2数据分析

采用Herdsman育种软件计算达100 kg体重的校正日龄、校正背膘、100 kg体重日龄的EBV值、背膘厚的EBV值。

使用D.Boichard编写的近交系数计算程序Meuw计算每头猪的近交系数。最后应用stata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分析与讨论

目前生产实践中,国内猪场认为近交程度控制在3.125%以内,即3代以内不得有近交,GBS育种软件建议的近交系数也是3.125%,半同胞近交为12.5%,而2代和3代有一个共同祖先为6.25%。所以将所有数据分为5组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情况如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近交系数<12.5%时,大白猪背膘厚度和达100 kg日龄无论是表型值还是EBV值与非近交猪相比,差异均不显著(>0.05)。当近交系数≥12.5%时,背膘厚的表型值、EBV值和达100 kg日龄的表型值与非近交猪相比差异也不显著(>0.05),但近交猪达100 kg日龄的EBV值与非近交猪差异极显著(≤0.01)。

表1 近交程度对背膘厚和达100 kg日龄的影响

可见温和近交(近交系数<12.5%)对大白品种的猪背膘厚和达100 kg体重日龄的表型值和EBV值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然而近交不仅可以保持优良个体血统、固定优良性状,还可以通过近交揭露有害基因[2]。因此,在育种的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适度近交来固定选育好的优良性状。

高度近交(近交系数≥12.5%)虽对大白猪生长速度的表型值没有影响,但是对于生长速度的估计育种值有影响。这是因为在目前国内猪场环境较差,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在做大量的统计分析时剔除环境因素之后的近交分析对各性状的影响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Falconer等[3]认为,近交是关于经济性状遗传改进的一个参数,他将近交定义为有共同祖先的个体间的交配,近交系数可用真实后代数或群体大小以及家系变异来估计。近交系由于具有相同的基因型,因此可缓和环境效应的影响,为分子遗传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方法。近交系动物可作为QTL定位的基础材料,许多QTL定位的方法首先都是以近交系为基础而建立的,但畜禽中的近交系少,且已有近交系的近交程度不高,因此,作QTL定位的难度较大[4]。在1982年之前,大白猪的平均近交水平在0.8%~0.9%之间,并在之后也相对稳定[5]。因此适度近交不仅在生产中有固定优良性状的作用,而且在科研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

朱南生1998年研究表明:120日龄体重、180日龄体重、体高、胸围等4个性状,近交系数低于30%时各组间差异不显著(>0.05),但近交系数在30%以上的与其他各组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0.05),表明近交系数在30%以上时,生长性状受到了抑制,相关分析表明近交系数与上述4个性状间都有显著的负相关[6]。叶道武等[7]研究表明:美系杜洛克温和近交公猪及其后裔生长性能、繁殖性能、体长发育、背膘发育情况与非近交公猪及其后裔生长性能、繁殖性能、体长发育、背膘发育情况非常接近,没有太大差别。朱正义[8]等报道近交系数大于12.5%以上时,后备猪活体膘厚有上升趋势。陶志伦等[9]报道,金华猪的近交系数在15%以下时,对繁殖性状无不利影响。章胜乔等[10]在分析近交对长白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时指出,近交系数小于25%时,基本不影响长白猪的繁殖性能;近交系数大于25%时,则影响显著。施伟领等[11]对汉普夏猪不同近交程度对生长速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论是:近交系数在0.125以下时,近交对生长速度无影响。范春国等[12]分析了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IV系在选育中不同近交程度对经济形状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当近交系数在6.24%~12.4%范围内时,后备猪生长发育和同胞测定的肥育性能表现最佳;当近交系数大于12.5%时,主要经济性状出现下滑趋势。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与朱南生、叶道武、施伟领等人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但与朱正义的报道却不一致。可能是由于近交对不同品种的猪也会产生差异,由于该公司的其他品种猪只的近交数据不充分,因此无法对各个品种进行逐一分析,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另外陶志伦、章胜乔等人还对不同程度近交对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做了研究,结果表明:金华猪近交在15%、长白猪在12.5%以下时对繁殖性能无显著影响。但由于该公司近交猪的繁殖数据量有限,暂时还不能支持论文的研究写作,所以暂时尚未对不同近交程度对猪繁殖性能影响进行研究,随着以后数据量的增大可进一步对各品种猪的繁殖性能做进一步的研究。

3 结论

本次试验分析表明,近交系数对背膘厚影响不显著,高度近交(近交系数≥12.5%)对生长速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并呈现近交衰退的趋势。因此生产实践中,可以采用适度近交来固定优良种猪基因,提高生长速度和背膘厚的选育速度。

分析近交系数对生长性能的影响应该剔除环境因素之后进行分析,即分析估计育种值(EBV)而不是表型值。

[1]孙华,彭先文,李良华,等.大白猪高繁母本新品系系谱结构及近交程度分析[J].养猪,2012(5):61-62.

[2]张沅.家畜育种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17-218.

[3]Falconer DS,Mackay TFC.Quantitive Guiding Ruie(fourth edition)[J].beijing:agriculture Press of china,2000,210-213.

[4]Yang N.Research progress 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J].Animal Science Abroad,1997,24(6):29-33.

[5]Kennedy BW,Schaeffer LR,Sorensen DA.Genetic properties of animal models[J].Dairy Sci,1988(Suppl.2)7l:17-26.

[6]朱南生,华金弟,李雪元,等.新太湖猪选育过程中近交技术的应用及效应分析[J].畜牧与兽医,1999(1):7-11.

[7]叶道武,王胜,张伟力.新美系杜洛克猪近交效应初探[J].猪业科学,2010(8):92-93.

[8]朱正义,杨林,涂相仁,等.长白猪近交程度对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1987(3):31-32.

[9]陶志伦,项春海,吴达聪,等.近交对金华猪Ⅱ系选育影响的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1986(3):13-14.

[10]章胜乔,徐宁迎,陈辉.近交对长白猪种繁殖性能的影响分析[J].浙江畜牧兽医,2000(4):1-2.

[11]施伟领,陈敏娜,章启龙.汉普夏不同近交程度对生长速度的影响研究[J].浙江畜牧兽医,1998(4):17.

[12]范春国.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IV系选育与配套研究 [J].草与畜杂志,1997(1):84-89.

S828.2

B

1673-4645(2016)09-0033-03

2016-08-01

猜你喜欢

长白猪白猪表型
长白猪日增重的非遗传因素分析
品种推介 长白猪
长白猪育肥期体重的影响因素分析
藏猪与大白猪胴体性能及肉质特性分析
体型表型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晋汾白猪标准”成为国家农业行业标准
高考那年,船沉了
南阳黑猪与长白猪肉品质差异的机制研究
吓死宝宝啦!
miR-363-3p表达异常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生物学表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