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微叙事艺术特征研究

2016-09-29胡东雁

文艺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环境

○胡东雁



自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微叙事艺术特征研究

○胡东雁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影像技术的革新,近年来国内外新媒体和自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基于WEB网站、视频APP、社交平台等影像功能的升级,越来越多的自媒体用户将注意力投放到了私人多终端的内容产品中,微视频、微影像信息相较之文字和图片更受到用户青睐。其中自媒体用户不仅扮演了受众的角色,同时也自觉地参与到影像内容的生产工作中,自我展演表达、影像原创力、多渠道互动等因素促使自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叙事呈现出自成一体的艺术特征。在“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中,传统的叙事模式正悄然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对影像本体的认知理应有所迁移,本文对自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微叙事艺术特征进行归纳,对技术前提下的影像叙事“新概念”进行整理。

一、叙事与影像叙事的概念之辨

叙事在拉丁语中原指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比较清晰的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情”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①叙事并非传统意义上人们理解的讲故事,它在表达内容和方法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而用影像讲述故事,意味着人们对生活图景的剪切、拼贴和串联,意味着和日常生活保持一定的时空距离。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一书中就曾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文字代表着以理性主义为主的认知方式,影像代表着以感性主义为主的认知方式。我们处在由印刷书写和语言的文化不断向影像和画面的文化的转变过程中,正日益身处“影像与符号的包裹之中”。铺天盖地的影像内容制造了人们沉醉其中的符号情景。正如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②影像叙事模式成为当代视听艺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创新的表达实践,传播效力大、内容包罗万象,不局限于一种影像创作手段,更表现出了数字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愿望,为大多数人提供了日常生活中丰富的视觉快感与体验。影像是一门形象化的叙事艺术,强化场面、画面的视觉效果和冲击力,淡化甚至弱化戏剧性,在自媒体环境中甚至显现出叙事让位于影像、影像支配着叙事的发展趋势。

二、自媒体环境下影像微叙事的现状分析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利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对“We Media”下了一个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③自媒体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网络社区等,在自媒体环境中每个用户都能通过应用产品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事件,表现了数字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愿望。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就是从“大叙事”转变到“小叙事”。我们看到,文化日益多元,权威和指示命令性的话语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只言片语的“微叙事”④。从宏大叙事框架转变到微观叙事结构,从传统视听领域的“面渗透”转变到自媒体环境中的“点切入”,从而更加注重个体的话语表达和生活叙述。在互联网C时代(The Connected Era),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竞相分割着用户的观看视野,自媒体以注意力经济为支撑,不断深化技术、艺术与社会的融合,在此种传播环境中影像微叙事成为当代视听艺术独具创新性的表达实践,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让更广泛的人群加入到影像生产、传播、展演、观影的过程中。这种打破传统叙事规律和经典剧作法的非线性叙事,呈现出“多视角”“非时序”“偶然性”“碎片化”的特点,自媒体环境中影像微叙事的内涵主旨也表现出后现代社会的精神补偿,题材内容涉及平民化的梦想拼接,叙事结构体现出个性抒写,是一种具有感染价值的美学现实和一种具有涵义的感知现实。

(一)优势凸显

自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微叙事适应了当下传播渠道和艺术形式的变化需求,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接触体验,与以往叙事形式相比优势明显。按照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被压抑的情绪,或者是被压抑的本能并没有在人体中消失,而是进入了“潜意识”,会在适当的时机,借助一定的媒介释放出来。在传统的理性主义美学那里,“审美仅仅与人的心灵存在、超越性的精神努力相联系,而与单纯感官性质的世俗享乐生活无涉”,反对那些与物质欲望的实际满足表象相联系的非审美(反审美)活动—感官享乐之于人的心灵能力、物质丰裕之于人的精神目标的‘过度’”⑤。自媒体环境中,影像成为不可替代的叙事元素。影像微叙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自媒体用户,他们通过亲历影像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实现了自我表达和展演,获得生活自信,平衡生命情感。正是在这样的网络消费时代,很多传统的角色都被整合为一体,自身主宰表达方式,自媒体用户的身份在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之间灵活切换,通过角色认同、情感共鸣等各种心理体验满足自身对快乐的寻求,缓解压力,调整情绪,聚集生命能量。在这个释放和表达的时代,“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视觉文化真正地成为一种平民化、大众化”。就好像白话文的普及使用,每个识字的人都可以写作一样,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使每个普通人都能够使用文字符号创作文学作品,创造属于自己的视觉作品。⑥

(二)弊端频现

自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微叙事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但是缺陷依然存在。由于体量微小和碎片化特质带来的负效应,导致影像内容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极少,缺少思考的力量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网络伦理叙事缺失、快餐文化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关注。自媒体时代各种价值展示与文化现象所激发的众生喧哗变得愈发令人沉思:生活不同寻常的“彰显”会不会恰恰意味着生活本身的“消逝”?

