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文艺》与东北解放区文学

2016-09-29张远逄增玉

文艺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解放区东北文艺

○张远逄 增玉



《东北文艺》与东北解放区文学

○张远逄增玉

文学媒介是文学生产机制中重要的一环,文学媒介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本雅明曾经论述说:“在现代社会中文学的品格与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的生产方式和体制。以报纸杂志、书店和出版单位为核心的文学生产机制,构成了政治体制之外的文化、言论空间和社会有机体,产生和决定着文学的本质和所谓的‘文学性’。”①现代报刊杂志、出版机构等制度性传播媒介的出现为中国文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提供了外部条件,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条出版机构、期刊、书店等组成的媒介线索,是新文学存在的重要场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不同文学立场、艺术风格的期刊、现代出版机构为新文学的出现提供了阵地,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建构意义,以此为核心场域的文学存在整合了作品出版、传播、批评等环节,共同促成了现代文学繁荣发展的面貌。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不同阶段决定了不同时期出版机构和文学出版的不同生存语境与样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出版机构主要是以同人性质存在,或是依靠参与者共同的文学立场、艺术追求组织而成,或是以追求商业价值为首的市场化存在。上世纪40年代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阶段,依托于“延安模式”的文学传播体制在解放区文学的影响逐步扩大而成为主流,“延安模式”影响下东北解放区的文学得以快速、蓬勃发展,使得东北现代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具有了重要的文化的、社会的意义。东北解放区文学出版最突出的是以《东北日报》、东北书店为依托包括《东北文化》《东北文艺》《东北文学》等组成的出版网络,辅之以其他如大众书店、光华书店、新中国书局、鲁迅文艺出版社等书店、期刊而形成更大的出版系统,是东北解放区文学的场域与媒介,是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地理空间的开拓之外的文化空间的开拓,其在战争意识形态背景下,呈现出了基于民族国家共同体认同与建构意识影响下的文化表征与话语。

《东北文艺》是东北解放区较有影响的文艺刊物之一。月刊,十六开本,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东北总分会会刊,1946年12月1日创刊于哈尔滨,东北文艺编委会编辑,东北文协出版部出版,由东北书店发行,东北书店隶属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是东北解放区最大的出版发行机构。1948年1月1日出至第2卷第6期终刊,共出12期。《东北文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刊物,为了巩固党在东北解放区的地位、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领导解放区生活过程中发挥文艺的作用而创办,突出该刊的政治、文化功能。《东北文艺》早期编辑草明曾回忆:“办这个刊物的宗旨,是坚持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方向。提倡作家深入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业绩以鼓舞和教育人民。那时的稿源是丰富的,因为大家都在现实生活中,写出来的作品比较扎实生动;大家那时思想也活跃,提出不少好见解。”②可见《东北文艺》秉持着启蒙与救亡的理念,这种启蒙不同于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启蒙,并最终追求民族救亡的实现。封面设计图画为一个怀抱稻谷身背枪弹的农民,题名为《保卫我们的土地》。《东北文艺》创刊号没有按作品体裁分栏目,共刊登了包括评论性文章萧军《目前东北文艺运动我见》、冯明《记鲁迅十年祭和东北文协的诞生》、草明《鲁迅忌辰在北平》,小说赵树理《孟祥英翻身》、方青《老赵头》、周洁夫《老战士》,诗歌公木《三皇峁》、李雷《父亲》等,散文晋驼《渡河》、陆地《早晨》,翻译作品《只不过是爱情》,秧歌剧《买不动》,歌曲《我们要高举鲁迅的战旗》等19篇文章。《东北文艺》创刊号的编辑设计还不成熟,从第2卷开始比较清晰。大体上按体裁编排,个别作品编排不严格按体裁区分,如纪实报告与小说在故事性、生动性等方面从读者的阅读体验角度有相似性被编排在一起,如第1卷第5期,报告《5号发电机》编排在小说《手》《古镇的愤怒》《歪歪屯的春天》后,此类编排现象并不少见。《东北文艺》中作品体裁多样,与刊登的“征稿简约”中提出的欢迎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翻译、漫画、木刻、速写、报告文学、杂文、书刊评价以及文艺运动史的论著、文学理论、各地文艺活动介绍等各种文艺作品的范围一致,为纯文艺性刊物。

