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批评的现实性诉求及其困境

2016-09-29时胜勋

文艺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现实性学术性文学批评

○时胜勋



文学批评的现实性诉求及其困境

○时胜勋

历来文学批评都肩负着现实性的功能,对甄别文学优劣、撰写文学史、引导文学发展等,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不知何时起,文学批评失声了,缺席了,退场了,留下了一片喧嚣,遂导致如文学批评丧失了职业精神、没有骨气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收场呢?文学批评能重新担任这一重任吗?

一、文学批评的沦落与现实性诉求的提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走高,经济总量节节攀升,市场化程度加深,文化体制改革与产业进程加快,人们的欣赏需求急剧增长,呈现日益多样化局面,创作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文艺市场渐趋繁荣,当前文艺数量极速增长,但同时遭遇市场负面因素和全球化冲击,良莠不齐乃至粗制滥造现象日益严重,与中国当下现实关系较远的后殖民文艺创作现象较为突出,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急需对当前文学与文化现实作出准确判断,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人民群众审美水准的提高。显然,文学批评在这一点上责无旁贷。但是,文学批评果真担起这一重任了吗?

毋庸置疑,当前的文学批评似乎问题多多。尽管并不能一概否定文学批评,客观而言,文学批评发挥了其作用,但还有不足。如吴义勤指出的“不及物”(文学)与“虚热症”,这是对文学批评纯理论化的批评。①再如郜元宝指出的“在新的批评‘行话’中鼾睡”,“‘文学批评’被‘高等院校’所垄断,就差不多进入完全休眠”②。这是对学院化文学批评的批评。还有类似“失语、失范、失真、失贞与失美的境地”③。如有学者指出文学批评的三大缺失:“价值判断的缺失”,“批评个性的缺失”,“团队批评、流派批评的缺失”。缺失就是匮乏,匮乏的不止这三点,诸如“诚信、说真话、创新性、发现意识、问题意识、独立品格、多元观念、审美眼光、感悟能力”等。④可以说,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的底气不足、地位堪忧、形象不佳正表征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所遭遇的重重困境。然而这一切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思考,一就是主流批评的意识形态束缚较大,容易将政治标准凌驾于艺术标准,从而用力过猛,容易棒杀;二是学院批评的不作为,将文学批评学术化、哲学化,有时言不及义,成为对某种文学理论的注释;三是社会批评的难堪重任,且鱼龙混杂,媒体批评、营销批评大行其道,以至于文学批评成为表扬学。

于是,这样诉求就不奇怪了:文学批评要发挥自己的现实作用,确立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过于学院化,而应贴近人民,说人话,接地气,重振文学批评精神。这种现实性诉求基本可以定位为两个方面,一是规范性诉求,二是当下性诉求。所谓规范性诉求,是指文学批评自身的主体意识,强调自律性、自觉性,就是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话语方式。所谓当下性诉求,是指文学批评的当代身份与价值定位问题,能够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规范性诉求的实现首先在于当下性定位的获得,否则缺乏这种当代性定位,规范性诉求也就缺乏动力,成为一种空洞的口号。

对文学批评的当下性、现实性诉求日益强烈。张江认为“学术研究要以我们当下身处的现实为核心……最大的学问,还是当代的学问,最重要的学术研究,还是当代问题的研究。忘记这个核心,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当下的文学批评,只要对作家、读者有利,能为繁荣中国的文学做出贡献,它就是学问,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学问。”⑤立足于当前文学文化现实,提出当代性显然有其充足的理由,而任何伟大思想的结晶无一不是回应当代性的成果,孔子面对“礼崩乐坏”才提出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命题。康德、黑格尔也正是与法国大革命有着思想上精神上的联系,他们是思想上的革命者。更不要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学学术的发展了。

二、现实性与学院化的张力结构

不破不立,与此相对是文学学术的“非当下性”问题,张江指出“一些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写起文章来习惯掉书袋,旁征博引,却忘了一个基本的问题,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只有根植于鲜活的文学实践,并最终指向文学实践,理论才有意义。一切离开了现实的理论,都是空头理论。现实性是理论的生命”。这一批评显然是有所指的,就是当前文艺理论研究包括文学批评的学院化倾向。