自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微叙事解构时空关系。在现代性的科学理念中,时间一直是以线性方式存在的,不能断续,不可逆转,不能停顿,而在影像的生产过程中创作者对空间进行精确度量,在拼贴、混杂的游戏法则中断断续续地组接生活,却实现情感和心理时间的连续,从线性到非线性,从抽象到具象,从理性到感性。

自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微叙事解构因果关系。在后现代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作为新媒体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自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内容改变着传媒领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故事的叙事轨迹,往往不是由自己按照生命本身的规律、线性思维的因果逻辑来进行,存在偶然和随机因素,在自媒体环境下如何引导人们对价值评价的关怀,如何重建价值体系成为挑战“虚无”的关键。

在媒介科技的推波助澜下,人们用“草根”视觉解构世界,面对日常生活的困扰、平庸或是烦闷,把自己的人生、历史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编排”,期待成为以自我度量世界的主体,在崇尚消费的宏大叙事背景中寻找符合自身言说的符号序列,借助影像的无界分享与交互技术,以影像“游吟诗人”的方式描述这大时代的“微景象”,零星陈述着朴素生活的微观现实。产生自己意义和主流叙事意义一体化的认知,个体必须重新思索其中不相容的地方,进而创造新的可能性。

三、聚焦自媒体环境下影像微叙事的艺术特征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里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好的故事可以使人们从中寻找到自信和认同,透过令人愉悦、存在隐喻性的故事使人们找到一个继续努力、正向发展未来的深层动机和强大动力。自媒体环境下影像微叙事呈现出“拟真性”“轻巧性”“延展性”的艺术特征,并随着技术功能的拓展,其艺术潜力不断展现。

(一)拟真性特征

现代观点和后现代观点的差异在于对“真实”(reality)这一概念的不同态度。现代主义者尊重客观的事实真相,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探讨,认为真相就是真相,不会由于观察的人或观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与之相对的后现代主义则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通常会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认为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也就是说事实真相会随着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影像元素“不是告知和揭示的方法——因为它们与自身意外的任何事物无关——而是参与创造一致的创造”⑦。

在自媒体环境中用户接触的影像世界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所有经验的现实世界,所以人们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真实”的反映,而是对某种影像“拟真”的反应。在后现代语境中,人们可以用鲍德里亚的观点来描述当下自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微叙事——那是一个不必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但又极度“真实”的符号再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拟真”借助技术通彻地压倒了“真实”,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用快节奏的细节镜头解构真实,使那些具有“深度”的真实变得线性化、扁平化和系列化;第二,通过景别频繁切换让影像的“真实”在受众意识中留存深刻印象,并感同身受;第三,在自媒体多信道的交互过程中,现实的原型在观念中被谋杀,而替代真实的符号变为形而上学的“模型”,并趋于类型化。

在自媒体环境中用户群共同建构的影像洪流将“虚拟真实”与“实存真实”的差异抹平,带来的正是一种“拟真”的镜像效果并遮蔽本真现实的存在。人们想通过这些影像内容来判断是非、追求真实和真实意义的举动,无异于水中捞月,而这种追求建立在物质丰裕基础上的感官享乐,正在无可争辩地成为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

(二)轻巧性特征

网络传播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受众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有价值的并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受众求新和求变心理则更加挑剔,谁能迅速地突出创意,满足受众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创造良好体验,谁就能够最终胜出。自媒体环境中影像微叙事的轻巧性特征满足了受众对视觉快感的追求。作为一种“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影像叙事方式,自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微叙事更加适合新媒体时代的需求,人物、场景相对集中,线索简明清晰,极具感染力。

(三)延展性特征

当代视觉文化传播强调通过“看”和“被看”的充分延展来获得身体的充分享受,追求与身体直接相关的享乐满足,这就缔造了一个感官体验空前膨胀的王国,将审美化生存深刻地引入了浮泛的表面与感性。“不计目的的快感、娱乐和享受”成为“一统天下的最肤浅的审美价值”,审美的救赎功能失落了。当人类靠科技实现对自然的征服、延伸自己的能力、获得新时空的控制权时,期望中的幸福感并没有如期而至。德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将这一点阐释得极为清楚。他说,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克制和压抑人的原始情绪的过程,这是为了保证这个社会秩序的维持。但被压抑的情绪或者本能并没有在人体中消失,而是进入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中,如果不采取有效方式和通过媒介加以释放的话,会造成人的精神乃至肉体的病态。在空间林立的城市,在飞速旋转的车轮中,不仅肉体,人的精神也被深度异化。自媒体环境中的影像微叙事非常具体地带来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官享受。审美活动跨越高高的精神栅栏,化为快感漫溢的视觉形象,人们的审美趣味体现出“物化”的倾向,同时肯定和推进了一种新的日常生活的美学,即一种强调纯粹的快感满足的美学。日益降低的技术门槛,已经让影像叙事从高高在上仪式化的事件转变成了日常生活中寻常的体验。自媒体环境中的影像微叙事作品表现出自由、开放、延展性强的特性,同时充满生活质感。