创刊号中《记鲁迅十年祭和东北文协的诞生》一文,介绍了当时东北解放区文艺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东北文艺》产生的背景及文学建设的基本方向。该文介绍了在哈尔滨莫斯科剧场举办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的基本情况和东北文协的筹备过程。纪念会的背景是要求美军撤离运动,为了争取真正的自由、和平、民主而与反动派做斗争,需学习鲁迅的“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付丑恶势力的魂魄”,指出要循着鲁迅先生踏出来的道路,朝着他的方向前进,这就是毛主席所指出的“中国新文化的方向”。会上萧军提出了三项具体的纪念鲁迅先生的事业:“一,成立鲁迅学会,以广泛地深入地研究鲁迅的思想和精神;二,成立鲁迅文化出版社,大量介绍鲁迅的著述译作;三,成立鲁迅社会大学,以补救职业青年的失学问题。”③当天还举行了东北文协的筹备会。由全国文协的老会员萧军、舒群、罗烽、金人、白朗、草明6人发起,共到38人,公推金人先生为主席。金人介绍了以前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概貌和沿革。而后由舒群、草明等提出议案,讨论关于组织、人选等问题,首先确定了组织名称,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东北总分会”,立分会。关于筹备委员,经大家票选,共选出17人:萧军、华君武、罗烽、白朗、舒群、陈隄、王一丁、李则兰、草明、罗明哲、金人、何士德、荏荪、李江、陈振球、唐景阳、铸夫。又票选常委罗烽(总务部长)、萧军(研究部长)、草明(出版部长)、舒群、华君武、金人、白朗、王一丁、陈隄等9人。总分会之机构,现分三部:总务部,总揽全会会务,负责组织,会员登记,经费收支等事宜;出版部,出版文艺书籍,编辑会刊等;研究部,研究有关文艺上的诸问题,并对爱好文艺的青年进行指导等。最后,决定了目前暂时的工作:“一,要求美军撤离中国,对美文化界拍发电文,交由旅美全国文协会员老舍、曹禺转递;二,编印会刊《东北文艺》;三,组织文艺小组并设讲座;四,与哈市各界联络,发动劳军运动,组织前线慰问团。”④该文介绍了《东北文艺》的基本情况和突出了以鲁迅先生的精神为文化发展的方向,学习其文艺的战斗性,宣扬具有力之美的文学,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尤其是表现和配合革命斗争的作用,并在《东北文艺》第2卷第4期开设了纪念鲁迅专辑。《东北文艺》彰显了东北解放区的文化、文学舆情与生态。

《东北文艺》创刊号上的刊文可见其文学选择与建设的倾向。创刊号刊登的草明《鲁迅忌辰在北平》、萧军《目前文艺运动我见》、赵树理《孟祥英翻身》等文章表明《东北文艺》对鲁迅和赵树理的认同,以其为文学典范,是对延安解放区文艺创作思想观念、艺术审美、价值追求的学习,是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的响应与实践。《讲话》也是较早的在东北解放区出版的革命文艺著作,“在东北,日本投降以后才有了公开出版和学习《讲话》的机会。1945年11月,东北书店在沈阳成立,12月就在本溪出版了《现阶段中国文艺的方向》一书,其中刊有《讲话》的全文”⑤。《东北文艺》此后多期中刊登了大量的文艺评论文章,注重以《讲话》为文艺指导方针引导东北解放区文学创作和开展文艺批评活动,主要涉及了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结合的问题,追求大众化艺术形式的问题,尤其是开展秧歌剧的表演活动。