学院研究自然有它的优势,比如重视基础研究、历史研究等,但当下研究不足,与社会的结合程度不高。今天的文艺理论研究的“掉书袋”、“旁征博引”、“不及物”(文学)还是表面的,其实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厚古薄今”⑥、“立言不朽”⑦、“重理论轻实践”⑧、“重立法轻阐释”⑨、“学术自律性”⑩等观念的制约,也间接导致了文学批评地位的低下。在民国时期,大学中文系的传统是国学为主,新文学课程的开设至少偶有涉及,新文学和文学批评很难在大学课堂占据核心位置。(11)像今天耳熟能详的“左翼”文学在当时的大学根本没有研究的踪影。民国时期的大学对新文学有所促进,但显然是很不充分的。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现当代文学才成为重点,与中国古代文学并驾齐驱,这是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必然体现。但是,即便如此,现当代文学仍然偏重史的研究,以撰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主要目标,对当下关注只是从属性的、阶段性的。当代文学专家洪子诚先生即以《中国当代文学史》享誉学界。(12)这其实深刻体现了大学中高深学问与现实研究的矛盾性。因为即便是像别林斯基、莱辛这样伟大的批评家,与进行纯理论研究的康德、黑格尔、歌德等相比,依然缺乏必要的重视。受到这种观念的制约,文学学术研究对当下学问的严肃性和重要性的贬抑和否定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这种顺利成章并非不值得深究。首先,学院学术有它的优势,资料的丰富性、理论的透彻性、论证的充分性、视野的广阔性、判断的独立性等,尤其是对学术自觉的坚持,是非常重要的思想遗产。学术所反对的正是外在力量如政治、经济、宗教等的肆意干涉,因而保持学术共同体的相对独立性是必须的。同样,用在学术化的文学批评上也是如此。学术性的文学批评自然反对那种非独立性的受制于经济、政治因素的批评,它们丧失了批评家的尊严、精神。其实,文学批评的学术性并非是对文学批评的损害,相反“批评的尊严的丧失,就是批评因为顺从而依附,从而丧失了自身的现实力量。因此,重建批评的尊严,就是通过重建批评的抵抗机制而重建它的社会有效性”(13)。“现实性力量”的获得并不与学术性相矛盾。因此,学术性的文学批评对非学术性文学批评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疑虑或警惕并非没有它的道理。

然而,过分学院化的精英气质无疑也会导致对学术的社会责任的回避和放弃。在今天的学术界“厚古薄今”等观念依然深厚,那种以研究“高深学问”为代表的观点在大学中可谓根深蒂固。这是洪堡创立近代大学时所提出的使命,但在现代大学,其使命已不再是单一的了。现代社会变动日益频繁,现实问题层出不穷。回应当下的诸多迫切的现实问题,也是大学的使命之一。学术研究由规律性、本质性转向问题性、现实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体现。当然,钻研高深学问与触及重大现实问题并不冲突,因为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问题需要阐释,同时,一切现实问题都会沉淀为历史问题。尽管如此,也是不能排除重大现实问题所具有的意义的。需要指出的是,当代性诉求未必就是急功近利的,而是发现当下问题背后所隐含的文化问题、历史问题,套用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当代史都是历史”。问题在于我们究竟该采取何种立场面对现实,是命题式的,还是个体性的?是规定性的,还是创造性的?这需要文学批评认真审思,而不可蘧然下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体制困境与话语困境

除了学院化这一“非当下性”境况外,文学批评遭遇体制上的困境。

一是主流文学批评以体现并彰显国家意志为目标,文学批评主要在文联、作协、报刊(如《文学报》《文艺报》等)等主流平台上,以区别于纯粹的学院学术。但这样的文学批评由于其较强的政治考量,虽然确保了意识形态上的主导性,但因体制上的困境,也很难应对日益复杂的文学现实问题,其突出的问题是遭遇网络化、商业化机制,几乎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是文学批评在大学与研究机构中的边缘化。大学和研究机构以研究为主,对文学批评不予认可,认为文学批评不是学术论文,只是一些感受、心得而已。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学科体制内,文艺学中比较稳固的方向有文学基础理论、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文化研究,但就是没有文学批评,只有在为数不多的学校如华中师范大学等才有较为稳固的文学批评研究方向。当然,文学批评的学科体制还不仅在于边缘化问题,更在于利益均沾,与某些文学结成利益联盟,导致文学批评学术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失落。

由于文学批评的社会体制和学术体制,那么文学批评的现实性诉求如果只是针对学术体制,我认为还是不完全的。因为,从历史和现实而言,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性(政治性、伦理性)存在。别林斯基、莱辛并不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他们都是面对文学进行社会性的文学批评实践。同样,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很多文学批评都不在大学,而是在社团及其报刊上。今天文学批评的现实性诉求显然不能仅仅止于对大学或研究机构的要求上,而应该针对文学批评不同的批评主体、批评媒介等作出具体的分析和判断,如主流的、网络与市场的、民间的、学术的文学批评,均需做出新的反思和整合,以利于整体文学批评共同体,2014年成立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就是这样的一种努力,构成了当代文学批评的组织保障,进一步提升了文学批评的地位。但这还是一步,甚至是一小步,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劳永逸解决了文学批评问题。