四、体验自媒体环境中影像微叙事的传播应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媒体应用的传播模式也不断更新,用户沉迷于这种改造生活和制作生活的体验之中,一边感受生活,一边生产内容,一边发布展演。“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哲学,后现代主义削弱了固定不变且有统治权的传统文化观念,它根本反对固有不变的艺术和文化准则的看法。它偏爱短暂的、目前重要的、表面的、更多地诉诸感觉,而不是理性的文化心态”⑧。当后现代主义者对“权威”“中心”“崇高”“理性”进行了质疑和解构后,话语和叙事存在超验的、偶然的、随机的特征,影像微叙事借助自媒体传播逐步走向全社会、全网民、全天候的开放形态。

(一)情节叙事的应用体验

心理学家冯特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总是由这样两种基本元素组成,一是感觉,二是感情。情感贯穿人的心理活动,人离不开对情感的诉求。引起了情感共鸣,从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和释放,自媒体环境中的影像微叙事主体利用情节叙事的优势迎合受众对碎片时间单元中情节的期待。⑨法国文学理论家布雷蒙在重新审视俄国现实主义代表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研究后,用逻辑方法对普罗普的功能线形模式作了改进。他认为三个故事原子(功能)一经组合便产生基本序列,而基本序列相互结合又产生复合序列,复合序列中的形态包括“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镶嵌式)以及左右并联式。在自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微叙事,大部分选择了“首尾”接续式的模式,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这个结构之中又嵌套进去了几个重要事件的镶嵌式结构,而且,开端与结局被无限压缩,发展甚至被省略,以主要篇幅展现事件高潮的情节叙事方式。即便广大影像微叙事的主体利用自媒体进行创作的过程,并无太多深思熟虑的构思过程,但自发性地应用情节叙事的方法最为普遍。

(二)故事叙事的应用体验

人类活动和精力更多地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⑩对一般人来说,讲故事是为了向别人传达自身经历或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在自媒体环境中利用影像微叙事,人们可以从重新叙述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重建新的机制。简单地说,好的故事可以产生洞察力,或者使得那些本来只是模模糊糊的感觉与生命力得以彰显。

自媒体环境中的影像微叙事创作主体应该意识到自身的使命,将收集、筛选、分类、整合、引路的责任集成一体,变身成为“把关人”的角色。现实促进了影像叙事从精英走向大众,从神秘主义走向理性主义,情节叙事和故事叙事被自觉地广泛应用。

五、结语

自媒体的出现意味深长。它使曾经以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示人的传统媒体,曾经与平民百姓相距甚远、高不可攀乃至神秘神圣的媒体组织,曾经由“权威”自上而下发布或灌输给民众的媒体资讯,如今落向了民众个人,落向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互联网技术与影像艺术融合,将舞台延展成为平台,在全民狂欢之余我们冷静下来,探讨自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微叙事艺术特征,聚合影像洪流之中的意识框架,避免由工具主义理性的猖獗与价值理性的晦暗以及商业逻辑“温和专制”所造成的话语权缺失,目的是引导自媒体环境中的影像微叙事创作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①施铁如《后现代思想与叙事心理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25页。

②於岁《从非线性叙事电影到交互叙事电影》[J],《当代电影》,2012年11期,第101页,第106页。

③王又峰《自媒体传播的特征与话语陷阱》[J],《青年记者》,2014年18期,第75页,第76页。

④王欢《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微电影》[J],《青年记者》,2012 年14期,第68-69页。

⑤王德胜《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J],《文艺争鸣》,2003年第6期。

⑥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89页。

⑦[美]卡尔·普兰廷加《运动的画面与非虚构电影的修辞:两种方法》[M],林少雄主编《多元文化视阈中的纪录片》,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⑧Denis Mc Quail《大众传播理论》[M],潘邦顺译,北京:风云论坛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月第2版,第40页。

⑨连榕《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03页。

⑩White M & Epston D.《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M],廖世德译,台湾:心灵工坊,2001年8月,第65页。

[基金项目: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A类“戏剧与影视学”资助(编号:E2- 0302- 13- 01- 3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环境与保护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高等院校环境类公选课的实践和探讨
掌握“三个三” 兜底环境信访百分百
环境信访应当回应民众的环境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