萧军《目前文艺运动我见》强调了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东北解放区文艺刊物虽数目较多,但存在时间短,缺少生命力的现实,提出加强对文艺刊物的建设与管理;“扶植新军、改造旧部”强调对革命作家的培养和对知识分子的改造;“配合政治、联系人民”强调了文艺工作者的姿态、立场问题,作者认为不存在脱离政治的作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艺术性和政治性不可缺少的,“文艺就是为政治服务的一种工具。这里所说的政治,并不是如表面字眼上所指的那般狭隘、简单,这是应该解释为:政治,是一种人类生活意志集中的表现。你既然生活在人类社会里,不管愿意不愿意,总要被一定的政治制度支配着、限制着、影响着、保护着、压迫着……同样,不管你采用任何文艺形式——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雕塑、电影、舞蹈……表达任何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失恋或自杀……使用任何题材——风、花、雪、月、女人的大腿、失眠、做梦……不管你有心或无意,承认或不承认,甘心或不甘心……间接、直接随你万转千回,也总是反映着一定的政治制度所加于你的影响,和你对于一种政治制度的反对或拥护‘一定的’主张。世界上没有‘无所谓’的人,也就没有‘无所谓’的文学和艺术”⑥。认为凡是伟大的作家一定是和人民站在一起的,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和人民取得血肉的联系,进而至于灵魂的凝结,而后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想、欲望……才是真正属于人民的,作品才能为人民所喜爱,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厂、部队和农村,同时要求注意加强学习、开展批评。

金人的《和群众结合起来》强调了文艺工作为群众服务、与群众结合的重要性。提出在东北解放区文艺和群众结合地不是很紧密,戏剧工作者们应该改造和充实群众旧的娱乐方式,对新年高跷和秧歌的传统娱乐形式加以利用,以便提高大众的文化修养,注重对落子、大鼓书等艺术及旧戏艺人改造,号召一切文艺工作者拿起自己的武器为群众服务。《文学有啥用》以编辑回信的方式提出,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文学,革命的工农群众有自己的革命文学。“而文学,就正是文化战线里的一个部门。革命文学宣传革命的、进步的思想,歌颂革命事业的正义性,表现革命大众的伟大力量,反抗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奴化、愚化教育,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黑暗,唤醒人民的革命热情,号召他们参加革命斗争,见到革命信心。同时,也从思想上批评、教育人民。”⑦

在艺术形式上追求大众化、民族化,对民间艺术形式的关注,重点是对秧歌剧创作的提倡。《东北文艺》在第1卷第4期设置了哈市春节新秧歌特辑,刊登多篇文章介绍了哈市第一次春节秧歌活动的组织情况和演出情况,讨论将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改造的秧歌剧的评价及改造问题。《对新秧歌剧创作上的一点意见》对新秧歌剧本创作提出意见,认为在内容上应该着重地直接地反映人民翻身运动和自卫战争。只有表现这两个主题才能配合目前的政治形势而深入发展下去。特别根据秧歌剧创作现实,号召要直接表现部队的练兵、备战、战斗、爱民等内容,以增强军民的斗争信心。《新演剧的道路》指出戏剧工作者要“为了我们的新生活,为了新社会的贡献,为了给千百万劳苦群众服务。我们要从他们现实生活中找寻生动的故事,典型的人物,赋予艺术的加工,再用这加工的形象鼓舞、教育千百万人民群众。”⑧批评了旧的戏剧创作中“玩票”的性质和心理,戏剧创作存在“色情故事、淫恶台词、猥亵动作”,以及剧团之间、剧团内部的斗争等。强调要表现具有时代性的、现实感的作品,认为人民时代,群众斗争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戏剧艺术也不能例外。《改造旧剧的诸问题》中谈到文协动员几个剧场演新剧的演出效果很好,增多收入,扩大了观众范围。这样使演员、业主逐渐增强必须改造旧剧、演新剧的观念和信心。随着改造旧剧观念的深入,随之而来的是缺少剧本的问题。提出可以发动剧场编导自己写戏、改戏,建立“预演”制度,改善“龙套”“包底”等生存境遇等观念,使得旧剧逐步向新剧转变。认为秧歌剧是最明朗、直接的群众的艺术形式,能够反映群众的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在新秧歌里改造自己》肯定了新秧歌在丰富人民的娱乐生活,提高人民修养和政治意识方面的作用。《新社会与新秧歌》指出人们对新秧歌的态度的变化,认为是新社会下人民的新的艺术形式。《“艺术还家”运动的开端》认为新秧歌是真正表现人民生活、思想、感情的形式,是“艺术还家”的开端。颜一烟也认为只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才是“最高的艺术”。所以说,文学媒介的立场某种程度上为文学提供了一种批评标准和审美范式,因此说文学媒介除去具有实现传播新文学的主要功能,也为文学提供了某种规约,引导了文学的发展方向。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流布》中认为一个新的民族国家在兴起之前有一个想象的过程,这个想象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公众化、社群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印刷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文学传播则起到了更具体的作用。在李欧梵看来,民族国家想象构建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小说和报纸、期刊。《东北文艺》作为纯文艺性的刊物,是东北解放区的文艺阵地,较为权威地代表了当时东北解放区文艺创作面貌,历史性地发挥着民族救亡与民族国家想象功能,此时的文学特征表现为“以艺为群”⑨。