文学批评现实性诉求的目标显然是文学批评话语的良性生产,但是受制于上述诸多问题,文学批评的创作情况并不乐观,这种话语困境同样值得审理。

其一,文学批评话语主体意识不明确。受到过严格理论训练的学者不屑于文学批评,不会投入太大精力。居于主流媒体的文学批评往往又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或者理论素养过于单一,有时候缺乏专业性,满足于主题先行的刻板话语。那些网络化市场化乃至个人化的文学批评不断制造轰动效应,泥沙俱下,甚至有时候缺乏基本的批评伦理。

其二,文学批评话语建构不充分。在文学批评的话语文体上,几乎被学术体、随感体、新闻体所占据,其问题突出。如类似过度阐释批评、借此言彼式批评这种“看似学术性强学究气浓,其实言不及物,不及文学之物”,而个人感想式批评“随意性很大,难有说服力”(14)。新闻体(网络体、自媒体)多满足于制造轰动效应,吸引眼球,客观性与深度不够。可以说,文学批评缺乏基本的文体独立性和自觉性。

其三,文学批评现实性与学术性话语的均衡度不够。现实性如果缺乏学术性的支持,就会流于肤浅,而学术性如果缺乏现实性的滋养就会流于学究。目前,文学批评现实性与学术性均衡发展不足,必然影响文学批评的长足发展。

这三点与前面的体制困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体制困境的克服需要确定大方向,话语困境的克服需要有具体的操作。显然,如果体制困境得不到克服,话语困境就无以克服。不过,话语方面的不断作为对于促进体制困境的克服亦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总之,中国当前迫切的文学与文化现实对文学批评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已然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以更多的责任,无论是作为现实性的文学批评还是作为学术性的文学批评。那么,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能够担当这种责任吗?显然,任何乐观和悲观的回答都是不合时宜的,关键问题在于要对当下文学批评的话语机制作出细致审理,廓清迷障,重塑文学批评的新形象,重组文学批评的新格局,这是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化自立”的关键。(15)因此,这一新时代所赋予文学批评的历史任务,无疑有待于各领域文学批评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①吴义勤《批评何为?——当前文学批评的两种症侯》[J],《文艺研究》,2005年第9期。

②郜元宝《批评五嗌》[J],《文艺研究》,2005年第9期。

③李艳丰《文学批评要站好自己的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6月8日。

④王卫平《当下文学批评的估价、处境与缺失》[N],《文艺报》,2012年6月27日。

⑤张江等《当下批评是不是学问》[N],《人民日报》,2014 年8月15日24版。

⑥“厚古薄今”主要是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过去的文学是重要的,当代的文学不重要,越是古代越受重视,越是当代越是不重视。典型体现就是认为研究当代文学的没学问。

⑦“立言不朽”与“厚古薄今”接近,主要是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一定要做流传后世的大学问,对于琐碎当下的学问不予认可,有着很强的经典意识。

⑧“重理论轻实践”,主要是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理论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可以用来指导实践,理论一旦解决,实践问题就迎刃而解。这种观点忽视了实践对理论的反作用,对实践的理解也是偏狭的。

⑨“重立法轻阐释”,与“重理论轻实践”接近,主要是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文艺研究要为文学创作立法,确立方向,确立标准,而不是从具体的文艺作品中提炼中新的可能性,是理论霸权的一种体现。

⑩“学术自律性”是近代求真思想(理性主义)在大学中的体现,认为学术研究应该坚持学者的独立性,不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学术自律性”虽然客观上促进了学术自律、规范、精神的形成,但也无形中拉大了与社会现实的距离。

(11)张传敏《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J],《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2期。

(12)事实上洪子诚先生有深刻的文学批评思想,如他的《批评的尊严》(《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一文所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尊严”问题:“如果从坚持某种目标和信念,通过‘抵抗’形成某种属于自己的独立方式,不断寻求对于“事实”的接近这一点,使用这个词应该是恰切的吧。”

(13)肖鹰《也说当下中国的文学批评》[OL],新华网,2009 年12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 2009-12/20/content_12661773.htm。

(14)刘川鄂《文学批评的文体与批评的有效性》[DB/OL],中国作家网,2015年6月10日,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5-06-10/81665.html。

(15)时胜勋《艺术精神与文化自立》[J],《文艺评论》,2007年第1期。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编号:14WYB01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现实性学术性文学批评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网页学术性算法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
《军事历史》应以学术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