《东北文艺》中刊登的东北解放区的文学创作整体呈现出热烈、明朗的风格,宣扬了积极斗争,争取自由、独立、民主的充满战斗色彩的力之美。表现现实生活的小说和带有强烈纪实色彩的报告、通讯较为突出,《东北文艺》上刊登了数量众多的短篇、中篇小说,赵树理的《孟祥英翻身》是表现延安解放区生活的文学作品,其他则多是以东北解放区的农村土地改革斗争和与反动派的斗争、歌颂八路军等为表现内容。小说如萧红的《手》、白朗的《孙宾和群力屯》《棺材里的秘密》、范政的《夏红秋》、周洁夫的《老战士》《好兄弟》《送俘虏》、史从民的《井》;拥军小故事如号夫的《穷人的八路》《借水梢》;报告、通讯作品包括文翰的《郭清典的溃灭》、周洁夫的《赵尚志团的组织者》、程海洲的《翻身工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萧军的《新“五四”运动在东北》、西虹的《孤胆勇士》、爱芝的《一乡善人》、史从民的《天响晴了》、晓梅的《警戒线上》、丁洪,严文井的《到部队去,到前线去!》等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的战斗英雄事迹、社会面貌及人民思想的转变等内容。

诗歌和散文创作也十分丰富,有记录青年积极参与革命联军的陆地的散文《早晨》,诗歌《六路解放大军》描写解放军解放陕西、山西等西北地区的磅礴气势。《儿子的安慰》抒写儿子愿以抗战的胜利安慰亲人的铮铮誓言,《白沟村》通过对比的写法诉说八路军与老百姓之间的深情,《哭丈夫》采用倾诉的语气,诉说丈夫遭受的压迫。戏剧方面,便于扩大秧歌剧的演出与传播,陆续刊登了包括鲁亚农《买不动》(秧歌剧)、胡零《收割》(秧歌剧)、杨蔚,苏扬,张为《大竞赛》(秧歌剧)、莎蕻编剧,莎莱作曲《拥军碗》(小型歌剧)、白鸢,孙芋集体创作,褚嘉执笔,刘珠玺,王航配曲《劳军鞋》(秧歌剧)、李薰风《农会为人民》(秧歌剧)等作品,紧密表现革命现实生活,扩大了秧歌剧的影响。此外《东北文艺》每期上都会介绍俄罗斯文学作家、作品,较有代表的是曾连载过中篇小说《只不过是爱情》。

《东北文艺》中东北解放区文学创作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原则,集中表现农村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这个中心。主要创作是作家以切身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再现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大地上所发生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东北人民的生活与精神面貌。文学创作主要是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表现农民的“翻身主题”是农村小说创作最主要的主题之一,方青《老赵头》描写黄玉屯地主“王大烟筒”被清算后,“更倌”老赵头分了房子和地,徐长春、王二拴、刘大叔、郭大娘等贫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的生活状态,尤其是思想上的转变,由被压迫一味隐忍、落后转变为积极投身到阶级斗争中去,在思想上老百姓对八路军、共产党极大的认同和信任。表现土改运动中“反投机、反翻把斗争”是农村小说创作的又一主题,白朗《棺材里的秘密》描写了一个叫四喜屯的地方,斗了地主分了田地后没有改变贫农的境遇,没有真正的翻身。土地改革并不深入,伍时照、马得镖两个恶霸地主幻想依靠中央胡子翻把,重新耀武扬威。马得镖装死,把财宝和武器装在棺材里,和群众发生枪击,最后被捉。袁犀《网和地和鱼》中描写了批斗孙把头后渔民谭元亭分到了两垧地后复杂的心理变化,不小心被孙把头的女儿设计利用,最后勇于揭发其阴谋并且被农民未婚妻魏素英接受,展示了农民心理的震动和农村斗争的复杂性。《孙宾和群力屯》“控诉旧时代,表现新生活”的主题也在许多作品中表现。《井》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民主村,原叫死人岗,农会枪毙恶霸,分果实后,动员农民掏井,讲述众多屈死在井里的人悲惨的历史。《喜事》描写分得土地后一家人做了主人的喜悦。

战争题材中表现军民深情和歌颂解放军、表现战士的英勇和热血,成为《东北文艺》中战争题材作品的基本主题。《伤兵的母亲》中展示了解放战争中军民的鱼水深情,大雪中从前线抬回来的伤兵纷纷被抬进了农户温暖的家里,朝阳堡伤兵医院就是由全村53户农家组成。作品描写了担架队员铁锁的老母亲像照顾婴儿一样用嘴喂水、端屎端尿照顾一位重伤兵,彰显了军民之间神圣伟大的情感。《伤兵的母亲》诠释了军民之间一种如同母子的深厚情感,展示了解放区的人伦之美。《老战士》描写了一个神射手老战士刘长勇,积极参加战斗,在激战中不怕牺牲的故事。《送俘虏》写百姓对反动派的痛恨,八路军的优待俘虏及俘虏思想转变。

在艺术形式上,追求大众化、通俗化的话语方式,加强对作品真实性追求来感染读者。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动展现丰富的内心活动,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尤其是方言口语的利于作品的接受。同样在《东北文艺》上刊登的其他作品在形式上也作了诸多的努力与尝试。带有强烈纪实色彩的通讯、报告类作品较多。解放区开展的秧歌剧运动将戏剧表现的舞台延伸到广场、街道,以表现“翻身”和“军民深情”及“阶级斗争”等相关主题为主,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获得了思想意识的翻身,新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诗歌《三皇峁》表现陕北绥德三皇峁盐农抵抗盐捐的斗争,用陕北话写成通俗、直白的小调,可以用“信天游”吟唱。《东北文艺》上刊登的作品类型和主题基本代表了东北解放区文学的样态,总体上看是多角度地表现宏阔历史进程中的人与事,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地域色彩,构建了解放战争时期文学的“大叙述”与“人民伦理”的叙事伦理,代表着新的文化类型的广泛传播与构建,以唤起人民大众对新政权与民族国家的认同。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

①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4页。

②草明《〈东北文艺〉创刊回溯》[J],《鸭绿江》,2014年第3期。

③④冯明《记鲁迅十年祭和东北文协的诞生》[J],《东北文艺》,1946年第1期。

⑤孙国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版本》[N],《中华读书报》,2002年5月15日。

⑥萧军《目前东北文艺运动我见》[J],《东北文艺》,1946年第1期。

⑦金人《文学有啥用(文艺问答)》[J],《东北文艺》,1947年第1期。

⑧江凝《新演剧的道路》[J],《东北文艺》,1947年第3期。

⑨王一川《艺术公赏力的重心位移》[J],《当代文坛》,2014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解放区东北文艺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1942,文艺之春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解放区的天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大东北的春节
□文艺范
对1946—1948年华中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